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7 题号:104416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段时间,直播带货成为消费热词。4月15日,湖北省30个县的县长在直播间为湖北拼个单;山东烟台海阳市副市长发起博士市长助力农产品,视频播放量突破200万;同时,一些公众人物直播带货的交易额不断刷新纪录。直播带货作为一种线上新型消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最近,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直播带货、线上团购、在线教育……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起到了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直播带货开始流行,更多用户涌入直播间,尝鲜直播购物;更多企业家与创业者也开始捕捉新的消费热点和商机。

除了营销技巧之外,直播带货的流行也有着深层次原因。直播经济蓄力已久,已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再加上受疫情影响,消费者足不出户推动宅经济发展,线下客源稀少促进企业商家转向电子商务谋生存。从直播助农到直播售楼,从直播卖车到直播卖飞机,直播销售的边界不断扩大。直播经济的火热,可谓顺势而成。

当然,直播带货能量巨大是一回事,做好直播销售、打造直播生态则是另外一回事。对于消费者而言,直播带货在方便购物的同时,也存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假冒伪劣、售后维权等问题。这启示直播电商,不讲诚信可能一时走得快,但绝对走不远。解决诚信问题、涵养行业生态才是制胜之道。此外,中国消费者协会前不久发布报告显示,37.3%的受访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但仅有13.6%的消费者进行投诉。网络直播并非法律盲区,市场监管者需尽早完善制度,畅通维权渠道,更好地呵护直播经济的良好生态。

放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来看,推动线上新型消费发展,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对提振经济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们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稳定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在这方面,培育以直播带货为代表的线上新型消费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共同为直播经济涵养良好生态,以直播带货为突破口带动更多消费。

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不仅能用直播带货等方式激活消费一池春水,还能化危为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摘编自孔方斌《“直播带货”创新消费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等线上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基本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
B.近期许多领导干部成为“直播带货”的主角,他们踊跃走进直播间,既推介了家乡,又为产品带来销路。
C.只有尽快完善相关制度,畅通维权渠道,解决诚信问题,才能促使“直播带货”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D.“直播带货”能激活消费一池春水,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从背景、作用、问题三方面对“直播带货”这一新型线上消费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B.文章开篇以政府官员、公众人物纷纷助力直播经济为例,表明“直播带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C.文章第三段主要从成熟的商业模式、疫情“黑天鹅”的催化两方面阐述了“直播带货”流行的原因。
D.文章对“直播带货”的巨大能量和存在的问题都有论及,既体现出作者辩证的态度,也丰富了读者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电商服务出彩出新,“直播带货”强势回归,起到了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B.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直播带货”的销售边界不断扩大,直播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商家打开新销路。
C.直播电商火爆的背后也有隐忧: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假冒伪劣、售后维权等问题层出不穷,无法得到解决。
D.我国把复工复产和扩大内需相结合,释放曾被抑制、冻结的消费,因而取得了疫情防控和提振经济的双胜利。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产生了经典,而且产生了多种丰富的经典类型,各经典类型之间并不都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互有交叉。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努力还原这种类型形态上的固有丰富性。“六艺”本身虽然主要并不作为文学经典来看待,但在正统的文学观念看来,所有的文学作品却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它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因此,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确定无疑的“大经典”地位,其他与之相比只能是“小经典”。就文学经典来说,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秦汉文是大经典,《过秦论》则是秦汉文中的小经典。

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调整。先秦人虽然未必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文学经典,但对《诗经》等典籍显然极为熟悉,成为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等,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汉代人的文学经典是诗、骚、赋,司马相如的赋尤被推崇。六朝人的文学经典除诗赋外,更开始了一个骈体文的繁盛时代。到了宋代,随着承续韩、柳的欧、苏、王、曾等的古文影响日益扩大,一些古文经典的地位也逐渐得到确认和凸显。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科举考试科目也产生了策论、经义等供举子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文。有的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更长时间段的检验,如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一直到今天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反之,也有不少经典及身而亡,如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原先八股文的经典很快被人遗忘。时代经典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文体经典。

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重点之一,每一代都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各类文体自身的序列里,长期的实践也确立了经典文体的地位。

“公开的经典”是指由统治者所确认的正宗经典;“公认的经典”是虽然未被统治者所确认,但却是人们所公认的经典。一直到清代,正统的文学批评承认的经典从文体上看是正宗的诗文,而小说、词、戏曲及相关的通俗文学都难以列入。比较典型的《四库全书》,白话长篇小说与戏曲都不收入,词虽然被收入,但显得非常勉强。但是,许多上流社会文人与一般民间文人仍然是把它们作为经典的。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古代文学经典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摘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十分丰富,而且各经典类型之间除了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之外,有的还互相交叉。
B.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色,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经典。
C.文学作品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六艺”、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因而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就是“大经典”文学作品。
D.《诗经》等典籍是先秦时期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以“三寸不烂之舌”轻松战胜对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发生的变化或调整导致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造成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
B.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可见大经典往往是由小经典构成的,通过对小经典的研究累积能更好地理解大经典。
C.人们对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的推崇表明有些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D.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这些不同的文体经典集一代人之功,形成世所公认的一些文体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文学经典文体的探讨上,“大”与“小”也兼有价值评判的意义,文学经典可以作出大经典与小经典之分。
B.时代不同审美风格会有区别,时代经典也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明清时期盛行的八股文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而很快被人遗忘。
C.公认经典和公开经典之间可以并列也可以互相交叉,在《四库全书》中诗歌既属于公开经典也属于公认经典。
D.古代诗文经过时间的磨砺,沉淀在人们心灵之中,已成为我们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2021-01-06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毕生都在批判传统文化,以他为代表的激进思潮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的断裂。这种观点表面上好像是有根据。的确,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非常深刻的,有时候他的批判态度是非常偏激的。

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制度,旧文化,就深恶痛绝,有时候他把话说得很绝。他曾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不可否认,在对待传统这个问题上,鲁迅的确采取了和惯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那种叛逆的评判,这让人震惊,又让人清醒。

在《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狂人的话,其实也是鲁迅的质疑。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事,鲁迅会质疑,他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清朝乾隆年间花了13年时间修的《四库全书》,一般人都认为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但鲁迅却认为,这种编书的行为也是一个文化的“统制”,是以胜利者的看法来批评和征服汉族的文化和人情。因为清朝的文字狱、烧书也是与编《四库全书》同时进行的。当时在《四库全书》之外,被列为禁书的一共有13600多种,烧掉了15万册。鲁迅得出一个结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给抹去了,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

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鲁迅对传统始终是采取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用另外一种眼光,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去评判。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它给人一种警醒,使人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合我们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现在也有些学者在批判鲁迅,认为鲁迅提倡不要读中国书。鲁迅在《青年必读书》里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和厌世,所以主张少看和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只看这个言论,似乎太绝对了,但问题是,当时正逢五四落潮以后政府主张重新尊孔读经,所以鲁迅提出少看中国书。这是特定语境中的文学表达,其中蕴含着鲁迅的一种整题感悟。

我们读鲁迅的时候,不要逮住他一句话,就认定这是一个论文式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批判式的文学表达。他不是写学术论文,他写的是杂文,他是文学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的,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褒或者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时候,鲁迅那个时代的人就要冲破这个铁屋子,就要采取一种断然的态度,所以说话比较偏激。他认为在中国如果不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吞的态度去告别旧的时代,那是做不成事的。在中国做事,用他的话说,是“搬动一个桌子都要流血”。

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那一代人比较激进的原因,这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现象。

把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整体来看待,鲁迅是全盘否定的,他不讳言自己是激烈的,这是他的一个策略。但鲁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有学者冷静和严谨的一面,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用大量的精力在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发掘其中有活力的东西,可以借鉴的东西,可以转化的东西。鲁迅一生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20世纪20年代他在北大上过中国小说史这门课,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现在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的标杆性著作。

(节选自温儒敏演讲《怎样读鲁迅的作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这是文化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
B.和人们惯常的定势思维不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确采用了一种偏激的批判性态度。
C.鲁迅的偏激,是因为鲁迅是文学家,不能用论文式的表达而采用了文学式的表达。
D.虽然鲁迅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他对传统文化确实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提醒我们,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鲁迅的作品,理解鲁迅的批判性。
B.文章运用举例与对比论证,证明了鲁迅的质疑与批判态度常常让他有独到的发现。
C.文章就如何看待鲁迅的偏激这一问题从现象、原因到意义层层深入地进行了分析。
D.文章从文章体裁与历史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偏激态度产生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鲁迅才能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和评判,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
B.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整理并发掘了其精华,这一点和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表达的态度是一致的。
C.鲁迅建议青年人少看中国书,是出于对当时社会倒退思潮的愤激,他批判传统文化,是因为渴望中国社会进步。
D.我们现在倡导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因为今天传统文化不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020-12-07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个书法艺术大繁荣、书法教育渐火热的时代,书法教育的层次提升当是题中之义,专业教师的扩容也当是时势所趋,都是值得欣喜的好事,本应无所非议如果“导师”确实是在有责任地“导”,切实传导了中国艺术精神,承担了立德育人大任,的确值得欢欣鼓舞问题是,有些所谓“导师”似乎未能让书法教育取得高质量提升,书法“专业化”对推促书法创新的贡献堪忧。

目前,书法领域“尚技”之风依然盛行,这是书法发展中的非正常现象,其产生与伪导师顺应“展厅时代”之势指导学生密切相关。在书法教育领域,一些院校的书法专业把培养书法家当成主要任务,想成名成家就要“入展”“入会”,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子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极易从专业修炼之路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社会上一些业余书法培训机构,为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更是把“入展”“入会”作为唯一目标,对“尚技”之风推波助澜,成为培养“书法技术工人”的“流水线”作坊还有一些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书法教育,唯“高端”是瞻,贻害更甚这种以尚技、炫技为荣、为本的现象,背离了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人文之道,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传统相悖。

当下,书法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与伪导师相关,即盲目追逐市场和价值市场经济时代,书法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无可厚非,体现了时代进步。但是,当某些书法家的书法行为渐成逐利行为,将书坛视为名利场,便需要警惕了。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伪导师不无关联有些伪导师以炫耀润格为尊,以靠书法获利为荣弟子们则上行下效,一些年轻书家、初有成绩的学子,迫不及待地构想、铺设谋取利益的捷径,早早制定、公布自己的作品价位,并借助网络等平台兜售作品。伪导师们通过“导师班”“高研班”等培训课程谋利之手法,也为年轻人所追捧这种逐利氛围对书法艺术健康的肌体从上至下的侵蚀作用,不能不令人忧虑!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书法导师应传授的“书法之道”,其核心又在何处呢?“书有工拙,,币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从先贤之语中可知,深入中国书法核心传统,用心体悟中国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文化之道,导师们才能更真切、准确地领悟自身在书法传播、教育中的责任和担当。

(摘编自郑荣明《导应有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就容易动摇专业修养的专注之心,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
B.书法领域中尚技、炫技,盲日追逐市场和价值的现象是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传统相悖的。
C.年轻书法家借助网络平台售卖作品是一种逐利行为,而不是值得倡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D.对“书法之道”问题的揭示,实际一也是在提示书法导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书法领域存在的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都与伪导师有着密切关系。
B.文章采用引用及举例的论证乎法,以突出当今社会中伪导师没有责任和担当的危害。
C.文章以书法艺术及其教育的繁荣为前提,呼吁书法导师必须重视传授“书法之道”。
D.文章最后一段承接前文内容,为书法导师应传授的“书法之道”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责任和担当的“导师”无法让书法教育取得提升,书法“专业化”一也无法推动书法创新。
B.书法教育领域正规院校的错误导向以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导致了“尚技”之风大为盛行的现象。
C.由先贤之语中可知,作为导师首先要能明其责,然后才可行其道,要做到“学书先正心,胸中有道义”。
D.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书法爱好者,必须用心体悟书法之道中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文化之道。
2020-02-24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