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6 题号:98071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当中,诗歌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最深。从审美理想来看,与小说、戏剧等叙事性文学不同,诗歌抛弃了对现实图景的模仿和再造,转而直接袒露人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理想。当现实图景的运动带动叙事性文学在流转中较快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时,诗还是无法掩饰人内心深处最稳定的一面,它让人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表达感情和感受。与思想不同,感情和感受是个人的,而思想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用外语思考比用外语来感受要容易些。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诗歌那样顽固地恪守本民族的特征。”再从语言来看,每一种诗歌都有在文人提炼中“凝固化”和在社会活动中“灵动化”的两种趋向。相对来说,便于追踪现实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学语言可能更俗、更白、更富有时代变易的特征,而经过反复推敲打磨的诗的语言则因“凝固”而更接近传统文化的“原型”。

中国诗歌在漫长的历史中建立起的一个又一个的古典理想常常都被今人公开地反复地赞叹着,恢复诗的盛唐景象更是无数中国人的愿望。在中国,民族诗歌文化的原型似乎已经由“无意识”向“意识”渗透,回忆、呼唤、把玩古典诗歌理想,是人们现实需要的一部分,维护、认同古典诗歌的表现模式是他们自觉的追求。叶公超谈出了一些诗人的感受:“旧诗词的文字与节奏都是那样精炼纯熟的,看多了不由你不羡慕,从羡慕到模仿乃是自然的发展。”它生动地道出了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心理状态。这种基本心理既存在于诗人那里,又存在于普通读者那里,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同“期待”着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实现。创造者的“期待”决定了诗歌创作的潜在趋向,接受者的“期待”则鼓励和巩固着这种趋向。从总体上看,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时隐时显,时而自觉,时而不自觉,时而是直接的历史继承,时而又是现实实践的间接契合。

那么,这些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对于中国现代新诗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以为意义是多方面的,也是具有多重性质的。最容易看到的一点是,正是中国诗人对古典诗歌理想的自觉继承推动了中国新诗的成熟,并使之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众所周知,白话诗刚刚兴起的时候,反对之声大起,中国读者从固有的审美需要出发对这一新生艺术的陌生感和抗拒心理。那么,中国读者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可新诗的呢?有人认为是在徐志摩出现以后。而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新诗对古典传统的自觉继承始于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中国读者分明因这些“自觉”的诗美继承而倍感亲切。来自创造者和接受者的“期待”是中国诗美原型复活的主要动力,只有以某种方式满足了这种“期待”的新诗才能赢得它的读者,因为只有在读者那里,艺术品才得以最后完成。

(摘编自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导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叙事性文学不同,诗歌并不注重对现实图景的模仿再造,而更倾向于表达人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理想。
B.诗歌语言往往会经过文人反复推敲打磨,更偏于“凝固化”的语言特征,因此诗歌更接近传统文化的“原型”。
C.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字与节奏精炼纯熟,成为中国现代新诗创造者自觉的追求,也成为新诗接受者的“阅读期待”。
D.古典诗歌传统对中国现代新诗自身的完善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了中国新诗的成熟,并获得了广泛的读者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审美理想和语言两方面,论证了“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最深”这一观点。
B.文章引用叶公超的话,意在证明诗人和读者都希望新诗创作能够维护、认同古典诗歌的表现模式,增强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古典诗歌传统对中国现代新诗完善发展的意义时,主要回顾了白话诗的兴起过程,运用了事实论证。
D.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从学理和事实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性文学会随时代而迅速变化,诗歌则一直固守本民族特征、反映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
B.人们会自觉期待实现古典诗歌理想,说明中国诗歌已经完成“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变。
C.文章从中国现代新诗对古典传统的自觉继承这一角度,对新月派的文学贡献给予高度肯定。
D.中国现代新诗完全还原和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和理想,这来自诗人和读者的共同“期待”。
2023-04-20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了小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远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网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国在肩居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辨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辨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辨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钱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盛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诱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舞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围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制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旋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关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成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制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剌绣使用的丝线。
B.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刻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缓在房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2020-09-26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能够“行礼”的,当然是贵族。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的、绝对的服从。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

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涉及“义”的问题时,君子和小人多指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君子“知书达理”,因而可以“喻于义”;小人见识短浅,自然只能“喻于利”。后世儒家虽然明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有称德和称位两种方式,但常常本能地择取其中的道德含义。第二,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指的是私利。而在政治层面,孔子并不反对“利”。《论语·尧日》记载,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其中,“五美”的第一条就是“惠而不费”,也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很显然,孔子在此处所说的“利”,主要指公利。

由于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明确区分公利与私利,因而给后人的直观印象就是孔子反对言利。这导致许多孔门后学在政治思想层面将“义”与“利”严格地对立起来。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希望君子通过修身律己而获得政治感召力,进而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秩序。因此,孔子的义利之辨首先着眼于君子对私利的克服。这种主张具有高度的理想性。然而,后世理学家由此发展出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即把大多数政治和社会问题归结为人心问题,似乎人心端正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严重脱离实际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并克服其与现买脱节的负面因素,进而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摘编自王超《孔子义利观探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里的个人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
B.在君臣关系层面上,孔子认为君主“使臣以礼”为“义”,臣下“事君以忠”为“义”。
C.孔子的“义”大多没有内在规定性,只要认为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就是“义”。
D.孔门后学将“义”和“利”对立起来,是由孔子没有明确区分公利和私利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引出了本文作者讨论的话题——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B.文章善于条分缕析地分析问题,如第二段和第三段,这样便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C.文章并没有孤立地讨论孔子的义利观,而是将其与前人比较并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
D.文章讨论话题时一分为二,指出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但将义利对举,还使二者有了对立的意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最具代表性的句子,能反映孔子的义利观。
B.孔子时代,君子和小人是就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言,但后世儒家常常选取其中的道德含义,即以道德高下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C.孔子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是私利;孔子同时主张“惠而不费”,在政治层面不反对公利。
D.后代理学家把大多数政治和社会问题归结为人心问题,认为人心端正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
2020-05-14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