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10223924
材料概括分析,完成各题

我们拿什么来拯救人文学科?请原谅,我还是要再回到最底线、最起码的话题。尽管上面讲的社会关怀、人文精神、自由意志、追寻真理都很好,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仍然觉得要呼吁人文学科建立自己的知识基础。记得前几年,我曾经惊喜地看到在某著名大学有这样一门课程,叫做“人文学科导论”,我满心以为这门课可以解开我对人文学科的内容的疑惑,可是仔细一看,它说人文学科是“智慧”,具有根源性、历史性、特殊性、综合性、经典性。这种空洞的说法听完之后,你知道人文学科是干什么的吗?我只是倒抽一口凉气。

不要怨天尤人,首先自我反省。有句老话说,“打铁还需身板儿硬”。所以,首先需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学科的状况。如今,不仅我们的学科内容变得如此空洞无力,而且我们在大学的教学也渐次有如浮云。哗众取宠的插科打诨成为当红的课程,坐在云端不着地的空谈高论成为时尚的风气,以一知充百知的批评撑起横扫千军的高调,钻头觅缝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成为表现自己高明的捷径。一些人若干年一贯制地念诵早就落伍的教材,一些人则干脆满嘴跑火车,根本没有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变成清口或相声。本科、硕士、博士的知识和课程根本没有必要的进阶,好像可以坐电梯,“上上下下地享受”,而一些本来不需要在大学训练的文人风雅,却成了大学最受欢迎的学习内容。如果大学人文学科开设的就是这样的课程,那么何必专门花4年、7年甚至10年的时间,焚膏继晷地苦苦学习?如果大学人文知识就是这些业余可以模仿习得的东西,那么何必还要这些拥有博士、教授头衔的人在这里坐馆?

(节选自葛兆光《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本文原刊于《信睿》2012年07月)

1.作者认为当前人文学科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2.根据材料,分析画线词语“坐电梯”的含义。
3.根据材料归纳可以拯救人文学科的办法。
2020·江苏·二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圆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传统的村落是一个靠熟人或者说人际关系来维系的社会。但是现在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他们会把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带回农村,维系原来村落的一些制度安排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原来农业社会是以高劳动投入为主,这样形成整个村落和土地之间的半径是很近的。但是,现在以机械投入为主后,劳动力投入大大下降,现在村庄跟耕作土地之间的半径也在发生变化。

出村农民的代际也在出现差异。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农民,即使来到城市,还是会带着赚到的钱回来建设村庄,比如说会在村里建自己的房子。70年代出生的这一拨农民,基本上还是会带着钱回来建房子娶媳妇。但是80后,90后农民走出乡村后,已经没有农业生产经验,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对土地有那么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人走以后,钱不再带回来了。所以,人口不断城市化的结果是村庄更进一步破落。

中国村庄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化带来的,但是未来城市化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会非常不同。未来村庄跟城市的关系可能分成三类;第一类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第二类村庄会成为“城乡驿站”,就是城里人和村里人相互流动的一个过渡区域。所以这些村庄会成为城乡人口,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最活跃的地区。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于破败或消亡。

村落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目前还难以找到答案,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未来村庄的巨变是必然会发生的,且是不可逆的。

(摘编自刘守英《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材料三:

乡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都被城市吸走了。乡村里原有的青年人到城市去打工,他们赚了钱就带着老婆、小孩,甚至亲朋好友一起出去继续打工,他们赚到更多的钱之后就把父母接走。这样的乡村由于缺乏发展的机遇等前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不断地流失原住民。比如说,浙江某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初原有2000多人,当前只剩下10到20个老人在坚守。这些老人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种田种菜,不愿意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为了这片乡村留守了下来。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

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说白了,乡村民宿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白领,农民,甚至下岗工人)在当下就能够独立做起来的事,这也是真正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事业。而且乡村民宿这件事特别适合设计师来做,包括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都很合适。所以,当前的时代背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去进行乡村民宿创业,为中国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摘编自俞昌斌《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乡民被囿在土地上,由无比熟悉的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构成基本不变的生活环境,是自然发生的礼俗社会。
B.在传统中国熟人社会中人们彼此熟悉,长时间、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使人们产生亲密感,维系人际关系,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只需要规矩就能做到。
C.传统农业社会以劳动投入为主,村落和土地之间的半径近。现代农业以机械投入为主,劳动力投入下降,村庄跟耕作土地之间的半径相对灵活。
D.乡村民宿项目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是当前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话.一方面阐明在一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人们如何学习及学习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论证中国社会是一个彼此熟悉,用规矩和礼俗维持的社会。
B.材料二、材料三都谈到农村原住民流失的问题,材料二侧重阐述出村农民的代际差,越年轻的农民对乡村的感情越淡薄,材料三侧重阐述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由此引出振兴乡村的措施思路。
C.材料一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性质的对比,礼俗规矩三个角度论证了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而材料二把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作为引子,主要论证城市化对传统乡村有巨大影响。
D.城市化给传统村庄带来巨大的变化,有的村庄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有的会成为城乡过渡区域,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材料三则对此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
3.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措施?
2020-02-10更新 | 3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思维方式”通常指各种意识形式通过其核心概念或观点,以特定逻辑体系思考与论证对象性存在,形成特定思想体系的思考模式。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文化类型与文明形态的意义上,思维方式的基点都在人的生命本性与生命活动中。思维方式是没有普遍模式的个性化存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类型不同,表达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质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在对人及其文明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核心观点与价值取向。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主要关注生命的外向价值,其核心观点是人要把握对象的本质,以为自然立法、改造外部世界为主要价值追求。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则主要关注生命的内在价值,注重完善道德人格,以确立安身立命之本为人的价值理想。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注重文明的外向价值,着重发挥人的认知功能,追求“知物”,以认识物的本性为主题,形成“存在论”的思想形态,这是一种强调逻辑关系的“概念性”“范畴性”的实体思维。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则注重文明的内向价值,着重发挥人的“心性”悟觉,追求“悟道”,以探究人的伦理本性为主题,获得“修养论”的道德性识见,形成“生存论”的思想形态,这是一种心系伦理关系的“意象性”“义理性”的悟觉思维。

中华文明的悟觉思维具有圆融、辩证的特点。中华文明的辩证思维在《易经》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这种思维中,“阴”“阳”“道”“太极”没有被看成孤立僵化的存在,而是被看成彼此生成、流转不息的生命存在。这种辩证思维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思想与实践,成就了中华民族超越对立、相辅相成相生、协调互补融通的文明气象。

中华文明的辩证思维具体表现为执经达权,类似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中华文明以“经”行“权”、“权”不离“经”的辩证思维有着恒常与权衡的双重性,极富灵活性。按照儒家的讲法,对待问题必须遵从“经”,但处事必须从“中”“和”“时”的具体性中讲究“权”。“权”是人在具体的特殊情境中有所权衡的灵活性。形象地说,“权”相当于称量物体重量时在秤杆上使用“秤砣”。“行权”就相当于以秤衡量重量时,不能让秤砣停在某处不动,而应在秤杆上拨动秤砣,准确地度量重量。当然,这个形象的说法并不能真实全面地体现“权”的内涵,只是帮助我们形象地理解“权”。以“权”执“经”行道”也存在着离“经”叛“道”的风险,如果脱离“经”而一味行“权”,必然导致“妄”。“行权”的心性复求是极高的,要求人要有真性情的道德修养,以“天理”“良心”的心境与“心安理得”的心态达到“权”不离“经”的境界。

(摘编自张彦杰、胡海波《中华文明的文化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思维方式是具有特定思想体系的思考模式,其产生基础是人的生命本性与生命活动。
B.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在类型、表达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方面截然不同。
C.中华文明圆融、辩证的悟觉思维,使中华民族的文明气象超越了对立,避免了极端。
D.《易经》强调天地万物彼此生成、流转不息的辩证关系,是中华文明辩证思维的源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在介绍思维方式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出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的话题。
B.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阐述了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C.文章末段对执经达权时“经”“权”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论述,体现了文章论证的严谨性。
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介绍了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观点、特点以及特点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更关注生命的外向价值,中华文明更关注的是完善人的道德本性。
B.执经达权要求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是不拘泥于僵化固定模式的辩证思维的表现。
C.文章以用秤衡量重量来说明“行权”思维,形象而系统地体现了“权”的内涵。
D.“行权”的辩证思维要求人以真性情的道德修养达到“权”不离“经”的境界。
2022-06-26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中国建筑的木结构向来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温润、缱绻等风神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创造的诗画意境,其中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中国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格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格。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的理性在指导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亭阁实在活力不大。传统园林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只有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治》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弃之,嘉则收之”而已。

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治》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中国园林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的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也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

(摘编自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汉魏的古拙、唐辽的遒劲、两宋的舒展以及明清的严谨等,都是中国建筑对曲线性格追求的体现。
B.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一方面通过木结构的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屋顶的浪漫情调来表达。
C.中国建筑木结构的特色表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正好反映了中国建筑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
D.中国人对建筑风神品格的种种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特点,在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画意境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B.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画面变幻无穷,其表现出来的浪漫特征最终还是在清醒的理性指导下完成的。
C.为了让游人能够步移景异,触景生情,中国传统园林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
D.《避暑山庄记》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解说,强调了游赏者在参与园林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对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共同的追求。
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活力。
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
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2017-06-07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