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5 题号:104008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同滋养。其中,“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其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才造就了辉煌的敦煌文化,而这一精神与“和而不同”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文化具有特殊的表达形态,主要因为敦煌曾处于古丝绸之路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
B.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
C.“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另一种表达,此二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自从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世界上各种文明都可以借此来解决各种冲突和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背景下阐述“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鲜明对比,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这一特点。
C.作者从敦煌文化的形成切入,论述了其具有“通而不统”特点的原因,并阐释了其特点。
D.文章论述了“通而不统”与“和而不同”的异同,突出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文化形成于开放的文化环境,从而具有了世界性,说明越开放越能造就优秀的文化。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的观点很偏狭。
C.敦煌文化如果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可能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
D.相较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作者认为兼具独立性和兼容性的敦煌文化更具国际比较意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多数地区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断总结推广。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摘自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材料二:

制民恒产,就是要制度化保障老百姓有一份丰衣足食的土地和房屋等恒产,有了恒产就会安居乐业,就会有向善的恒心,本来就有的良心还会泯灭吗?

保有足够的恒产,是老百姓应有的权利;“制民恒产”,是用制度保护这种权利。老百姓的恒产是什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时代及后世,恒产主要有土地、房屋等。在今天,恒产就不仅仅限于这些,发明专利、科研成果、著作权等都是恒产;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从事某种产业等也是恒产。但无论什么样的恒产,都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恒产如土地、房屋,一旦拥有,老百姓原来就有的善心就会安稳、恒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自然而然也就安定了,有恒产就会有向善的恒心,有向善恒心就会有良心,有良心的人就是善人、好人,有良心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所以,“制民恒产”,并不仅仅只是老百姓生活安定的事,也直接关系到天下的安危。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制民恒产”中所说的“百亩之田”就是井田,那意思很明白,即要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必须要恢复和完善西周的井田制。对此,孟子在回答滕文公派来咨询井田制的使者毕战提问时,谈得很具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划分井田的田界,为何在孟子看来,是实行仁政的开始呢?因为井田田界的重新划分,标志着已经废止的井田制的恢复。只有严格按照西周井田制的规定来重新划定井田的田界,孟子所说的“制民恒产”中的“百亩之田”才能兑现。同时,按照公平的原则,也能保证老百姓有恒产,防止暴君和贪官污吏伺机侵夺田地,伤害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

毫无疑问,孟子希望恢复井田制的构想主观愿望是好的,他希望通过重新划定井田的田界,以保证老百姓有赖以生存的最大的恒产土地,藉以安身立命,休养生息,实现他构想的那种大同社会式的理想王国。尤其是他主张轻赋薄税,限制暴君和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刻剥,无不体现了他一贯的贵民思想,这在那个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时代尤为可贵和难得,就是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田玉川《孟子良心观》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农业多数地区要走小规模农户加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的路径。
B.搞好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就能搞好城乡融合发展。
C.孟子强调“制民恒产”的重要,把它提高到百姓是否有永恒向善的意志和信念,社会是否安定,国家是否强盛的高度。
D.在孟子看来,井田制体现了公平原则,能保证百姓“百亩之田”这类恒产的兑现,能防止暴君和贪官污吏侵夺田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让老百姓保有恒产的问题,都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从孟子“五亩之宅”等相关表述来看,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可能有了家庭农业、农户农业等农业经济形态的雏形。
C.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振兴乡村必须按规律办事,必须走好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融合。
D.孟子希望恢复井田制的构想,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极具战略眼光,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德法兼治”的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韩非子·诡使》:“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C.桓宽《盐铁论·刑德》:“德明而易从,法约而易行。”
D.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民为贵”出自《孟子》,它早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材料二中的“制民恒产”的思想在材料一中有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一归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制民恒产”的措施要点。
2023-07-17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永嘉学派的叶适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王夫之说:“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要善于面对和运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价值资源和历史现实。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诚”是这个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价值,具有轴心性。《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具体地说,从社会价值论角度看,我们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个体价值主体性的涵育。“正心诚意”,诚信、真诚、诚实是个体人格育成的必备品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诚的品质。诚是一种目的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是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成性因素。诚即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诚的反面是虚假和欺骗,主体责任的缺失和泯灭。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的本义是真,可以从真实、真诚和真理三个层面挖掘诚的价值意蕴。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一定是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为基础和底色的。我们需要把“三真”熔铸到新时代新型人格的塑造中。

二是价值主体间的融通性。与传统社会的封闭、稳定、确定、连续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当代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主体间增进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别性和可确证性。没有现代性的诚信体系,人格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将不复存在,碎片、断裂、虚假的主体人格将使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无法展开。

三是社会价值主体性重建。诚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以现代诚信体系建设为支撑。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诚”提炼升华为现代文明中的诚信价值,使其融入现代法治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公正、美好、幸福的社会。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为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这是问题的一个积极方面。另一个应该警惕的方面是,诚信技术体系建设中个体价值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包括对个体人格价值的尊重、自由价值界限的守护、生命价值的看护和隐私等个人权利的保护。没有这个方面,现代文明社会中很多美好的事物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离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越来越远。

应该说,我们今天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不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诚信文化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遗失、现代性缺失和审美迷失的危险,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参照系、更长远的目光、更深的理论层次、更宽广的胸怀,审视今天的现实,判断和选择未来的路径。

(摘编自庞井君《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论意蕴》《人民论坛》2018年3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已被人们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B.“诚”的本义是真,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必须具备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等优秀品质。
C.“诚”是指现代社会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存在可交流性、可合作性。
D.与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不同,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有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为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社会价值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研究现代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的问题。
B.文章引用孟子、朱熹等人的名言意在阐明“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
C.文章对比分析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由此论述建立现代诚信体系的重要性。
D.文章从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了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以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
B.现代人格建设必须要在人格的塑造中融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等构成性因素。
C.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促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
D.只要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就能建设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幸福的社会。
2021-04-16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选自《拿来主义》)

1.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追求时髦,避而不谈“送去主义”,转而大谈“拿来主义”。
B.“送来”的东西不见得好,因为这些东西有时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C.作者以大宅子为喻,形象地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遗产。
D.“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下列行为不符合“拿来主义”方法的一项是(     
A.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鱼翅。
B.把鸦片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C.背着烟枪和烟灯周游世界。
D.请姨太太们各自走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有破有立,否定“送去主义”后,自然引出“拿来主义”。
B.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都不利于“拿来主义”的实现。
C.“拿来主义”的前提是吝啬“送去”之外就得“拿来”。
D.只有运用脑髓,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才能给我们注入新的活力。
2016-11-18更新 | 5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