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1000834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一空前密集活跃的全球科技创新潮中,较典型的就是“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量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一大表现,将影响未来信息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面貌。

②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被视作过去100多年里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重大的科学事件之一。量子论不仅彻底改变人类对世界的基础认知,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半导体到微电子学,从核能到新材料,从激光到超导超流,可以说,量子论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引发的技术革命都多。没有它,我们就不会有电脑和手机,不会有原子弹和电子显微镜,不会有核磁成像仪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甚至整个互联网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跟它密切相关。有人曾经做过估算,现代社会创造的生产总值里至少有1/3建立在量子论基础之上。

③十几年前,我为写作科普读物《上帝掷骰子吗一量子物理史话》搜集资料时就发现,作为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量子论在大众中的“知名度”远远不如相对论。一方面,这是因为量子论的基本观点非常奇特,和普通人的直觉相违背;另一方面,也因为量子论长期缺乏有效宣传和普及。相比之下,相对论因为有爱因斯坦这位“代言人”,在公众面前“露脸”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更为人所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前沿科学代名词。

④近十几年来,“量子”一词热度明显提升。不仅流行文化比如科幻文学、影视、动漫等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出现量子概念,在科技报道里也时常可以看到量子领域的突破性新闻。这并非偶然,因为如今量子领域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也就是所谓“二次量子革命”。只不过这一次,走在时代前沿的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量子信息。

⑤什么是量子信息?我们知道,以电脑、通信、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活。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如果把传统的表征信息的基本物理单元替换成符合量子力学规律的微观量子系统,从而将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运用到数据计算、加密、传输等信息处理过程中,将能完成一些传统信息技术无法想象的任务,这些领域统称为“量子信息”。

⑥量子信息最主要的三个方向是量子计算、量子加密与量子传输。量子计算利用的是量子论里独特的“量子叠加态”。量子加密(或称量子密钥分配)利用的是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力学认为,不可能把一个粒子的状态信息精确“拷贝”一份而不改变它本身。利用这种不可克隆性,可以实现一种理论上“绝对安全”的加密手段。在实践中,我们用光子的偏振方向来“编码”随机产生的密钥信息,一旦这些光子在传输途中被人窃听,由于不可克隆原理,它们的初始状态必定遭到破坏,传输方和接收方很容易通过比较发现这一点,并重新更换密码。只有当双方确认接收到的密码未遭窃听之后,才会发送加密过的正文,从而保证内容传输的绝对安全。如果说量子计算机的出现是一柄锋利的矛,可以刺穿现有的加密体系,那么量子加密就是一张无比坚固的盾,在理论上永远不可能被攻破。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说,这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⑦量子传输(或称量子隐形传态)利用的是量子纠缠,所谓“纠缠”,指的是两个粒子的状态会产生量子力学系统所特有的奇特关联。你可以想象成抛两个硬币,一旦它们“纠缠”在一起,就一定会抛出同样的结果。神奇的是,哪怕这两枚硬币后来相隔遥远,甚至飞到宇宙两端,它们之间的“纠缠”也仍然可以继续存在。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把一个粒子的状态原封不动地“传送”到另一个粒子身上。在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里,三体人制造了4个智子,其中两个智子发射到地球,另外两个留在三体世界,正是凭借这些智子,三体人可以跨越4光年距离与人类进行实时沟通,这背后就是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进行通信。当然,与科幻小说不同,真正的量子传输并不能超光速地“瞬间”传送信息。因为在传送粒子状态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给接收方一个额外“密码”来解密,而这个密码仍然需要靠传统通信手段来传输。除了不能超光速之外,从原则上讲,科幻电影里常见的场景--一个物体在一处消逝,再在另一处重现,并非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是现阶段技术水平还仅局限在传送原子、光子等微观状态。凭借量子加密和量子传输“绝无仅有”的安全性,量子信息技术将为解决备受世界关注的信息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⑧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交汇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世界面貌和人类生产生活。关于量子信息乃至整个信息科学的科普工作,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众所周知,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和量子论一样,创立于70多年前的信息论也是一门深刻改变了世界的学说,但在这个领域,至今仍然缺乏在公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普作品。信息论和量子论的结合正焕发新的绚烂光彩,这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应该被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选自曹天元《当信息时代遇上“量子”》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对于未来的信息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B.没有量子信息,我们可能就不会有电脑和手机,甚至互联网的发展也要滞后。
C.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分别是相对论和量子论且量子论的“知名度”远远不如相对论。
D.只有传输方和接收方都能保证接收到的密码未遭窃听,才会发送加密过的正文,从而保证内容传输的绝对安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论据,进而引出文章论题。
B.文章整体层次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通过对量子物理、量子信息等描述,论证观点。
C.在一些比较深奥的概念、原理上,作者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手法,易于读者理解。
D.文章的理论前提是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最终得出相对论和量子论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21世纪的到来,新的一轮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B.近十几年来,“量子”一词热度明显提升,刘慈欣的作品普遍都能体现其热度。
C.我们利用不可能把一个粒子的状态信息精确“拷贝”一份而不改变它本身的不可克隆性可以实现一种理论上“绝对安全”的加密手段。
D.量子隐形传态利用是量子纠缠,就好比是抛两个硬币,一旦它们“纠缠”在一起,就一定会抛出同样的结果。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维早年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他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在当时,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是孟浩然。他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但其秉性孤高狷洁,不愿折腰屈从。当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他就放弃仕宦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的诗语自然纯净,较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出来,因而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化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为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共而自工。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关系。但在盛唐士人中,那种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是没有的。有人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于是有终南捷径之说。而更多的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大自然的山水之美,确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山水的美,向内发现自己的真性情。孟浩然的纵情山水,还不时流露出深感寂寞的孤独;王维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了气和容众,心静如空无我境界。在表现自然山水的宁静之美方面,王维诗的心态更具典型意义。

在王、孟等人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的义蕴;其心无滞碍、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比前人单纯心系归隐的山林歌咏要高一个层次。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①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唐诗,很多诗中都有景物意象乃至写景的句子出现,如果仅根据诗中有写景的句子,就定为山水田园诗,涉及面未免太宽。

②山水田园诗应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诗人的感情应该进入山水田园,浸透着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以山水田园为主要表现对象,至少也应该是对景物的描写在全诗中相对显得出色,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山水田园意境。代表诗人有王维与孟浩然等。

③孟浩然写诗,往往在平淡中见淳美。他注意整体的浑融完整,一句之中没有很突出的动词或形容词,一篇之中也没有特别用力的句子。但由于诗人在那些自然景物中,确实领略到了诗趣,自然与人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淡淡写出,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山水的清幽,伴以写法上的浑然而就,洗脱凡近,无论情、境、人都有风神散朗的气象,格外显得韵致高远。

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自然浑成方面与孟浩然相近,但淡雅之中,别饶华气。王维是盛唐高度发展的文化所哺育起来的全能艺术家,基底特别深厚,可以说只有盛唐时代才能出现王维这样的大师,他的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必然要体现于诗,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于简净朴实之中,有惊人的丰富。他善于从容地创造气氛,烘托点染,用新鲜凝练的语言、匀称的色彩、优美的韵律,根据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描绘出田园山林静态之美。同时又静中有动,富有生机和意趣。他的一部分山水田园诗,虽然闲适中带禅意,但并不流于死寂。对于一般读者,这些诗往往提供一个摆脱一切尘嚣,而并非走向真空、死灰的临界点,它的特点是安宁、静谧,可以把人带入清静、和谐的艺术境界,让人获得精神调节,乃至进而体悟宇宙的本质、生命的真谛。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是一位有着多方面艺术素养的大师,他擅长绘画,诗中呈现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这与盛唐时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
B.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秉性孤高狷洁,不愿折腰屈从,无意于仕途,为显示不同流俗的清高,毅然选择终身不仕。
C.盛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导致隐逸之风盛行一时。士人或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或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
D.山水田园诗应当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诗人要追求和热爱自然美,以山水田园为表现对象,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山水田园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的写法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固然与其自身性格气质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这在王维、孟浩然身上均能得到体现。
B.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该诗境难以句诠,是自然美与心境美相交融的境界。
C.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闲适中带禅意,能让读者进入清静、和谐的艺术境界,获得美的享受。
D.孟浩然山水诗不刻意追求刻化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王维山水诗则在简净朴实之中,有惊人的丰富。
2023-03-29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书房,即读书、写字用的房间;古代称“书斋”,是住宅内专门作阅读、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间,且往往寓有高洁清雅之意。基辛格曾这样描述毛泽东的书房:“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

②世上最有“文化”之处,莫过于书斋。古代书斋非现代人功利性学习和读书充电的求上进,求富,求贵的用功场所,而是资财具足,闲雅玩赏,妙用鉴裁的精神生活方式。端砚涌岩泉,焦桐鸣佩玉,不知身居尘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在“闲”的概念下,个人的生命重心撤离于世俗世界,因而其生活经营逸脱于世俗世界的名利经营,转而构成一套“雅”的生活文化。

③古代精英文人们营造的精神意象就是以“书斋文化”为核心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文人,即使家徒四壁,没有厅堂,也会有简陋的书斋。

④在生活中开辟一个非世俗的空间是士人生活的重点,这个空间规模的大小不一,但其作为隔离世俗,容纳自我,营造清闲的意义则一。无论规模大小,耗资多寡,不同格局的空间经营都显示出一个共同的趋向:空间是一个隐退的据点,是离异于世俗社会的一个场域,他们意图借此空间的经营,作为“退出”社会后的寄身之所;或者可以说,这种空间的经营本身就是一种非世俗人生的根据和起点。

⑤由此可以清楚看出生命“意境”的具体化,即在新的时间与空间架构上,人的感官与长物相互交融的结果。时间与空间观的重新建构,开辟一个非世俗时空,这是闲雅生活的基础。书房当是这样闲来读书的空间,享受无比,古人称书房为“琅嬛福地”,而书斋也成为读书人精神的巢穴,心灵的港湾。

⑥然而如今,书房的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人著书品茗的地方,演变成了多元化空间;成为办公环境的延伸,成为创造财富的特殊空间,成为上网读到万卷书籍、聊天、玩电子游戏的专属之地……总之,书房已成为当代人学习,思考,阅读,工作,决策,会晤的综合场所。但是,无论书房的功能如何变化,都在不经意间流露着主人独特的文化韵味、审美趣味与现实需求,书斋仍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

⑦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力量十分强大,时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尊崇,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使人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审美情趣返璞归真,书籍永远不会被废弃。只要有读书人,就会有书斋。书斋依然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汇集点、文人创造的智慧库、人与自然和谐的天地。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取材于观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①史树青先生曾说:“斋号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历史悠久,品位高雅,寓意精深,可称是历代文人的一种雅嗜。”

②唐代诗人刘禹锡称自己简陋的书房为“陋室”,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聊斋”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书屋名。他经常设烟、茶于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到“聊斋”里整理成文。

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便命名书屋为“北望斋”,寄托他对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⑤20年代初,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居。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的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⑥毛主席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在中南海的书房叫“菊香书屋”。康熙曾为其所在院落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毛主席藏书已达数万册,他还有一方藏书印为“毛氏藏书”,毛主席十分珍爱,后来他所有的藏书上均钤着这枚藏书印章。

(取材于石乐斋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①我国历代文人还喜欢给自己的书斋撰写并悬挂上对联,这就是“书斋联”。书斋联大多出自书斋主人自己之手,不仅言志抒怀,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而且表现主人的闲情逸致。因“书斋联”多以文采见长,也增加了书斋浓郁的文墨气息。

②徐渭,明代文学家、戏曲家、艺术家。他写了一副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悬挂在他的“青藤书屋”里。以同字相对,似不合对联规矩,但是如果将“好”字分别读成hǎo和hào,便分出了不同的意思;还揭示出一个读书道理,也相当可贵可赏。

③纪昀,字晓岚,他的书斋名“阅微草堂”,斋联为“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纪晓岚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宦海沉浮的官场,一个是潜心钻研的书房。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必须像鸥鸟一样,善于应对各种气候的风云变幻和狂风恶浪;回归书房,他又成为以书为命的“蛀书虫”。上联有无奈,下联带调侃,值得细加玩味。

④在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菊香书屋”里,也有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有“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出仕则为国为民,未致仕则修身齐家,陶冶心性;又暗合着一文一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

(取材于石乐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斋是世上最有“文化”的地方,体现着文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B.书斋是文人的心灵港湾,是逸脱于世俗世界的闲雅场所。
C.士人只有凭借足够的资财,才能建立起来玩赏鉴裁的书斋。
D.书斋是一种精神意象,是古代精英文人营造的非世俗时空。
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书房已经变成了办公室、聊天室、电玩室。
B.书房功能的扩展使读书人失去了心灵的港湾。
C.书斋文化的存在条件是有读书人在。
D.多元化的书房空间失去了审美趣味和文化韵味。
3.根据材料二,使用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身居“陋室”,独享其“馨”,可谓“敝帚自珍”。
B.蒲松龄在路边设烟茶,获得天下故事传闻,真乃“以蚓投鱼”。
C.张恨水欣闻平型关大捷,命名书屋“北望斋”,有“望穿秋水”之意。
D.鲁迅为自己的书斋取名“绿林书屋”,真乃“涉笔成趣”。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是刘禹锡撤离了世俗世界的闲雅地。
B.“聊斋”是清初蒲松龄潜心著书之地的斋号。
C.“绿林书屋”的命名意在讥讽敌人对自己的诬蔑。
D.“菊香书屋”是因毛主席喜爱菊花而得名。
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感官与物:“长”读作cháng   “长物”意思是“玩好之物”
B.绿林书屋:“绿”读作lǜ   “绿林”意思是“强盗集团”
C.着:“钤”读作jīn   “钤着”意思是“盖着……”
D.蠹鱼:“蠹”读作dù   “蠹鱼”意思是“深水鱼”
6.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材料一”中基辛格为什么说毛泽东的书房“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
2018-03-10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中,相比于所谓鲜肉的稀缺、人类的好战性等,人类婴儿的极度不成熟才是一个真正持久和影响深远的事实。人类婴儿出生时,它从神经学上讲是未完成的,因而无法协调肌肉的运动。人类婴儿与抚养者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而首先是一个“互绕联体”。正是由于它,才产生了人类家庭。人类的夫妇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这个关系。从现实的生成顺序看,有夫妇才有亲子;但从哲学的角度或人类学的发生结构上看,有亲子才有夫妇。

婴儿的极度不成熟,意味着它的生命的极度微弱,随时可能而且比较容易死亡。因此,养活这样的生命就要求母亲乃至父亲的完全投入,深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抚育孩子开始,亲代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而进到一个“互绕联体”的生活之中。婴儿的不独立就等于亲代的不独立。另外,由于婴儿出生时脑部是远未完成的,所以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头颅和脑要像个气球一样快速扩张,最后头骨才能合拢。可以想见,在这段意识的塑造期中,婴儿与父母或抚养人的互动具有深层构造的、终身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婴儿与养育他的父母的关联,是长进了它的生命之中,而不只是一般的记忆关联。

除了亲子之间的深度关联,这种关联所持续的时间之长,在动物中也是罕见的。现在的人类后代,平均14-15岁成熟,生活自立更晚,而我们可以推想,原始社会的婴儿成熟期在生理上还要迟。灵长类养育后代要比其他哺乳类动物艰难,而在灵长类中,黑猩猩养育后代比大猩猩困难,比如黑猩猩母亲携抱她的婴儿达五年之久,而大猩猩婴儿发展自身的运动能力比黑猩猩婴儿快得多,6个月的大猩猩幼崽就能骑到妈妈背上而不掉下来了,2岁就基本上不用母亲抱了。我们知道,黑猩猩要比大猩猩从生理到智力都更接近我们。情况似乎是:养孩子越是艰难、越是时间长久的,就越是被这种“长期投资”逼得发展出时间意识。

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使得人类必须有长远的时间意识,能做出事先的预测、计划和事后的记忆、反省。由于拉扯幼小子女的母亲的劳动能力和移动能力都很受限制,可以想见,她必须获得人际的合作才能维持自己和子女的联体生存。女性择偶一定会极其看重男性的护家素质,除了保护能力之外,还有为人的可靠——忠实、热诚、慷慨等,而这些都含有时间意识。而且,男性不可太软弱,又不可一味地好斗,否则最终会葬送家庭,因为在这种“拉家带口”的情势下,几乎没有谁是战无不胜的。所以男性必须有权衡、合作、妥协和把握时机的能力。经过几代、几十代、几百代的生存考验,那些用以应对二三十年育儿期的素质、能力和道德,就永久地留在人性之中。

(摘编自张祥龙《家与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哲学的角度或人类学的发生结构上看,亲子关系要早于夫妇关系,这与现实的生成顺序恰好相反。
B.由于抚养极度不成熟的婴儿,母亲乃至父亲丧失了独立的个体生活,进到一个“互绕联体”的生活之中。
C.与原始社会的婴儿相比,现在的人类后代在生理上平均14-15岁才成熟,生活自立也更晚。
D.亲子深度而持久的关联,要求人类必须有长远的时间意识,做出事先的预测、计划和事后的记忆、反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互绕联体”的概念为论证的起点,分析家庭、夫妇等问题。
B.文章第二段按照逻辑顺序,从两个方面论证人类亲子具有深度关联。
C.文章第三段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突出人类亲子关系持续时间特别长。
D.文章比较少直接引述材料,而是较多地通过猜想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他动物的亲子并没有人类亲子一样的“互绕联体”关系,因此不能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家庭结构。
B.人类婴儿出生时,只要它的神经能够协调肌肉的运动,就不需要与父母维持深度而持久的联系。
C.黑猩猩具有时间意识,所以抚育后代所花费的时间比其他种群多,从生理到智力也就更接近人类。
D.忠实、热诚、慷慨等素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含有时间意识,促使男性与女性展开人际的合作。
2020-05-15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