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102662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C.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D.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而且鸡的很多优秀品质,是凤凰所不具备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鸡的命名、啼晨、励志、辟邪、吉祥,一直写到美德,层层递进,多方面论述了“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D.“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称“鸡人”。李商隐《马嵬》的“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鸡人”,与本文的“鸡人” 含义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C.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人也有一定影响,比如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D.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同体思想始终作为政治哲学讨论的课题而存在着,儒家的思想内部同样具有一种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先秦儒学中的大同世界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奠基于“天道”的本体论之上。而“天道”往往被视为超越世俗政治的法令,具有绝对、普遍的意义。其次,儒家认为,在大同世界中,人们把公共利益视为普遍性的追求目标。国家间的“和而不同”,就是以最和谐的公共价值观包容多元的差异。第三,大同世界的另一现实表现是文化层面的“大同”。但大同思想没能在中国传统社会得以实现,而真正通行于中国两千年政治社会的是以“家国一体”为核心的小康礼制。小康社会的出现标志着私有制的形成和对氏族公社制度的打破。“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公天下”向“家天下”的历史蜕变。

尽管“公天下”没有在现实层面得到落实,但宋明时期的儒者却通过吸收佛教思想,把空想性的“大同”观念转化为一种 以道德实践为核心内容的共同体思想。任何一种共同体理论都是建立在人格平等、互信互爱的基础上,与佛教倡言“慈悲为怀”“众生平等”“万物皆具佛性”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宋儒受这种观念启发,也认为虽一草一木亦具心性与天理。他们的思想重心已经由大同世界的制度设计转为通过心性修养成为达到万物一体境界的人,并将整个世界看作自己的家庭。不过,宋儒讲“万物一体”,似乎更倾向于展示宇宙间人与物的关系,尚未能在人我交往的社会现实中展开。直到王阳明以良知为本体,以亲民为工夫,将宋儒“仁体”落实到具体的人我交往之中,才真正建立起一种普遍性的道德共同体。在王阳明看来,若要使仁德作用于天下,就必须将道德的自我涵养与泛爱万物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即明明德与亲民的统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加强了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世界政治、文化也趋于多元化发展。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同时国家竞争纷至沓来,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至上、狭隘民族等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危及共同体的良性运转。那些憧憬采取“华盛顿共识”即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路线就能改变本国命运的国家并没有实现经济腾飞。反观中国高歌猛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儒家的共同体思想就凸显出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方案追求的不仅仅是自身发展,更是带动周边国家、带动世界共同发展。中国的儒家尊重所有的文化,包容所有的文明,强调建立一个以尊重、平等、包容、共享、和谐、多元为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携手与共去应对各种人类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摘编自刘培功《从“大同世界”到“万物一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天道”高于世俗政治法令,所以人们把公共利益视为普遍性的追求目标。
B.以“家国一体”为核心的小康礼制继承了大同社会的思想,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C.宋儒对“万物一体”的理解重点在于天人关系,王阳明则侧重于社会人伦立场。
D.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有一种共同体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本体论、追求目标、现实表现三个维度阐释了儒家大同世界的基本内涵。
B.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阐释了共同体思想在先秦、宋明、当代的发展状况。
C.文章论证了道德共同体的形成是因为将抽象的境界修养落实到了人际的现实中。
D.文章在论证儒家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时,将中国与其他部分国家进行了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共同体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总体的趋势是由政治实践向度到道德实践向度转移。
B.儒学中的大同世界在现实表现中以建立“文化帝国”为理想,这一定程度上能趋同各民族的文化。
C.宋明儒者在借鉴了佛教思想中的“心”“性”等观念后,形成了“物我一体”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D.当前国家之间的各种竞争、冲突等问题愈演愈烈,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于中国儒家的共同体思想。
2020-02-18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过年贴年画,曾是中国人古老的习俗。不知从何时起,年画开始淡出国人的春节生活。在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让年画重回春节”的呼声不断。我们已进入21世纪,那些年复一年赋予年画以意蕴的社会生活场景巳烟消云散,我们能做的并不仅仅是将年画收进博物馆,还可以与时俱进,在新的生活场景中为年画找到用武之地。

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整个中国传统工艺行业,都面临着“接班人培养难”的问题,年画也不例外。最近,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房达志先生离世,但是桃花坞木版刻印却没有中断。桃花坞年画社2001年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每年选派在校生进入年画社学习,迄今已学成21位,有6位留社工作。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的成功案例。在职业教育体系之外,年轻一代年画传承人如开封木版年画李力、佛山木版年画刘钟萍、滩头木版年画钟星琳等,也都在参与非遗研培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传二代”中的佼佼者。

随着现代印刷术的出现,传统的印刷术变成了一种“低技术”。现代印刷工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手工刻印,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年画制作中,一定要用“高技术”替代“低技术”、用数码印刷替代雕版印刷?想想陶瓷和纺织行业,虽然早就进入了工业化大生产阶段,但缂丝、手工陶瓷,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越来越为高品质生活所需要。再来看看传统印刷业,手工印刷在西方也并没有完全被机器取代,而是转变为一种更为艺术化、个性化的创作形式。可见传统技艺并不必然被现代技术全面替代。

从西方传来的手工版画,在中国成了一个大的专业门类,而源自本土的年画却濒临灭绝。这固然与外在的体制性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也有年画从业者自身的原因。放眼国内年画界,只会印不会刻、只会刻老版不会刻新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思进取的现象是值得业界反省的。复兴年画不能单靠情怀,年画传承人要有技艺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消费升级,民众对生活品质越来越关注。传统工艺所使用的天然原材料,越来越受当今消费者的青睐。年画用的颜料,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化工颜料。在生活越来越讲究的今天,能不能恢复使用矿物质颜料?用于印刷年画的纸张,能不能采用手工造纸,融合两项或多项非遗技艺?年画的历史意蕴是丰富的,因此对年画的创新不能是扁平化、单向度的。以往对年画的创意开发多数只注重图案,比如将年画图案印到马克杯或T恤衫上,以为这就是创新。承载这些“创意”的载体,不仅没有提升反而贬损了年画的价值。所以,年画创新,不能仅寄希望于其他载体,而应将年画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内在气质上实现产品品质的转型升级。

年画上的图案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视觉化呈现,人们相信,印在纸上的吉祥图案会带来好运。毋庸讳言,这里面难免会有现代人难以接受的糟粕,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肯定、对升官发财的向往等。不过,“五子登科”等图案的寓意,除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也包含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不能全盘否定。

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古今其实是相通的。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刘钟萍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她在年画老店举办的“和合二仙脱单专场”年画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众多单身人士。她的“状元及第”年画体验活动,也“保佑”了不少参加考试的朋友。在这里,古老的年画,成了美好生活的见证和祝福。

(摘编自陈岸瑛《年画如何走进新年俗场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工艺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年画所受影响尤为严重。
B.源自西方的手工版画对传统年画造成巨大冲击,原因在于年画界不思进取,阻碍了年画技艺水平的提高。
C.当下人们更重视商品质量,以化工颜料为主的年画发展缓慢、影响式微,恢复使用矿物质颜料成为大势所趋。
D.“传二代”代表人物刘钟萍举办的“和合二仙脱单专场”和“状元及第”活动,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论前提,从年画面临的现状入手,提出如何让年画走进现代生活的论题。
B.文章从接班人、技艺核心竞争力、原材料和产品品质、人们的情感生活需要等方面对中心论题展开论述。
C.文章将年画行业与陶瓷、纺织行业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了传统技艺在现代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具有巨大的优势。
D.文章分析问题客观理性,在论述年画图案寄寓的民间信仰和价值观时,做到一分为二,辩证看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坞木版年画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传承的案例,是现代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值得其他年画产区借鉴参考。
B.年画发展离不开创新,但创新不是要改变其载体,而是想办法让年画的意蕴更贴近日常生活,使年画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C.从历史上过年贴年画到年画被收入博物馆,再到将来年画可能重新回归大众生活,年画的命运走向,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许多传统技艺的发展历程。
D.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化,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并没改变,这成为年画在新时代重新走进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
2021-05-10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每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沉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歌咏言谈的民歌是超越性的审美时尚活动,是纯粹的审美行为。
B.现代生活与传统农耕生活情境差异巨大,已经不适合民歌的出现与生长。
C.在欣赏民歌的时候,人们可以感受到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D.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例证和引证,论证了民歌始终是古代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
B.文章针对人们对当下民歌艺术与现代性融合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的问题进行立论。
C.文章对民歌现代性的探讨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D.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了在当代民歌可以重新成为生活时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化普及程度不高的传统社会,民歌是文学最主要的来源与最重要的形式。
B.社交平台上广泛流行的歌曲成为当代民歌的代表,是因为现代性是开放性的。
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2020-05-27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