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85 引用次数:30 题号:102109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所谓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性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学才华,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1.下列对作家“假性影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成名作家虽再未有新作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2020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沉默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钱理群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鲁迅在《野草·题辞》里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鲁迅说,《野草》里有他的哲学,《野草》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鲁迅的哲学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野草》展现的是鲁迅哲学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

人们往往把火视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但是鲁迅提出来“死火”这个意象,同时集中了生命和死亡两种意思,鲁迅把个体生命放在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这样一个历史的纵坐标中,来考察人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譬如对于将来,人类有种种幻想西方世界有乌托邦,中国世界有大同,都是属于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人们总是想象着未来是无限完美的、完善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一个终结点,鲁迅把它概括成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但是鲁迅却看见了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甚至看见了新的死亡,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说的“于天上看见深渊”。由此,鲁迅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至善至美的未来,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一个神话。鲁迅的任务正是粉碎这个神话,《野草》很多篇都是粉碎这个神话的。

(节选自《鲁迅作品十五讲》)

1.概括“黄金世界”的内涵。
2.为什么说“沉默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3.根据文意,概括《野草》的意义。
2020-04-24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

在文学阅读中应注意培养下列几种意识:

文化的挖掘意识。文学反映的是人学、是社会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读周作人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恬淡从容、庄谐并出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识;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而且体察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文化的挖掘意识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写作主体在特定时代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感悟。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读作品,还要读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这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解读作品大有裨益。

文化的反思意识。反思是一种再思考。学生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交往沟通情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与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关。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学生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则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但多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是需要读者经过反思才能体悟到的。读者需要透过人物事件、故事情节本身去体察、探究它们存在的缘由,透过故事表象去思考深含其中的创作动机、创作旨向以及支撑作品存在的文化根基、文化底蕴。反思意识是使作品解读走向深入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文化的对比意识。文化对比意识就是指把两部作品或一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的思维方法。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部)以上的文章、作品放在一起研读,逐步提取内容要点,归纳表达特色,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陈静《浅论培养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文化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是人学和社会学的反映,因此,阅读文学作品能让人了解丰富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
B.阅读文学作品,既要读原著,又要读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相关时代背景和社会风尚。
C.对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的反思,就是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的文化思想和文化意义。
D.文化对比意识是指把不同作家的作品或一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对照和鉴别的思维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用泰勒的话,指出什么是“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范围,引出下文论证。
B.第三段,先指出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并举例加以论证,然后对文化的挖掘意识进行阐说,最后指出挖掘方法。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既有引用论证,也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更有举例论证,因论证角度有别,所以并无重复累赘之感。
D.文章全文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从文化的挖掘意识、文化的反思意识、文化的对比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并列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读巴尔扎克的作品,不仅能看到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还能体察到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兴衰和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
B.鲁迅的作品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可见从灵魂深处唤醒国民是鲁迅小说的重要主题。
C.培养文化对比意识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比较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积极主动的阅读。
D.只要运用文化的挖掘意识、反思意识和对比意识来阅读文学作品,就能全面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2020-07-30更新 | 2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文化发展每经历的一个高潮,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做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事实证明,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传播效能,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能。“当代毕昇”王永民被誉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他发明的“五笔字型”曾是占主导地位的汉字输入技术。但这位汉字信息化的开拓者,却对汉字未来抱有深刻的历史忧虑。早在2006年他就指出计算机时代拼音输入导致了汉字的形神俱灭。他分析世界各个文明生死存亡的经验教训,指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基石。对中华民族而言,“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辽阔地域多民族的团结统一。他发明了“数字王码”,以简便、快捷、易学、好用的“形码汉字输入技术”来替代国人普遍使用的拼音输入法,但在市场推广上举步街维艰,最终黯然谢幕。扭转局面的是“中国汉字书写大会”在央视的热播,它与“中国成语大会”“中华诗词大会”等优秀栏目相得益彰,借助央视传播平台,加入时尚元素,借鉴娱乐方式,达到复苏汉字汉语的目的。大会提出的宗旨就是让冰封在古籍中的文化复活,让年轻一代能够书写、应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理解、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书写方法,热爱汉字。大会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远超设计者的预期。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B.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的来临,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
C.因为代表了文化繁荣,体现了传播方式创新,所以唐诗、宋词、元曲等被称为世界文化瑰宝。
D.王永民被誉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发明了占有主导地位的汉字输入技术“五笔字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联系现实,引出论点,并将“创新中传承”具体化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文中以作为元朝全新文艺样式的元杂剧创作为例,有力地论证了传播方式创新的重要性。
C.作者通过“数字王码”和“中国汉字书写大会”的对比,论证了时尚元素的不可或缺。
D.末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当今网络时代文化传播创新的优势及相关人员的使命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中华文化是否繁荣兴盛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种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是否被广大的民众接受。
B.北京城文化底蕴深厚,再加上传播能力的持续性创新,才使得它在明、清两代时依然为文化中心。
C.集念唱做打为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元杂剧的形成,得益于历史精髓的传承和多元文化的融入。
D.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以让年轻人能够在汉字中获得美感,从而能正确书写并爱上汉字等方面为宗旨。
2020-11-30更新 | 2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