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102062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之妙

朱良志

元代画家商琦的《春山图卷》局部是一幅青绿山水,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2米多长的长卷,画的是春山缅邈。虽然画的是山,但却给人一种飘起来的感觉。早春之时,乍暖还寒,绵延起伏的群山,在岚气中摇荡,云气氤氲,在微光的照耀下,山体似乎是透明一般。山下,画丛树、溪流、小桥、茅舍,一切都在似有似无间。溪涧潺潺地流淌,读此画似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平地上以淡墨渲染,茸茸的草意隐然跃现。溪流中似乎有冷气溢出,汇入缥缈的云烟。虽然作者传世的作品只有这一件,但这一件作品即可奠定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他属于北宋山水画大师李成的一脉画法。画中的一切都在云烟中飘动。这哪里是一幅山水,简直就是一幅“云烟”。

其实,中国的山水画就是在做一种“云烟”游戏。董其昌曾说过:“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所以,中国画家又自称“耕烟人”,绘画的功能又被说成是“烟霞痼疾”,好作烟霞伴,化为心中闲,甚至以“云烟”来指代山水画。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中记载:“古人以‘云烟’二字称山水,原以一钩一点中自有烟云。”画山水就是画云烟。将相对静止的世界画得动起来,将固定的形象画得飘起来。北宋韩拙是一位出色的山水画理论家,他说:“凡云霞烟雾霭之气,为岚光山色,遥岑远树之彩也。善绘于此,则得四时之真气,造化之妙理。”云烟雾霭,是山水之彩。就是说,云烟是山水的精华、山水的灵气,没有云烟,山水就失去了灵魂。画出云烟缥缈之态,就是画出造化之真气。云烟是造化之真气的最好表现形式。如明浙派画家戴进有《烟水生涯》长卷(今藏美国佛瑞尔博物馆),此画极力塑造了一种烟水迷离之态。

为什么说画出云烟就是画出造化之真气呢?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气化哲学所造成的。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一气派生,人也是一样,人也是由气而生,所以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并不伤心。因为在庄子心里,他的妻子本来没有生命,因为有了气的凝聚,才使她有了生命。现在她死了,是又回到气化的世界中去了。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浮沉于一气之中。所以,山水画家要画这个世界,不是要画出它的外在表象,而是要画出隐藏在山水背后的气化氤氲的精神来。画家画山水是要深入到这气化的世界中去,与这个气化的世界相浮沉,卷舒苍翠,吞吐大荒,其画面就是宣导天地之气。画山水画,是于心灵中打太极。

这样的思路实在很独特,却是中国山水画得以存在的基础,就像商琦的这幅《春山图卷》,云烟、雾霭、山岚这些“软体”的东西成了中国画家的宝贝。中国山水画中云烟蒸腾,山水在云烟之中腾挪缥缈,使其出落得更加灵动;山水在云烟笼罩中,俨然而成一个整体,云烟也成为串联细碎山川的隐在之线;又因云烟的遮挡、氤氲而显示出特殊的气势,使内在世界激荡起来。中国画家所强调的“浮空流行之气”,就是针对此而言的。

因此,中国山水画家与其说是在画画,倒不如说通过画气使自己加入到大化流衍的节奏中去。绘画就是要揣摩这种节奏。在画家的笔下,一切都动了,一切都活了,一切都是联系的。画的是一点,但却是千万个点;画的是一个固定于画幅上的景物,却是流动的世界中的影像。画家将自己置于气化世界的漩涡里,所以画出的只是一个引子,而未画的永远是个世界。

陶弘景有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据说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对此诗非常着迷,他说他的云烟图就是受此诗影响的。画山水,要画出云气来,画的就是心里的这种感觉。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商琦虽只有一幅《春山图卷》传世,但仅这一件即可奠定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
B.中国的山水就是在做一种“云烟”游戏。所以,中国画家又自称“耕烟人”。
C.中国画者领悟到画出云烟就是画出造化之真气,由此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气化哲学。
D.山水画家画气化的世界,不是要画出外在表象,而是要画出隐在山水背后的精神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元代画家商琦的《春山图卷》引出关于中国山水画中“云烟”的论述。
B.文章引用北宋韩拙的理论论证云烟是山水的精华与灵气,是造化之真气的最好表现形式。
C.文章举庄子例证了人是由气而生的观点,庄子并不因妻子之死而伤心,因为人终有一死。
D.文章认为绘画就是通过画气使自己加入到大化流衍的节奏中去,这种节奏仍要仔细揣摩。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之妙”妙在何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乡村社会的面子观

①“面子”一直是研究中国人行为和社会运作的核心概念。如何更恰切地理解面子这一本土经验现象,必须要首先考虑本土社会特性。

②对于农民来说,其主要的社会生活“场域”是村落。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中国人要处理的是在村落中“做人”的问题,其所针对的对象也并非某个个体,而是要在村落中立足。因此,“面子”就不仅仅是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和策略,它更是中国农民在村落这个熟人社会中立足的重要依据,“面子”具有非常重要的评价意义,体现为人们对某种生活价值的追求。对于这种具有价值性的面子,本文称之为“面子观”,它指的是人们对“什么是有(丢)面子”“什么样的面子值得在乎”的集体认同。

③乡村社会中的面子内涵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一是面子标识物,_________;二是面子生成机制,_____________;三是面子行为的能动性,____________通过这个维度可以发现乡村社会对人们追求面子行为的约束程度;四是面子的竞争性,____________,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改变个人地位的空间。据此,可以将乡村社会中的面子观区分为三种类型。

④外显型面子观表现为炫耀性地表达自身实力,受这种面子观念影响的行动者注重在具有极强外显型、可视性的事和物上投放自己的资源,以向其他村民显示、证明自己的实力。外显型面子观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者能动性强,面子标识物的可比性强、面子行为的竞争性强,容易陷入恶性膨胀,出现“打肿脸充胖子”的“名实分离”,即行动者的面子竞争变成对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手段被置换为目的。

外显型面子容易被研究者理解为农民对金钱、权力等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追求,甚至将面子与社会分层联系起来,认为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才具有面子。这种理解是将面子与西方社会理论中的“社会地位”做了机械式地比附,“社会地位”是一系列客观指标(如财富、权力等)的集成,具备了这些客观指标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进而也就有了“面子”,但在乡村社会中并非如此。在客观的面子标识物(比如财富)竞争上胜出,可以获得“有面子”的评价,但并不代表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高,换句话说,外显型面子观是面向村落所有成员开放的,是人人可以竞逐的肯定性评价,而村落社会地位则特指村落精英所拥有的权威,二者并不总是重合的。

⑥人际型面子观表现为人际互动中的慷慨热情,受这种面子观念影响的行动者特别注重在社会交往中投入资源,努力建构和维持与他人的友好关系。人际型面子观的突出特点与外显型面子类似,比如也存在行动者个体能动性强、面子标识物可比性强的特点,但面子标识物是能够建构维系人际关系的事物。人际型面子观的竞争性与外显型面子也有不同,后者表现为激烈竞争,而前者的竞争性则要弱得多,因为乡村社会中的交往是开放的,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与每个人建立交往关系,那些更会为人处事的人就可获得更好的“人缘”。乡村社会中的交往是人情化的,在人际型面子观念主导的村落,农民的人情圈就会很大,且人情交往的形式化色彩非常浓,甚至在双方发生矛盾后人情关系仍然不会断,结果就是人情非常容易“异化”。

⑦依附型面子观表现为村落成员的社会行为特别注意地方性规范的要求,个体分享并追求村落公共的规范与价值观,表现出来的“面子”往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而非在一时一事上与他人的竞争,在村落中最受推崇的“面子”往往特指那些能够捍卫村落公共利益和荣誉的行为,甚至可以为公共利益牺牲自己所有。正是因为有社会结构、地方性规范和价值的约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面子”就是“依附于社会的自尊”,但笔者所言的“依附型面子”与“依附型自尊”并不相同,面子比自尊更多社会学上的价值,在乡村社会中,获得这种面子不只是个体的荣耀,更是与其关联的家庭、家族乃至所有亲友都可共享的。

⑧全国主要农村地区存在面子观类型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的乡村社会中具有不同的面子观主导类型。把面子作为理解中国人之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逻辑极好的切入口,透过其生活化的微妙模糊之处,可以发现其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价值导向作用。

(选自2022《文化纵横》,有删改)

1.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③段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表征乡村社会中面子资源的稀缺程度
②体现了人们追求面子行为的自主性程度
③通过何种事或物表现面子的有无、多少
④即人们会采用何种方式、途径获得面子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
2.根据依附型面子观特点,以下《红楼梦》事件中“最有面子”的是(     
A.袭人风光回娘家
B.刘姥姥进大观园
C.元妃省亲庆元宵
D.宝钗盛办螃蟹宴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乡村社会中的面子价值不等同于人的自尊。
B.根据面子标识物就可以辨别出面子观类型。
C.捍卫公共利益的行为被认为“最有面子”。
D.“人缘好”面子观导致人情交往的形式化。
4.分析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批驳划线句的。
5.理解概念是阅读学术文章的重要方法。针对第④段中“名实分离”的概念理解的方法,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亮:我认为可以联系《乡土中国》中的同一概念进行比较理解。

小红:我认为可以尝试概念界定,把“名”“实”的字典义落实为语境义,准确理解。

对此,你怎么看?请做出回应。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清晰,能联系本文及补充材料加以分析。

补充材料: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选自《乡土中国》)

2023-04-13更新 | 2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典籍里的中国》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节目频频引发广泛关注,节目传递的中国魅力与中国风采令人眼前一亮。事实上,不只在国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也有若很高的接受度。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呢?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要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想要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互相交流融合并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也可以为国际社会贡献力量。

要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文化的魅力在于精炼了生活的细节,而文化最终要反哺生活,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生活实践,蕴含着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解释今天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民族性格,可以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其中,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导力的挖掘,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的结合,离不开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探索。当前,匠心与创新的助力,让越来越多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尝试不断涌现,对中国故事魅力的挖掘也充满无限可能。

中国故事的魅力,不仅建立在美和感性之上,更建立在对于世界、社会与人的关系处理的智慧上。讲好中国故事——这种具备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表达形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际传播中如果能够有效传递,无疑将更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

(摘编自周庆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材料二: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学有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汲取其中优秀文化基因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它与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存在天然的联系。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信”既是持家、兴业的重要行为规范,也是做人的内在道德要求。从市场主体角度而言,树立诚信意识,加强道德自律,确保市场经济交往活动中行为的道德稳定性,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诚实守信对市场中买、卖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行;从市场秩序角度而言,建立诚信制度,将诚信融进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中,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辅助功能,建立完善的个人、企业、中介信用制度体系,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优秀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汉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转化,为外来文化打上中国烙印,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着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质,使中华民族在西方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的背景下依旧能坚定文化自信,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堪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存在共同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博施众利”“正其义不谋其利”,秉持正确义利观,主张互利共赢,坚持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统一;西汉时期中国曾开辟了连结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开展经济交往、促进文化交流,新时代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积极发展与沿线各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秉持“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和而不同”的共处原则,尊重他国文明,增强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坚持本土化、民族化,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结合现实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恒久魅力,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摘编自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是文化对生活的反哺;精炼生活细节是文化的魅力表现。
B.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等方面着手。
C.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有助于中国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
D.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既要尊重吸收他国文明,更要坚持本土化、民族化的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有很高的接受度,这有助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传播效果优化。
B.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相结合并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就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C.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它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这种价值观关系最为紧密。
D.当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原因就是传统文化倡导的“博施众利”“正其义不谋其利”。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2-07-27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理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若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来自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来源。
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的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
D.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D.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2019-02-20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