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105252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石刻遭盗拓折射文保困境

戴先任

国庆假期期间,位于江苏丹阳已经矗立1500余年的国家文物南朝石刻遭到多名外地大学生非法拓印,这一行为被制止,但消息传开后仍引发公众热议。10月8日,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回应,涉事的某大学带队老师已经来到丹阳,其解释称是课堂结合野外进行“游学”,将南朝石刻拓片用于学习研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违法”,对此感到抱歉。

1500余年的南朝石刻遭非法拓印,令人痛惜。从现场视频可以看到,涉事师生在非法拓印时,击打石刻发出很大的“当当当”响声,这都可能对石刻本体造成损害,致使表皮脱落,而非法拓印可能将墨汁渗入石刻内部,导致石刻图案无法辨识,修复难度大。

值得注意的是,南朝石刻并非第一次遭到非法拓印。早在2014年,位于南京栖霞区的国家文物南朝萧景、萧憺陵墓石刻也曾遭非法拓印。而此次大学生非法拓印事件,如果不是凑巧有文物爱好者看到并拍下现场视频发到微信群,这一非法拓印行为或许还不会被发现。这也不由让人怀疑,是否还有其他人非法拓印而没有被发现呢?不能让“国宝”石刻被非法拓印所毁。

1500余年的“国宝级”文物,屡屡遭受非法拓印的破坏,折射的是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地上、地下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极为丰富。很多文物散布于民间,保护难度不小,而一些地方在文物保护方面,又陷于人力、财力捉襟见肘的窘境,这些都让文物保护陷入困境。

很多公众甚至是一些“文物爱好者”,都普遍欠缺文物保护意识与相应素养。就如此次进行非法拓印的,是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居然是大学老师带着学生堂而皇之进行非法拓印,他们连国家级文物的基本保护常识都不懂,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本应“最有素质”的群体却做出了“最不文明”的行为,也折射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普遍欠缺。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管理者,更应担起保护责任,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小心呵护与保护。比如丹阳的南朝石刻屡屡遭受非法拓印,除了这些南朝石刻散布野外、保护难度大的原因外,与文保相关单位保护不力也有较大关系。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订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方案,解决好南朝石刻的保护问题。比如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采取对文保单位加装高清摄像头,加强对文保单位的巡查力度等措施,对文保单位尤其是南朝石刻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实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保护。这样就能避免非法拓印等行为对文物造成伤害的事件重演。

保护好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相关部门及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责任。而对于破坏文物的相关责任人,不管是普通公民还是相关部门,都要严厉追责,要增加他们的违法成本,要为文物保护划好不可逾越的红线与雷区,织牢“保护网”。从每位公民到相关部门也都要以敬畏之心来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这样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之根。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11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石刻遭非法拓印,对石刻本体造成极大损害,甚至出现墨汁渗入石刻内部,必将导致石刻图案无法辨识的后果。
B.我国地上、地下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极为丰富,但因为很多文物散布于民间,再加上一些地方人力、财力捉襟见肘,这些都让文物保护陷入困境。
C.只要对文保单位加装高清摄像头,加强对文保单位的巡查力度,就能避免非法拓印等行为对文物造成伤害的事件重演。
D.早在2014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就已对石刻非法拓印。而此次如果不是凑巧被拍下,这一非法拓印行为或许还不会被发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南朝石刻遭到多名大学生非法拓印这一事实写起,既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又能引发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的思考。
B.文章第四段主要从文物自身现状和地方文物保护状况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物保护陷入困境的原因,思路清晰。
C.文章第五段从一些文物爱好者都普遍欠缺文物保护意识与相应素养入手,展现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普遍欠缺的现实,发人深省。
D.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比喻、类比等论证方法,论据典型,论证充分,使得文章内容充实,极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石刻常年暴露在外,大学师生缺乏对文物拓印保护规定的了解,由此可见,文物保护的常识需要普及。
B.盗拓一时乐,文物受损多,后续修复难,相关部门应增强防护意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
C.要保护好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对那些破坏文物的相关责任人严厉追责、增加违法成本,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D.南朝石刻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积淀的精华,保护这类文物就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言是文化的天然载体,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保存、传播方言,不仅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并焕发活力。尤其是在网络文艺兴盛的当下,寻找新的文艺形式和表达空间来唤起方言新的生命力,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方言让文化传承开新花

考察方言与文艺形式的渊源,可以发现,传统的地方曲艺最能体现方言的文化特点,比如秦腔、豫剧、粤剧等,合辙押韵的戏词依托方言特色,唱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将地域文化与方言结合起来的音乐形式是网络原创歌曲,像网络空间里大受欢迎的陕西方言民谣《西安人的歌》、微电影主题曲《重庆的味道》,用方言演唱,再配上地域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不仅是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寄托乡情的载体,也是网民了解城市文化的有效路径。

方言网络歌曲为方言的传承找到了舞台,同时也让方言退去了“土”和“俗”的标签。川渝风味的说唱、三秦大地的摇滚,成为网生代追捧的新时尚。川渝说唱歌词,具有四川青年文化的地域性,成为青年人享受生活、敢耍爱玩的生活写照。四川话那种脆生生、活泼泼的腔调和韵味,天然具备接地气的基因,像《精神小伙听令》里的“整起来”“懂了撒”,不仅形象鲜活,也易于流传。

方言利于情绪和情感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方言作品的兴起,满足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群文化的认同。方言成为短视频的常见声道,是因为方言在连接情感、渲染气氛、拉近距离、强化认同上具备传播优势。研究表明,母语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今互联网上的情绪传播成为主流。网友们通过情绪,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职业来确认社群归属。感性类内容通常将私密的议题带入公共领域,在激发受众情绪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归属感。

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作者的个性方面,方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不少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找寻语言的源头。方言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常能使作者的语言别具风格,像莫言作品中地域色彩浓厚的生活用语,贾平凹作品中文白夹杂的商洛方言,金宇澄《繁花》中通篇的上海话思维,成就了作家语言的独特性。

网络语言作为新的语言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方言不仅是告别故乡的人纾解乡愁的出口,也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对地域风情和乡村生活进行想象的一种凭借,是连接乡土中国与城市空间、连接传统话语与二次元表达的全新网络文化景观。

彰显方言的文化魅力

当前,方言网络文艺大多为自媒体生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作品难免存在内容粗俗化、制作粗糙化、趣味粗鄙化的情况。方言网络文艺创作不可沉溺于“土味”,一味追求娱乐效果,从而让方言沦为媚俗的手段。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网络语言的生产者和创作者,要坚持审美趣味的引导和高质量的方言内容生产。网络文艺尤其是方言创作长于日常表达,但日常不等于一地鸡毛、无聊琐碎。如何在小人物的平凡日常中发现美、记录美,表现有温度的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是网络文艺方言创作的努力方向。方言网络文艺作品应该以文化为起点,用方言的魅力建立地域文化自信,让那一份乡愁成为文化传承最美的寄托。

(摘编自刘亭《方言网络文艺别沉溺于“土味”》,《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1日)

材料二∶

方言之于文学,好比盐之于饭菜。一顿饭有各种吃法,“舌尖上的中国”百味杂陈,可总也少不了一点儿盐——有盐才有味儿。远的不说,就只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哪一部不是包含着南北各地的方言风味?哪一部不是总有一点儿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西游记》有诙谐风趣的淮安方言,《水浒传》有豪爽劲道的山东方言,《红楼梦》则更是集各地方言之大成,苏北、常州、南京、北京等地的方言大放异彩,在小说里穿插自如,恰似一首大合唱。

一地方言成一家“盐”,来自南北各地的作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盐”撒进了自家的作品里。无论读者有啥口味,喜好啥味道,总能在文学里的方言中,找到获得感与归宿感。这当然是方言的魅力,也是方言总能活跃在文学作品中的根本原因。

“新文化”运动至今已上百年,各地方言屡屡被作家们注入到作品之中,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新鲜滋味。沈从文以《边城》开创了湘西方言文学,李劫人以四川方言写的《死水微澜》引人入胜,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中不乏四川方言,老舍以北京方言创作了不朽的《骆驼祥子》,后来,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更多中国读者在《秦腔》中品悟到了“最美的平凡”。

总之,中国方言文学的版图一直都在,也一直百花齐放。

(摘编自肖伊绯《大师笔下的方言之美》,海燕文学月刊网2020年2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文艺中充分展示方言的魅力,可以传承文化传统并使之焕发活力,而且能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
B.方言网络文艺创作的方向,就是以身份最低微的小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美好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精神慰藉。
C.《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自如运用各地方言,创作了很多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受到了读者热捧。
D.“新文化”运动以来,沈从文、李劫人、巴金、老舍等名家无不善于运用方言,他们的作品可以说都是运用方言的杰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用于新文艺形式,就有可能退去“土”和“俗”的标签,充分地展现文化的魅力。
B.有些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是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并刻画人物形象。
C.方言能够纾解乡愁,告别故乡的人在作品中看到或听到故乡的方言,常会找到归宿感。
D.古代文学在运用方言上水平很高,成就颇大,《红楼梦》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作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现代作家赵树理运用方言可谓炉火纯青,这使其小说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B.发表于《收获》月刊的长篇小说《繁花》运用了大量上海方言,其语言有很强的独特性。
C.网络小说《盐女》用了很多涉及井盐制造工艺的方言词语,语言明显具有四川自贡特色。
D.网络小说作家不可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创作文艺作品时在使用方言上应防止出现怎样的问题。
5.材料一的小标题形式有何作用?前两个小标题与第三个小标题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回答。
2021-02-01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书法是点、线墨迹与白纸之间产生鲜明对比从而表达意象、抒发作者情感的视觉艺术。书法艺术中的点、线墨迹与白纸之间构成了视觉艺术的黑白美,书法家借助这种黑白美来表现蕴藏在内心的精神色彩。

②中国书法最大的特征是以墨为主,墨即玄,古代以玄色为正色。在传统审美中,墨给人的一般印象是高雅深奥、超凡脱俗,墨色光华,其妙无穷。我们在欣赏书法时,目光往往只随着黑色的墨迹运动,在大片纸上,书法作品的条条墨迹永远是知觉的主体。几千年来,书法家们挥毫泼墨,运用黑白分明的单色和独具匠心的笔墨变化,构成一幅幅美妙绝伦的书法艺术精品,各具特色。无论是汉魏“尚象”、晋人“尚韵”,还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都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审美风尚的总结。

③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关键在于墨和纸所产生的黑白美。南朝齐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一幅书法作品,字字各有其位置,墨为字,白也是字,有字之字固然重要,无字之字更为重要。笔画和空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能安排好有笔画的地方,就可控制好没有笔画的空白之处。这样有与无互相衬托,“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显得奇妙无穷。人们在品评书法作品时,一般只重视有笔墨处的笔画,至多是“计白当黑”的二者并重。其实笔墨处仅存迹象,那空白的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

④书法家留在纸上的超逸神韵,乃是形成黑白世界的精神意趣的具体体现。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精美作品,唤起人们判断、欣赏的愉悦之感。书法笔墨派生出来的千姿百态,富有节奏韵律的意境,全在于对黑白点、线的处理和表现,失去黑白,这种内涵丰富的空间形式美也就会失去。书法作品中的黑“肆力在实处”,白“索趣乃在虚处”。有与无、实与虚的对比形成的想象空间,在不同的时间和特定环境中,其代表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或云,或雾,或水,气象万千,海阔天空,其具有包罗万象、纵横八极之妙,不着一字尽得天地万物。只有懂得诗的言外意、乐的弦外音,体察到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大象希声、大象无形”的深刻内涵。

⑤古人论书云:“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把书法称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这是对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书法家将自己特有的情怀和意境,寄托于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黑白色彩,以求得一种具有单纯、完整、简约、精微、博大之美的艺术境界,使书法在人们心中发挥巨大的精神作用。

(摘编自王贺谦《试论书法艺术黑白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通过点、线墨迹与白纸之间构成的黑白对比来表达意象、抒发作者情感。
B.书法作品以墨为主,书法艺术精品美妙绝伦,富有黑白美,离不开书法家独具匠心的笔墨变化。
C.书法作品无笔墨处的高妙神韵,是书法艺术世界精神意趣的具体体现。
D.书法笔墨只有通过对黑白点、线的处理和表现,才能派生出富有节奏韵律的意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中国书法是一门通过作品中鲜明的黑白对比来营造意象、表情达意的视觉艺术。
B.文章引用南朝齐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的话,论证了书法作品的神韵最为重要。
C.第四段最后一句采用了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论证书法作品中的“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D.文章对书法艺术的黑白美进行了深入充分的论述,同时指出了人们在品评书法时的一些偏颇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懂得了诗的言外意、乐的弦外音,就能更进一步理解“大象希声、大象无形”的深刻内涵。
B.“尚象”、“尚韵”、“尚法”、“尚意”,是书法家们的艺术审美风尚和共同追求。
C.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只与墨和纸所产生的黑白美有关,与使用毛笔这种工具来书写汉字无关。
D.为达到单纯、完整、简约、精微、博大之美的艺术境界,出色的书法家会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特有的情怀和意境。
2020-04-29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多,正取代玄幻题材成为网络文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打破了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多种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聚焦时代变革与社会现实,为读者讲述不同行业人物的精彩人生,以现实主义精神建构网络文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网络文学更接地气,更具时代价值。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反映时代发展风貌与历程。这些作品以人物个体经历为线索,以小见大,从不同行业入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比如《大山里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聚焦城乡、山村建设,讲述了青年一代支教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作品描绘了奋战在一线和基层的祖国建设者群像,展现了“中国追梦人”的职业素养、人生信仰与精神风貌,书写了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改革历程。

聚焦社会热点是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主旨所在。它们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具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比如,《彩虹在转角》书写了身残志坚的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作品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直击读者内心的痛点,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

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着力点。比如,描写深圳发展历程的《深圳谣》,展现内蒙古草原牧民投身经济建设的《草原上的红飘带》等。一些少数民族作者运用双语写作,在作品中展现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让读者在阅读少数民族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除关注当下的现实题材作品,部分历史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也蕴含着现实主义精神。比如,书写英雄儿女奋战抗日的《遍地狼烟》,展现巴山红军游击队勇敢抗敌的《巍巍巴山魂》等,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张扬了民族精神,彰显了家国情怀。

但我们也应警惕网络文学中的伪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现实题材不等同于现实主义,一些作品虽聚焦都市或校园,却侧重展现“小时代”的奢华或“霸道总裁式”的爱情生活,过度消费青春,陷入了虚妄的拜金主义;一些作品迎合市场热点,虽有“职场”“正能量”等外衣包裹,但实质仍是空洞苍白的快餐式消费品,缺乏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和洞察;有的作品主角光环强大,人物依靠非现实异能解决问题,缺乏逻辑性和真实性;有的作品过度宣扬丛林法则,缺乏人文关怀。这些作品偏离现实主义精神,简单迎合读者的低级阅读趣味,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缺乏创新精神。

文学创作扎根人民生活之中,获得的不仅是艺术审美上的突破,同时也是历史的回声,这是伟大时代文学作品走向经典化的历史使命与必然要求。现实主义网络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原创力的一种体现,只有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观照伟大时代,讲述中国故事,反映人民心声,才能切实担负起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的责任。

(摘编自王婉波《从玄幻到现实:网络文学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8日13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网络文学已经完成由玄幻题材向现实题材的转化,成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部分网络文学作品针对社会现实问题,书写出人物感人心魄的故事和精神,能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C.以现实主义精神去发掘历史题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是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
D.伟大时代文学作品要走向经典化,获得艺术审美上的突破和历史的回声,创作必须扎根于人民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概要指出了当下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创作原则、本质特性以及时代价值。
B.二至五段采用层递式结构从作品风貌、主旨、着力点、题材等角度阐释了网络文学的特征。
C.文章第六段主要采用例证法,严正地剖析了当下一些网络文学在创作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从现象到本质地剖析事理,阐明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创作者从各自职业背景去聚焦时代与现实,塑造了不同行业的典型人物。
B.阅读一些侧重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使我们了解故事和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C.当今的网络文学作品存在伪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简单迎合读者趣味,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创新精神。
D.网络文学只有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才能担负起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的责任。
2020-07-14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