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053290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①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对于作者为什么要用屈原的诗来开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木叶”这一意象溯源B.引出全文所要评说的对象
C.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D.增加文章的文字性可读性
2.对于文中所说的“诗歌语言”,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与生活用语及科学概念都不同的一种语言
B.这是一种由诗人们传承、创造的文学性的语言
C.“诗歌语言”的运用通常更加讲解洗练、精妙
D.“诗歌语言”离不开天才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
3.文中②③两段都提到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有何不同?
4.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有人认为“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难得的佳句,对此,你是否认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对于长期存在的厕所问题,我们如何寻找解题之钥?韩国制定《公共卫生间法》,对公厕实施评价认证制度,使当地厕所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道风景线。美国则开放餐馆、商场等地厕所,还要求配有残疾人厕位、“同伴帮助厕位”等。

重庆市旅游系统从2015年起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了一批“设计独特、注重实用、倡导环保的旅游厕所。如黑山景区以鹅卵石装饰旅游厕所墙面,卧龙岗景区则以单向可视玻璃做墙面,游客如厕时可欣赏风景。璧山引导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建设,以捐建单位命名公厕,公厕显示屏还滚动播放企业公益广告。依靠创新,该区走出一条以厕养厕的市场化经营新路,目前该区建好的AA级厕所,有80%来自企业捐建。

两年多来,重庆市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458座,超过目标任务6.45%,厕所存在的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旅游服务环境有较大改善,旅游形象有极大提升。

(摘编自《重庆“厕所革命”调查:既要面子更要里子》2017年12月05日《重庆日报》


【注】“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国家领导人近三年来多次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
材料二:

(摘编自《关于苏州市厕所革命实施工作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2017年12月01日《苏州人民网站》)


材料三:

如何进行“厕所革命”?首先要突破简单技术思维的桎梏,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回顾人类发展史,东西方关于“如厕”的文化和技术发展脉络有明显分野。西方文明,自古便重视技术的改进,水冲清洁方式加上坐便器的改进,构成西方厕所的基本演化逻辑,冲水马桶便是其代表性成果。而东方社会,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与“物尽其用”。先人们从西周时就开始探索粪便与土地肥力的关系,战国时已经掌握粪便积肥技术,汉代便有“美粪良田”的说法。直至上世纪中叶,粪肥依旧是中国农民耕种的法宝。但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在大规模施用化肥后,土地与人类、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天然连接断裂,城市居民的粪便成了城市的巨大负担,不得不建设越来越庞大的污水处理厂,斥巨资将原本宝贵的有机质从相对洁净的杂排水中分离出去。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污水处理的成本不堪重负,农村土壤日渐贫瘠……进入21世纪,有更多的学者在反思今人的如厕问题,在重新思考“美粪”与“良田”的关系,这也成为“生态厕所”设计的基点。

(摘编自《生态厕所:社会转型中的设计实验》,2017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厕所革命"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厕所革命”是一个业已受到多国关注的世界性话题,其针对的是长期存在、难以解决的厕所问题,目的是从厕所入手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B.“厕所革命”自开展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绩,苏州、重庆等旅游城市的公共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但公共厕所建设仍存在短板。
C.率先在旅游系统开展厕所革命”,让人们享有清洁卫生的如厕环境,利于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也提升我国旅游形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D.“厕所革命”发展到现今阶段,我们不能再依靠技术创新,而要从我们优秀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探寻新路,实现人与环境的互惠共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美国政府要求餐馆商场等地对外开放其厕所能弥补局部地区公共厕所不足的缺陷,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这种做法无法在中国进行推广。
B.“厕所革命”重点是在旅游区等客流量密集、公厕需求量大的区域推进,现在人们更迫切希望在远离繁华街区的街巷、胡同增加公共厕所的数量。
C.人们通过手机定位寻找公厕的比率还不高,说明我们可以加大厕所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将公厕信息纳入在线旅行地图中,以方便人们如厕。
D.代表西方文明的抽水马桶耗水量大,由此形成的管网建设和污水治理成本居高不下。我国民调显示,人们对公厕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尤其不满,渴望革新。
E.从粪便积肥技术,到“美粪良田”的说法,都说明古人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尽其用”思想的影响,注重粪便对提高土地肥力的作用。
3.上述材料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厕所革命”提供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分条概括。
2018-03-10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精神的建设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国家才有的,全世界也都存在。近两三百年,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整个世界的科技和人文两大文化体系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科技占主导,人文却总是追赶不上科技。科技可以直接用到生产,是硬实力,而人文作为软实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影响生产。

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一些所谓的落后国家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提升经济实力,更多地关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抛得更远。中国如果不调整这种失衡状况,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科技文化在造就了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在以经济发展规律来构建整个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用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这是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引起的。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也不追求付出和收获相等。人文的价值观应该是付出大于收获,甚至是完全付出,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

近些年来,我们在道德伦理上甚至出现了一种倾向:给我多少权利,我就尽多少责任和义务,追求责任、义务跟权利完全等价。其实,权利义务不是简单的等价关系。责任、义务是个体的行为,权利是社会赋予的。从道德实践上看,我们应遵循董仲舒提出的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个体在道德实践上只管正谊明道,而不是谋利计功,社会需要给这些正谊明道的人相应的功利,但个人不是为了功利而去正谊明道的。如果社会对正谊明道的人置之不理,给歪门邪道的人以奖励,社会就失去了公正。如果社会不奖励正谊明道的人,只能说明社会是不公正的,但个体还是要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这才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可怕的是我们把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看作价值观的核心,绝大部分人都想着有相应的回报才去尽相应的义务。

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个人尽伦尽职,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把这个位置上的工作做好,并得到一份相应的回报。但是,更高的人文要求是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心甘情愿地去做事,这是人文的价值追求。与物质上的回报相比,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报。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文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以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来衡量一切。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文价值失落的表现。

(摘编白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不同于科技,属于软实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会间接地影响到生产。
B.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利为本,追求的是付出和收获相等。
C.做任何事情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这属于人文的价值观。
D.如果让等价交换原则成为价值观的核心,人们就会冲着相应的权利尽相应的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现实人手,直陈科技与人文两大文化失衡状态,揭示危害,引出论题。
B.文章将以等价交换原则为价值观的核心与人文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突出各白特性。
C.文章从道德实践的层面,运用董仲舒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文价值观的重要性。
D.文章从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及人文的价值追求两方面,层层深入阐述应有的价值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只会出现在科技文化很不发达的落后国家。
B.科技文化发达了,自然会引起人文文化的衰落,从而导致二者之间比例失衡。
C.社会给正谊明道的人以相应的物质奖励,旨在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
D.在人文的价值观指引下,即使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也应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
2019-02-18更新 | 1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从恢复高考到推出新高考改革等一系列转变,我国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教育新时代。今天,我们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当前教育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我国考试的作用也正从选拔精英向甄别、鉴别不同人的潜能转变。

针对各种认识误区和偏差,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并从现实出发,加大治理学业负担过重的力度,继续深入地走好统筹协同治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减负”之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日本作为人口稠密、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有“考试地狱”之称。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政策,比如缩减课本、减少课时、入校由择校改为抽签等。但是,这些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副作用。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一路领先,但是“宽松教育”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排名连续下降,产生了“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不得不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的政策。

(摘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忽悠”。陈宝生还指出,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

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铁路五小推出了“有字书”和“无字书”,通过开设阅读交流课,引导学生每日阅读报纸、听广播、关注网络新闻等。学校还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奥尔夫音乐、数字美术等20门必修课,成立了科技、艺术、健身等60多个选修社团,不让学生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路走来,疑虑和质疑声从未消失,但铁路五小初心不改,坚持探索愉快教育办学新举措,并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学生学科质量监测名列全区前茅,语文和英语学科成绩在全市试验区55所小学中名列第3名和第4名,近5年获省以上科技、艺术、体育等荣誉上百项。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客观地说,中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盼,学校教育怎样通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教育难题,都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中国教育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正因为如此,面对教育“减负”,我们应多一点平和心态,以更加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

(摘自《“减负”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阐述近年来推行教育“减负”的原因,材料四从理性的角度侧重指出教育“减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本质问题。
B.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选取了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减负政策,旨在说明教育“减负”在人口密集的国家必须重视的道理。
C.材料三关注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减负”实践,肯定了教育理念正确,“自主高效”课堂的成功。
D.四则材料都关注教育“减负”的大问题,但对中国教育“减负”前景并不报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四则材料都谈到了教育“减负”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二、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民众的普遍看法。
B.四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
C.对于同一教育新闻的报道,几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教育报》就突出强调教育“减负”已被提到日程上并要正视的问题。
D.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看出,1976年至1990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录取率趋于下降,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E.材料二、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材料一、四提到了相关措施对教育“减负”的作用,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请综合概括四则材料,对教育“减负”这一教育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2018-04-18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