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105241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丝路花雨》。最初这部舞剧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舞剧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了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加深对中国的理解。现在看来,这部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来自欧洲、美洲、非洲的很多国家的观众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这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

福建省歌舞剧院排演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表现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表现了当时的泉州这个中国海港城市繁荣、繁华的生活景象,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航海者的英雄精神和对大海的敬畏与亲近。当参观泉州的历史建筑时,我们能感觉到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多种文化的综合。在那个时代里,泉州出现了多种文化的共荣、共存,也出现了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创造。

由此可以说,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凡是精心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回顾历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的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而应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伟大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不应该仅仅观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放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画等,而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摘编自莫言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观众要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就要观看舞剧《丝路花雨》。
B.《丝海梦寻》表现了泉州的繁华,让人感觉到泉州确实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
C.既深入人心给人以美的感受,又给人以教育、启迪的艺术作品产生的作用是超出艺术的。
D.虽然世界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总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对比物与人的活动,得出丝绸之路既是时间和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的结论。
B.文章以两部舞剧为例,论证了文学和艺术会再现曾经辉煌的历史,并给人以启迪。
C.文章以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为例,论证了艺术表现的内容应随时代而变化
D.文章从历史谈到未来,将真实的丝绸之路与艺术的丝绸之路联系起来,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敦煌壁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B.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要求艺术表现的内容与时俱进,既要观照历史,又要放眼未来。
C.古、新丝绸之路都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可见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D.正如敦煌莫高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新丝绸之路势必也会带来新的创作素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第八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的第四点讲到:“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这里讲的是“基础行业”和“教育事业”,并没有讲“教育产业”,可能是研究者为了突出教育的产业性,就约定俗成地创造了“教育产业”这个词。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内涵,目前尚无公认的界定。我们认为,对“教育产业化”内涵的界定不能忽略其特定的教育群体,“教育产业化”不是指对所有学校教育而言,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群体。因此,我们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指部分高等院校或民办学校,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合理协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几大功能,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新型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关系的教育运作机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产业化”问题上有内容和程度上的本质差异,义务教育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或采取产业经营机制,非义务教育可以作为有条件的产业来经营或采取产业经营机制。如果笼统地提“教育产业化”,则可能使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在教育方面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将处于更为不利的环境。

摘编自曾宪军《“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及群体建构探讨》

材料二:

我们切不可忘记,教育是一种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特殊产业。教育的广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狭义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教育是为一切产业提供人才的产业,而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道德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相关联,教育保证社会的延续和进步。

基于此,我不赞成“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不赞成“教育要产业化”“要按企业的规律办教育”等观点。“产业化”就是“市场化”,就是产品“商品化”。如果赞成“教育产业化”,就是赞成教育活动市场化,就是教育产品的商品化。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毕业生,把人当作商品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何况我国毕业生是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产品”不能由产业主(校长?)出售,怎么商品化呢?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那么义务教育如何产业化呢?教育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少市场需求?如何商品化?教育系统内的某些部分,如学校的后勤、高等学校中的高科技产业等可以产业化,但这和“教育产业化”是两回事。高等学校创造出的科技成果应由企业进行中间试验和生产试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出了不少信息化人才和科研成果,但发展信息化产品还是由社会上硅谷等地的企业去搞,这是社会应有的分工。

(摘编自陈鸿璠《刍议“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

材料三:

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并不“邪恶”。在计划体制下,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进而认为教育只能由政府投资举办,形成国家垄断、包办教育的困窘局面。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引入,使我们认识教育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私人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部分由政府购买,私人性部分作为个人的自我投资,由受益者个人购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具有提供教育服务的交易性质。对国家而言,教育不仅是一种公益事业,还是具有很高经济回报率的战略产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打破封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建立经费多样化的渠道。

在许多国际组织的统计分类中,教育均被列为“服务产业”“第三产业”。在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决定》提出要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对包括教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它被主张教育产业化的意见引为最重要的论据。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态度,是承认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但从维护教育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反对提“教育产业化”,认为所谓“化”,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教育具有某种产业性质,教育需要引入部分市场机制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个人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等概念应当说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教育产业化”,在这些方面是具有共识的,争论主要在教育产业“化”与不“化”的认识上。我认为这种词语之争其实并没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反而削弱了我们对这一进程的实际关注。

虽然我们的官方政策没有提“教育产业化”,但事实上“产业化”的问题之严重,是那些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国家所没有的。一种理论的现实命运,并不是由讨论或表态决定的,而取决现实的社会需求、价值导向和利益博弈。

(摘编自杨东平《教育产业化争议辨析》)

[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下面的题目中简称《决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教育产业化”运作方式合理,目的明确,遵循客观规律,运作机制好,能够协调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关系。
B.材料二从“教育产业”的内涵出发,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但并不反对对学校的后勤以及高等学校中的高科技产业产业化。
C.材料二从法律规定中看到义务教育产业化不可行,这一观察角度与材料一论述义务教育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基本相同。
D.材料三从《决定》中解读出“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的政策,这比材料一只解读出“教育产业”更加全面深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事业与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同属于第三产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但发展规律却有所不同。
B.如果搞“一刀切”的“教育产业化”,就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影响巨大。
C.教育是特殊的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人才的产业,在整个社会产业化的背景下,教育产业的商品化顺理成章。
D.学校和企业在社会上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学校负责进行教育和科研,企业负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教育产业化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违背教育产业的特殊规律,不利于教育产业开发和教育均衡发展。”
D.“近代以来英国率先实行了教育产业化,即将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使英国的教育在全世界范围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义务教育不能产业化基本已达成社会共识,非义务教育和民办教育是否可以产业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0-02-23更新 | 1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传至今的乐器羌笛,它的起源在笛之前还是之后,在东汉就有了不同说法。马融《长笛赋》说“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故本四孔加以一”,认为羌笛在前。而应劭《风俗通》曰“丘仲造笛,长尺四寸,七孔,武帝时人,后更有羌笛”,则认为羌笛在后。后人虽屡有考证, 但因没有确切的证据而仍无一致的意见。

羌笛从边塞传入内地后,因其哀怨的声音、多人的共鸣,尤其在胡乐盛行的唐代,羌笛十分流 行。其后的《旧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中都有关于羌笛的记载,不过《旧五代史》和《宋史》都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此非音乐也”“不合正律,失之太清”,而元代却把羌笛列入“安和乐”中,明代洪武年间则把羌笛作为四夷舞乐入于宫廷。而明代解缙《太平十策》中说“禁天下胡琴、羌笛,一应俗乐”,说明当时羌笛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羌笛传入内地后历经千年而不衰,但由于缺少实物资料,文献记载较少且相互矛盾,关于羌笛的形制演变及流传过程仍不清楚,而且还很可能在羌族的聚居区存在着与内地完全不同的演变系统。而让这种原本不清楚的情况更加混乱的是,羌笛经常作为实物或者哀怨的意象大量地出现在诗中,这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虽让考据者望而却步,却是文学和艺术史上的一件幸事。

羌笛,因其为羌人所造、声音哀怨、产于边塞,所以羌笛最初出现在边塞诗中,诗人用来表达征人思乡的边愁。如南北朝时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张正见《头水》“陇头鸣四注,征人逐贰师。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断肠”“悲”这些早期诗作中的字眼似乎奠定了羌笛悲凉的基调,而实际上哀怨悲愁确是诗中羌笛千年未变的主题。用羌笛入诗的南北朝诗人中,除庾信有边地生活的经历外,其他的文人只是用羌笛的意象来烘托或营造悲怨的氛围以满足创作边塞诗的艺术需求。

南北朝以后历隋经初唐直至盛唐,羌笛一直都是边塞诗中的常客,尤其是在边塞诗达到高峰的盛唐更为文人所喜用,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李颀的“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 愁”……这是一个崇尚军功的时代,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时代,所以这个时代的边塞诗不同于南北朝时单纯的文学创作,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这也使他们笔下的羌笛更加可信可亲可感。征蓬古塞、关山明月、催泪琵琶、断肠羌笛、梅花落、折杨柳,这些意象 所造成的视觉与听觉的冲撞共同烘托着征人边愁的主题。

(节选自王彦玉《诗中“羌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羌笛是羌族所造、从边塞传入内地的乐器,历代诗人多借此倾诉哀怨悲愁的主题。
B.羌笛在唐代十分流行的原因是唐代不排斥胡乐,羌笛哀怨的声音引发多人的共鸣。
C.羌笛经常作为实物或者哀怨的意象大量地出现在诗中,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D.盛唐是一个崇尚军功的时代,用于烘托征人边愁的羌笛因而成了边塞诗中的常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引用论证来探究羌笛起源究竟是在笛子之前还是之后,但仍无定论。
B.文章以南北朝两首边塞诗为例,论证羌笛在诗中是用来表达征人思乡的边愁。
C.文章论证羌笛作为意象在诗歌中被广泛应用,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推进的。
D.文章以文人用羌笛烘托或营造悲怨的氛围,论证羌笛入诗只是满足艺术需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隋唐、《旧五代史》《宋史》与元明时期对羌笛的态度看,羌笛是逐步被认可的。
B.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羌笛的形制演变及流传过程在羌族的聚居区与内地有所同。
C.南北朝时的诗作奠定了羌笛悲凉的基调,说明哀怨悲愁是羌笛乐曲千年不变的主题。
D.羌笛大量出现在唐代边塞诗中,这与边塞诗人的生活关系密切,也体现了时代特征。
2020-10-17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2020-09-16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