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18523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至上观”就是鲁迅的转变国人的精神世界,振兴旧中国的理想,我们又称为“精神至上主义”。
B.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之一的“精神至上观”,是在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的。
D.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主义,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这是鲁迅被誉为“民族魂”的原因。
B.鲁迅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本质上,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
C.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原因是鲁迅的“个人”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D.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表现为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走上文艺道路的原因是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B.鲁迅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他反对的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D.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模式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延续着,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也是正常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是一个近代兴起的词语,在中国古代与美育大体相当的词是“乐教”,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乐教。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用诗歌、音乐等艺术来教导人,以使人神相和的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孔子作为首创私人教育的教育家,十分重视礼乐之教。他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既重视礼对人的道德影响,又重视乐对人的品质的影响。他要求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礼作为人生的根本,把乐作为人生的完善。孔子重视并专注于乐教,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教人“成仁”“成人”,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将其潜在的德行经由礼的规范和约束,在实践中实现为完美的人格。《论语·宪问》篇记载子路问孔子“成人”之道,孔子即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可见,“文之以礼乐”是任何人“成人”的必由之路,少了这一步,即使拥有“知”“不欲”“勇”“艺”等优秀素质,也不可谓之“成人”。荀子的《乐论》是先秦重要的艺术理论著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荀子在《乐论》中更明确地指出:“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显然,荀子的《乐论》对艺术的教化功能同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总之,先秦儒家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教育功能,强调了用《诗》、《书》、礼乐进行教化,要求统治者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贵,形成以乐养性、安定祥和的人间气象。需要说明的是,乐教之乐,乃是和乐性情、提升修养之乐,而非一般纯粹满足感官享乐的音乐。因此儒家提倡中正平和、与“道”相应的音乐,认为有违中和、满足感官欲乐的音乐会让人“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强调“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这种思想影响深远,三国时期阮籍的《乐论》也表达了这种观念:“猗靡哀思之音发,愁怨偷薄之辞兴,则人后有纵欲奢侈之意,人后有内顾自奉之心。”强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王国维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真正对美育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是蔡元培。他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来,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他特别说明,将美育单独提出来,并不意味着割裂美育与德育,在教育实践中,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美育与智育、体育也是不可分割的。蔡元培的教育观是以培育健全的人格为中心,强调美育与智育相辅并行,以图德育之完成。正如他所言:“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总之,立德树人是中国美育精神的重要传统,中国美育精神的立德树人的传统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在当代,立德树人的美育传统更加被发扬光大。

(摘编自杨宗元《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自古十分重视乐教,近代出现的美育与中国古代的乐教在功能上相当。
B.孔子所说的“成人”,是经由礼的规范和约束后,最终拥有完美的人格。
C.儒家所说的乐不同于一般纯粹满足感官享乐之乐,而是与“道”相应的音乐。
D.王国维强调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尚未对美育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量引用孔子“礼乐之教”的理念,旨在论证“乐教”对人们“成人”的重要性。
B.文章通过分析中国自古至今对美育的重视,旨在论证美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
C.文章按照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开论证,行文思路清晰,论证简洁有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话题,最后总结,指出在当代应发扬美育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舜典》中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与荀子的“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都突出了礼教的教化功能。
B.严格地说,孔子提倡的礼乐之教可分为礼教和乐教,他认为礼对人的道德有影响,是人生的根本;乐对人的品质有影响,是人生的完善。
C.三国时期的阮籍深受儒家“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思想的影响,在其《乐论》中强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D.不管是古代的乐教、先秦儒家提倡的礼乐之教,还是蔡元培的美育教育方针,都涉及德育,立德树人始终是美育精神的传统。
2023-05-23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叙事传输理论,当人们被“传输”进故事当中的时候,注意力会完全聚焦于故事本身,信息分析的过程会转变为“叙事驱动”的模式。好的故事可以减少听众的负面认知反应,通过临场感增强体验的真实性,从而增强听众的认知参与感和情感参与感,促使其改变现实中的态度和信念。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好的“国家故事”可以在叙事过程中载入象征性信息,将故事与更广泛、更深入的价值联系起来,从而增强故事的“说服力”,对其他国际行为体的认知与行为产生影响。

国家叙事的形成需要依赖有效的符号建构作用。符号的使用关涉权力,是建构和重构特殊的主体性以及排除其他主体性的媒介和场所;符号具有关系性的结构特征,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能够建构特定的意义体系。利奥塔提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靠“掌握不同财富和文化资本的个人或集团之间的语言游戏”而构成的整体,语言游戏将相互分裂或对立的各个成员或派别联结成一个符号性的社会整体。因此,理解作为“符号性社会”的国际社会也需要依靠对“语言游戏”的分析和解剖。这也解释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说,整个国际社会就是基于行为体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语言游戏而构成并不断再生产的。

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叙事也是促进国家行为体之间知识共享、构建合作基础的重要工具。好的故事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传递隐性知识,并最终建构有效的情感联系。国家叙事的本质是通过分享和传递知识传播国家形象,最终在一般性的国家行为或者特定国家战略的执行过程中,有效达成行为目的。从这一意义上看,“讲故事”的能力应被看作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的传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叙事,以塑造、传达特定的意义框架。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符号文本”的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书写符号的出现使语言文本垄断了意义表达的渠道。而在现阶段的“视觉年代”,视觉符号正在超越语言符号而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在现代社会,国家叙事的环境不再仅仅依赖言语实践,很多时候也需要依赖网络、电视、新媒体等方式的多模态传播。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图像日渐成为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文化表征和大众文化生产方式。而随着图像影视文化的日渐成型与发展,整个世界可以在图片和电影中得以呈现——世界变大,也在变小,人们的认知受到框定,从而导致新的见解和意义的产生。

国家叙事以“符号文本”的形式表征,具有情节、时间和意义向度。而随着符号文本形式的“多模态转向”;对国家叙事的研究必须对“多模态叙事”予以更多的关注。比如,作为视觉符号,对图像的解读是发现意义的过程——图像与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与被表征、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在受众与图像间的互动中加以体现。因此,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关注视觉符号在国家形象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何有效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图像、音乐等多模态的符号资源建构高质量国家叙事模式讲好中国故事,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摘编自葛静深翟莉《以多模态话语传播中国故事》)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号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以及交流的媒介,其形式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多样化。
B.好的故事极具沉浸式体验,因为其带来的临场感能使听众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共鸣。
C.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视觉符号已经取代语言符号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导形态。
D.作为国家叙事表现形式的“符号文本”,具有情节、时间和意义等叙事维度。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入“叙事传输理论”,是从符号学角度论证讲好国家故事的重要性。
B.文章转述语言学家利奥塔的说法,有助于论证符号建构对国家叙事意义重大。
C.文章第4自然段讨论“符号文本”的形式变化,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D.文章第5自然段论证文字符号在国家形象生成与传播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形象的传播要借助有效的叙事,合理地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则有助于构建叙事环境。
B.国家可以通过叙事建构自我形象来理解我国与他国的关系,从而提升本国国际地位。
C.多种媒介交叉运用的“多模态叙事”已经为建构高质量国家叙事模式做出突出贡献。
D.在“讲故事”时,因符号的差异性,不能通过特定的符号给国家形象塑造特定的意义框架。
2021-10-07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简帛书是一门新的学科。自20世纪初敦煌等地陆续发现简牍以来,学术界对简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王国维把简牍列为中国近代考古四大新发现(即殷墟甲骨、汉晋木简、敦煌写经、内阁档案)之一。简帛出土方百余年岁月,历经兵燹、盗掠和人为破坏,损失不可估量。但先辈学者不遗余力的保护,使得很多宝贵的简帛得以幸存。简帛书研究对中国学术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改写或重写中国学术史。

简帛书的发现与研究,对中国书法史意义同样重大,它填补和改写了书法史的空白和不足。我们很少看到隋唐之前的墨迹,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翰札,多是唐代的钩摹复制品。后代少见古人真实的用笔痕迹以及用墨等,只能从摹品中去探寻古人用笔的奥秘。对书法研究学习者来讲,这无疑是蒙上了一层纱。

简帛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竹木简牍与丝质的缯帛,是中国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主要使用的书写载体。20世纪以来,简帛陆续出土,数量巨大,书迹的风格差别也很大,特别是战国至魏晋时期的简帛书迹,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不同的审美趣味、地域风俗、书写水平、职业、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都在影响着书法的形体造型和书写的效果。

简帛书法对文字的形体演变,对草书、楷书书体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汉人隶书之秘,尽泄于此……篆、隶、草、楷无不相通,学书能悟乎此,其成就之易已无俟详论!”简帛作为古代书法最基本的表现载体,却构成了古代书法最高的审美表现。简帛书法在当代的呈现,体现了书法艺术的质朴美、素材美以及文字自然书写的形态美。其恣肆率意的结字形态与用笔的简约之美,构筑起中国书法在这一时期独特的美学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简牍帛书的轻松随意和我行我素,比较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

简帛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对诸多学科有了新认识。当下的书法理论体系实际上已很难诠释简帛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复杂性。简帛书之美,是当代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简帛书同时作为考古材料与古文字材料,从史料内容、文字考证到书法面貌都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人们研究简帛书法艺术,系统整理简帛书法艺术,将推动书学研究暨书法创作开启新的领域。

(摘编自刘照剑《研究简帛书的意义》)

材料二:

简帛书主要包含木简、竹简以及帛书等类型。简帛书中最原始的篆书和草书是隶书的雏形,并且简帛书中古代隶书的写法,对于当今的隶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认真分析中国简帛书的特点及其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掌握简帛书的发展历史,为当今隶书的创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简帛书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了简帛书的优势以及简帛书与当代隶书创作的联系。简帛书已经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重要历史源头,对当代隶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认真分析简帛书的特点,并从中汲取能量,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养分。

简帛书是当代隶书创作的历史源头,许多书法家通过对简帛书的研究和揣摩,创作出了新的隶书书写方式,为当代隶书的发展以及隶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新的创作源泉。因此,做好简帛书的研究和分析,对提高当代隶书创作质量和满足隶书创作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书法家对简帛书研究和分析之后,创作出了新的隶书书写形态,使得当代隶书创作出了许多新的作品,形成了新的流派。因此,简帛书推动了当代隶书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使当代隶书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当代隶书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持和内容支持,同时也丰富了当代书法家的创作思路,使当代书法家能够在隶书创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摘编自张志新《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帛书是一门新的学科,简帛书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这项研究可以改写或重写中国学术史。
B.简帛书法用笔简约,字体形态恣肆率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质朴美、素材美和文字自然书写的形态美,审美价值高。
C.简帛书包含诸多类型,简帛书中最原始的篆书和草书是隶书的雏形,而古代隶书的写法又影响着当今的隶书创作。
D.当代书法家们通过对简帛书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创作了新的隶书书写方式,而且用新的书写形态创作了众多新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主要是在竹木简牍与丝质的缯帛上书写,所以透过简帛能了解到悠久的中华文明史。
B.简帛书法中书体演变非常复杂,这是当下书法理论体系很难诠释的,除非对这一课题继续深入挖掘研究。
C.只要研究我国简帛书的特点,分析它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熟悉其发展历史,当今隶书的创作就能取得丰硕成果。
D.在当代社会,做好简帛书的研究和分析,无论是书法家还是我国的书法创作,还有相关学科,都将受益匪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四川省青川县战国秦墓中出土的木牍,字体属古隶,篆书的体势平正并趋向隶书的扁势,波磔已有萌芽迹象,表明汉字隶变过程的开始,至少应当不晚于战国时代。
B.20世纪后半期,西汉简牍大量破土而出,其书写内容主要是各种著作和随葬品的目录,以此打破了“西汉无书”的历史困惑,展现了西汉书法艺术的伟大成就。
C.秦汉简帛书清晰地向人们还原了“捷”的书写特性,鲍贤伦的隶书用现代的笔墨条件再现了古人的这种绝妙书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实属难能可贵。
D.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制订了未来5年规划:一套10卷本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大系》、一套5卷本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一个简帛书法艺术数据库。
4.两则材料都是关于中国简帛书的,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简要说明。
5.近年的书法展览中,能够展现古人书法真实模样的马王堆汉代简帛书呈井喷式亮相,取法马王堆简帛书的书法家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
2023-08-07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