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04327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鼠年春节注定让人难忘。“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严防严控下走亲访友的人少了,通过短视频拜年的人多了,在网友获取疫情资讯的众多渠道里,短视频是重要来源。

2020年春节红包战有个明显的特征,即短视频平台开始唱主戏。2020年快手投入10亿元成为央视春晚独家合作伙伴,快手春晚红包互动量破纪录,达到639亿次。在春晚直播期间,快手还上线了“武汉加油”专属定制公益礼物,礼物收入将全部捐赠给武汉市慈善总会。值得注意的是,春晚当天美股相关视频上市公司如Roku、爱奇艺等的盘中均出现大幅上涨,这显示出海外机构投资者对短视频行业前景的一致看好。

无论你玩不玩短视频,这些视频平台都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侵入你的视野,正如雷军几年前说的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5G对短视频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加持,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一些企业愿意重金支持央视春晚晚。未来,短视频行业的前景不可估量。

大家对于短视频的固有印象可能就是娱乐化的社交需求,事实上它正在不断与各行各业产生化学反应,就拿短视频电商带货来说,短视频边看边买的模式,让网上购物不仅更直观真实,也更有乐趣。而短视频与电商的深度融合,对于整个电商的格局也正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短视频在改变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在为他们进行产业数字化赋能,为产业的数字化打下坚实地基,让人联和物联变得更高效。

(摘编自《2020春节再迎短视频“盛宴”   MCN风口下岭南股份或再起飞》)

材料二: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随着人类的成长,许多欲望遭到了压制,然而这些欲望既无法消除,也无法百分之百被控制,它们会出现在无意的话语或意念活动中,或最终反映在心理中,也就无意识地存在于潜意识的需求之中。

这一动机理论被后人解读并化用为三层产品营销思路,而这与短视频产品的走俏因素极为吻合。

短视频是用来“刷”的。短视频的内容短,拍摄成本低,这意味着其内容在“量”这一点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如此种类繁多、花样频出的短视频内容,总有一部分是符合特定人群的需求的。短视频这种刚开始充满随机性的“刷”的形式,实际上就是给用户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短视频平台挖掘该用户的“无意识需求”,进而根据大数据反馈进行特定内容的推送,推出能够满足顾客此种需求的特定产品。

短视频低门槛的内容生产方式也使得其内容生产方与消费方的重叠度较高,与传统视频行业不同,短视频用户中,很多人既是内容的消费方,也是新内容的生产方。通过自我的参与感去消除对产品“无意识的抵触”,同时消除对其他UGC(用户原创内容)的排斥,这使得短视频内容尤其是在UGC方面传播的壁垒很低,大家虽然都有拍摄经验,但基本都是业余生产方,因此对UGC的质量不会有太高的预期。

PGC(专业生产内容)保质,UGC扩容,这就使得短视频多了一种社交性,在消除了大部分用户的抵触意识后,低门槛制作的短视频内容也能成为用户之间社交的一种新符号。用户加入社交网络之中,也自然而然享受社交带来的红利。

短视频平台并不单单是一种娱乐引流方式,它也承担着平台盈利与内容生产方盈利的压力。在信息流广告盈利变现的趋势下,短视频的内容开始成为新的商业营销聚集地。如今短视频带货可以说是电商营销的重要渠道,以短视频内容为媒介的商业变现成为新的赚钱手段,在短视频平台上买东西也已经成为大众新的消费习惯。

这种盈利也成为短视频开拓新场景、招商引资的新引力,资本是一个行业最佳的催热剂,尤其是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互联网下半场,获客成本提高的商业环境下,短视频所带来的全新流量红利使其成为各方角逐、深耕的新战场,大大提高了短视频的发展速度,开拓更多的商业化市场。

(摘编自《弗洛伊德动机之上的短视频行业》)

材料三: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应用场景,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截至2018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逾140亿元,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着种种乱象: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挑战媒介伦理;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凡此种种,给用户带来困扰,也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近年来,《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观察那些迅速走红的“爆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这也启示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才能创造更多高品质原创内容,也才能收获更多用户点赞。

短视频不“短视”,发展才能不“短路”,互联网的“头部效应”不仅意味着传播优势,也意味着主流平台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以内容风控和用户行为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用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夯基垒台,短视频平台方能实现长远发展,拥抱一个更加可期的未来。

(摘编自《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这使得短视频成为人们拜年的重要方式和网友获取疫情资讯的重要来源。
B.快手成为2020年央视春晚独家合作伙伴,春晚当天美股相关视频上市公司的盘中均出现大幅上涨,这说明短视频行业前景向好。
C.短视频打破了人们对其娱乐化的社交需求的固有印象,它已经与各行各业进行了深度融合,为产业的数字化打下了坚实地基。
D.短视频改变了知识产权侵权、挑战媒介伦理、内容劣质等乱象,紧扣“美好”二字,记录美好生活,就能实现长远发展。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对短视频领域来说是一个加持,也是一种考验,流畅的网速提升整体短视频观看的体验品质,但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B.把短视频平台当成一种娱乐引流方式是错误的,短视频的内容开始成为新的商业营销聚集地,以短视频内容为媒介的商业变现已经成为新的赚钱手段。
C.《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这说明以优质的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D.短视频平台必须担负起责任,不能“短视”,要发挥互联网的“头部效应”,打造平台精品内容,用有趣、有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用户。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录短视频展现一番鲜活的城市形象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B.“百度先后推出‘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等多个短视频app,百度系短视频也凭借其背后的AI驱动实现快速突围。”
C.“在校生小徐说:‘几乎每天我都会花不少时间看短视频。’很多人都在低头中感到‘时间知觉麻木’,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
D.“一批政务公号瞄准了短视频平台,通过短视频通报案情,展示文物,宣传旅游景点,还屡出‘爆款’,例如让特警“吃鸡’给网友看。”
4.材料三在论证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二,概括短视频产品走俏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征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B.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们所创造的中国边塞诗词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C.文中引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意在表明将士们处境的凄凉。
D.文中的“忧国忧民”,可以表现为“捐躯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也可以表现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北宋哲学家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顺势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举王昌龄写《出塞》的例子,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C.文中引用朱熹的话,意在表明君子在“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出塞》诗,整篇文章都在表现他对汉将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也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B.“忧民”,是杜甫诗歌的常见主题,“三吏”、“三别”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望岳》和《春望》也是如此。
C.中国古典诗词涵养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为了继承这种精神。
D.本文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种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民族复兴强大动力。
2021-02-09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界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景、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自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做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此期间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来自战争实践,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的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并在《天论》中对天人之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阐发。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坚守传统的立场,保持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
2020-02-13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传承的责任。中国书法的发展应当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纪元。那么,这应是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

中国书法的发展有责任加大推进向世界人民的传播、交流和共享的进程。“代表作”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特别是在海外传播中国书法,是后申遗时代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同时,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而应该强调和强化与历史的一脉相承。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坚持“非遗”原则,并不是完全排斥书法的艺术创新,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有传人、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因此,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书法史中的体裁史、人物史、书风史、书论史、断代史、通史、简史、专史(碑史、帖史)等,都应有专门的研究,汇聚成与书法史本身一样 辉煌的史学史书著述。

应当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钢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我们的书法或书写已经在最近的百年间格局大乱,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我们的国学也在百余年间被西学和新知全面取代,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从低谷向高峰攀爬、回归和复兴,其艰难可想而知。可是,当下书界和社会众生,将许多非大家非名手的书法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使当代书法 史黯然无光,使当代书家贻笑历史。

那些急于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人们,往往对中国书法不能轻易地在中西之间广泛交流而自卑、自责,甚至自嘲、自贱。实际上,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书法最可贵的文化品质和品性,是中国书法特立独行的标志之一,是中国书法将来为中国文化争得最大荣誉和最广泛尊崇的文化个性。这也是中国书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后申遗时代最应该坚守的文化特质。中国书法的文化光荣不仅在于它几千年的文明史,更在于它今后几百年几千年对全世界的文化吸引力、征服力。

所以,中国书法在后申遗时代的发展路径,并不是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而是坚守它的文化个性,保持它的文化尊贵与高贵品性,维护它的文化神圣神奇神秘和博大精深。

(摘编自向云驹《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申遗时代,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是无视文化个性的表现。
B.如果中国书法的主体、主流、主干能够根植于传统,那么当代书家就会人才辈出,书法自然就会流传不绝。
C.书法包含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坚持“非遗”原则,杜绝书法的艺术创新。
D.中国书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责任,而且也是全人类的责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了中国书法保护和传承的论题,然后具体分析了其保护和传承的做法,最后归纳强化了观点。
B.文章列举大量的事实,阐明了中国“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的客观原因。
C.第六段先立后破,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文化个性,并指出坚守这种文化个性将增加对世界文化的吸引力和征服力。
D.文章将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既阐明了中国书法的发展路径,也分析了重攀高峰面临的诸多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既赢得了荣誉,又让我们肩负起保护、传承的重大责任,由此可见荣誉和责任是并存的。
B.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坚定维护其历史传承,重视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路径。
C.作者认为中国书法想要走向世界,就要坚守其特立独行、最为可贵的文化品质和品性,为中国文化赢得荣誉。
D.作者认为当下许多非大家的书法作品被抬到很高的地位,致使书法界缺少名家大作,书法史无光,书法家蒙羞。
2020-04-30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