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常见考点 > 概括中心意思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048421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论梁元帝读书

[明]王夫之

①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①,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        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区区者乎?

②呜呼! 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 于伦物何与耶? 于政教何与耶?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者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④,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

(节选自《读通鉴论》,有删节)


【注】①影迹: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代博戏名。③取青妃白:指卖弄文字技巧。④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程门弟子谢良佐录五经语作一册,程颢见之,谓曰“玩物丧志”。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可填入第①段划线处的虚词是(     
A.而B.则C.因D.以
3.对第①段论证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元帝的愚昧,肯定“读书万卷”的价值,论证角度全面。
B.指出元帝所标榜的“读书万卷”的夸张不实,驳论针对性强。
C.以元帝所撰著的作品的特点推论其读书心态,论据典型适切。
D.借引他人评价和举赌博事例,剖析元帝之过,论证方法多样。
4.本文“题小而旨意宏深”,请对此加以赏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服阕,五府俱,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又囚徒尚积,多致死亡,亦足以感伤和气,招降灾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
B.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
C.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
D.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舍人,古代官职。字面意思为太子屋下之人,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太子舍人”之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在太子身边,以其人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B.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守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文中“遭父忧”即指遭遇父亲去世之事。
C.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文中还出现其他官职变动称谓,如“拜”指授予官职,“迁”特指贬谪,“黜”也指贬退。
D.耆耋,指老人高寿,“耆”指六十岁以上,“耋”指七八十岁。古代还有许多年龄称谓,比如“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笄年”指女子十五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永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查政事得失,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0-05-29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望之字长倩,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代丙吉为御史大夫。五凤中匈奴大乱,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诏问计策,望之对曰:“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上从其议,后竟遣兵护辅呼韩邪单于定其国。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望之选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B.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C.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D.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是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两汉时也是培养选拔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B.禁中,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随便进出,故称“禁中”,也称“禁省”。
C.廷尉,九卿之一,与大理寺同掌外交、教育、礼仪制定等,且掌握皇族的名籍簿。
D.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也泛指充任、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望之好学不倦,受人称赞。他师从后仓将近十年,后又师从夏侯胜,受到京城学者的称许。
B.萧望之审时度势,主张仁义外交。汉宣帝听从他的建议,派兵辅助呼韩邪单于平定匈奴内乱。
C.萧望之忠心为国,德高望重。他与另外两位大臣接受遗诏辅政,随即被任命为太傅,受到孝元帝尊敬。
D.萧望之看重名节,不愿苟活。受人诬陷,他不愿被捕入狱,想要自杀,在朱云劝说下最终饮鸩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
(2)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
2020-06-24更新 | 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节选)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荆轲刺秦王》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与课文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B.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C.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D.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此处指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有时它也被用来指季节的排序,如季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B.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东向,是宴席四面座位中最尊的座位,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从座位安排可以看出刘邦与项羽双方力量的悬殊,及项羽的自高自大。
D.《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世家》。《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组成。“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勋贵及特殊人物,“列传”叙各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在听到项伯为刘邦说好话后,反应并不强烈,主要是因为说话的是自己的叔父,不好反驳。
B.刘邦为化解危机,明知去鸿门可能一去不复返,但也从容地跟着一百多人前去赴宴。宴会上,以臣自称,甘居下位。
C.张良将项伯告诉他的话详细地告诉了沛公,沛公非常吃惊,急忙向张良询问怎么办,足见沛公当时是束手无策的。
D.在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王下决心杀刘邦,但项羽默然不应,于是范增安排项庄以向项王祝寿的名义进入宴会,趁机舞剑,击杀沛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019-12-25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