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103886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贡献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了多少学米精品。打造学米精品,让世界认识“学术中国”,是新时代我国学者的使命。推进学术研究、打造学术精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学者要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学术研究说到底就是探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真理。对真理的探究是一种理性活动,具有理性特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善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能进一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成理性认识。缺乏理性精神的人,是难以认识和把握真理的,自然也就难以打造学术精品、取得学术成就。

学术精神还应当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术研究所探究的真理,具有一种无上的崇高性和神圣性。真理之所以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是国为真理关乎人类社会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研究是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学术精神是一种造福干人类的精神、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同,其所拥有的世界和人生也不同。诚然,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也可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但一个人若想在学术研究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努力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回顾学术发展史,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大作为、大成就的人,往往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马克思何以在衣食不足的生活困境中,能够坚持完成《资本论》的写作?这显然与他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献身的人生信念分不开。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马克思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中仍能写出恢弘巨著的强大动力。再看爱因斯坦,他之所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取得辉煌成就,登上科学之巅,固然与他的智商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有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有无私本献的精神。“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的这句话生动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果一个学者汲汲于名利,心里只装着自己,恐怕就难以为社会奉献学术精品。

学术研究是为了追求真理,这就要求学者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直至认识和掌握真理。因此,学术精神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精神。一个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是难以一下子认识和掌握真理的,其间难免要经历一些曲折甚至走一些弯路。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最忌自以为是,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绝对化,哪怕是自己觉得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反复修订,使其经受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向上攀登,才能打造学术精品。一个学者如果处处自以为是,不忍自己否定自己,不愿自己超越自己,断然拿不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摘编自段德智《弘扬学术精神才能打造学术精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学术精品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该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
B.学术研究要善于思考分析资料以形成理性认识,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C.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D.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学者切不可自以为是,要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者打造学术精品.重在弘扬学术精神。
B.第二至五段,每段首句都是一个独立的分论点,整段围绕分论点进行论证,
C.文章善干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且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D.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论述了学者弘扬学术精神应该“加何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真理的学术研究是一种理性活动,必然具有理性特质。
B.学术研究所探究的科学真理关乎人类社会福祉.[此具有无上崇高性和神圣性。
C.马克思年轻时树立的为人类献身的人生信念,成为他确定人生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D.一味沉溺于自己一时的学术成果而难以自拔的人,准以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

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懂。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

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

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

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

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

   

图1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

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

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

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选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素养良好的公众的舆论会影响公共说理的方式,避免双方越说越僵。
B.论辩式说理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导致了越说越僵的极端结局。
C.图尔敏论证模式和形式逻辑论证是两种不同的说理方式,前者注重听众,后者重视自身说理结构。
D.在公共说理中,说理结果的输赢不成为衡量说理成功与否的标准。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尔敏模式中,说理一方要做好被对方质疑的准备,同时也可以质疑诘问对方,以此说服第三方。
B.第6段中,中苏两党论战的例子可以用“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现状采取打动学生的说理策略,学生深受鼓舞”这一例子来替代。
C.第9段中,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改善微博等平台的叫骂、网暴等不良风气需要提高微博用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根据文意,以下情况最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的是(     
A.网络上争论双方各自利用炒作造谣博得公众同情,以图获得舆论支持。
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批评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几个方面—一解释,并结合现实和历史典故阐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C.鲁大海来周家要求周朴园答应工人条件,痛骂周朴园恶行,结果被周朴园命令仆人拉下去。
D.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4.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

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


穿插在:________
a.④和⑤段之间       b.⑥和⑦段之间       c.⑦和⑧段之间       d.⑧和⑨段之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一一比对“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的六个要素,对下列言论进行评析。

在《圣经》中,龙被描述为撒旦、魔鬼的化身,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中国人崇拜“龙”,背后必定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2023-10-23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甲文加点词“怜悯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
2.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3.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A.“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促织》)
B.“任何违犯、偏离、背弃所谓规章的行为,虽说跟他毫不相干,也总让他忧心忡仲。比如说有个同事做祷告时迟到了,或者听说中学生调皮捣乱了,或者有人看到女学监很晚还和军官在一起,他就会非常激动”(《装在套子里的人》)
C.“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红楼梦》)
4.《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对核心观点的论证思路有何不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023-11-20更新 | 2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11-12更新 | 3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