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1255925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弹幕,即观众发表在视频画面上的即时评论,是观众对视频内容表达各自态度看法、实现即时互动的重要方式。

增强互动性是弹幕最重要的功能。弹幕是视频网站适应社交媒介发展趋势,为增强互动性、提高网站用户活跃度而设计开发出来的。传统的影视评论在评论区进行,观众多在看完视频后发表评论,无法实现即时互动。相比之下,弹幕能够让观众边看视频边把即时感受、情绪和看法用文字直接在视频上发表出来,不仅能与相关视频细节构成图文对话关系,还能够与其他观看者进行实时讨论与交流。

以视频网站上线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为例。当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响起、行军征战画面出现时,弹幕就已经铺满屏幕。有的观众在赞赏经典、抒发情怀、回忆观剧童年,有的观众点赞高清画质和经典场面。随着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物从镜头中掠过,观众或援引经典,如“千载谁堪伯仲”来抒发对历史和英雄的感慨,或以亲切称呼表达对某一人物的喜爱,或向其他观众普及文史知识,助其理解剧情。

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观众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细节,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营造出虚拟会客厅的效果。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式文化的特征。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触发感受、产生共鸣的媒介。观众借助对视频内容的参与式对话,或展示知识储备、或寻求文化认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弹幕实时互动有其真实率性的一面,也易成为情绪宣泄之地和不文明、不理性言论的滋生场所,因而需要每一个参与者自觉维护健康的弹幕文化,共同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监管,督促各视频平台切实履行责任,进一步加强弹幕审核力度,及时屏蔽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坚决戒除弹幕的“低俗之风”;同时,应当倡导和帮助弹幕用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

具有参与性特征的新型社交文化,有助于推动当代文化创新和融合。弹幕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文化经典的意义再生产和价值再传播。得益于参与式的社交评论文化,弹幕既向年轻一代普及历史文化,又把年轻观众熟悉的流行文化和文化经典、主流价值相对接,打开网生代通向经典作品的新入口,推动文化和价值的代际传承。

对影视生产和制作者而言,弹幕评论不仅具有大数据价值,而且能够即时看到观众反应。观众对人物设置、角色表演、服化道细节以及剧情合理性的即时性讨论,可以督促创作者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此外,弹幕还经常以集体智慧的创造力,对影视内容进行二次阐释,使影视内容与当代流行文化、当下现实生活产生连接,从而孕育影视创新契机。

随着5G技术、移动设备和网络视听艺术发展,弹幕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触媒的参与式社交文化,正积极介入当代文化建设。我们要正视弹幕凝聚的集体智慧在当代文化融合和创新中的作用,加强监管和引导,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发挥其在沟通文化、促进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郑焕钊《用好弹幕,优化内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弹幕是视频网站适应社交媒介发展趋势,为增强互动性而设计开发出来的,观众多在看完视频后在评论区发表评论。
B.与传统的在评论区进行的影视评论相比,弹幕能使观看者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
C.弹幕评论有大数据价值,能帮助视频创作者分析观众反应,进而提高作品质量。
D.弹幕参与者要自觉维护弹幕文化,不然就会成为不文明、不理性言论的滋生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本按照何为弹幕,弹幕的功能、特点及作用,怎样对待弹幕的顺序进行论述。
B.文章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的是弹幕具有普及知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优点。
C.文章2、3段主要从弹幕的功能角度进行论述。
D.文章第6段论述了“对影视生产和制作者而言,弹幕评论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弹幕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
B.弹幕具有参与性特征的新型社交文化,体现了当代文化创新和融合。
C.弹幕用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质量,就可以创造出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
D.弹幕以集体智慧,对影视内容进行二次阐释,使影视内容与当代流行文化、当下现实生活产生连接,便可孕育出影视创新的契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他们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成败。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实际上,传统工艺也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创新能力,不是对以往工艺的墨守成规,而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工匠精神的本质:道技合一,追求卓越。《庄子庖丁解牛》认为匠人技艺的至高境界是进入“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是“道也,进乎技矣”!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人,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其技艺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深刻把握的地步。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苏格拉底认为,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工匠以其毕生精力投身于工艺领域并结成“百工”行业联盟。
B.伴随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工匠的工艺及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C.劳动与自我人生价值相辅相成,既为个人提供空间舞台,又能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丰富财富。
D.作为一个工艺制造强国,传统工艺也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而注重细节是其根本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工匠”的溯源与“工匠”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引出工匠精神的论题。
B.文章引证恰当,阐释有力,引述荀子、庄子等的言论是为了阐释工匠精神。
C.文章转述苏格拉底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
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由工匠概念到工匠精神表现到工匠精神本质,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中国发展史,包括鲁班、李春、高凤林、张冬伟等在内,都传承或践行了工匠精神。
B.伴随着由制造向智造的产业升级转换,更需发扬光大劳动、奉献、精益求精及创新精神。
C.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墨守成规,而且要着眼于对现有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
D.工匠精神本质是一种德性精神,而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就是有德性、追求卓越之人。
2021-11-16更新 | 1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3-11-01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节俭主义对一切奢华铺张说NO,对一切刻意张扬的个性说NO,对一切名牌崇拜说NO,它着眼省钱,强调消费时机、性价比、使用率等。它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实际上,新节俭主义者力图以简约朴素的方式还原生活本真。所谓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既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也是青年人消费观念和价值的真实折射。

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

我们应该树立新节俭主义的理念,反对消费主义。践行新节俭主义,必须全员发力。各个主体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全员合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

(摘编自人民论坛《省钱不减体面,年轻人的新节俭主义"火了!》,有删改)

材料二:

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甚至贪婪,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这难以一一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俭的论述,勤俭节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简约生活是新节俭主义的内涵之一,在这点上极简主义与新节俭主义非常相似。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环保主义作为一种保存、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态,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节选自贺才乐《新节俭主义为何在青年中流行》,有删改)

材料三:

所谓新节俭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节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抠门。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日常吃穿用度上极尽节俭之能事,但是在自己喜欢的物品、热爱的领域上,却又一掷千金,表现得比土豪土豪。可以说,这正是新节俭主义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在这个省钱的过程中,也需要高度的自我约束意识,所以有人说新节俭主义折射了当代年轻人难能可贵的消费自律意识。只有严格自律、量入为出,才不会乱花钱,甚至积少成多,存下钱。所以在一些经济学者看来,年轻人当中日益盛行的新节俭主义,不但折射出年轻人的消费自律意识,同时也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在消费问题上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务实。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年轻人的新节俭主义"》,有删改)

1.下列对新节俭主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节俭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个性刻意张扬、盲目崇拜名牌。
B.新节俭主义解决了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
C.表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的新节俭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
D.新节俭主义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有机统一的消费方式,是一种成熟、理性和务实的消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是经济转型中的时代选择,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B.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与惜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中华传统一脉相承。
C.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新节俭主义的核心理念,这是最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推崇的生活理念。
D.新节俭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俭已经重新成为新时期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念。
3.造成“新节俭主义”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024-04-22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