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路遥(1949-199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05368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窗户纸刚发亮,少平就悄悄地爬起来。赶到北关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他看见路边水井旁边有个正用辘轳绞水的老头,他便试着走过去向这老头打听他的亲戚马顺。

一下问对了!老头向他指了指阳面土坡上的一个院子,说:“就住在那里,我们原来是一个生产队的。”

少平的心咚咚地跳着,兴奋地爬上了那个小土坡。当少平向他的亲戚说明他是谁及来由时,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算是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

马顺四十岁左右,一张粗糙的大脸上转动着一双灵活的小眼睛。他不冷不热地打量了少平一眼,问:“你就这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

“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寄放着,我想……”

少平还没把话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说:

“还不快去担水!”

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担!”说话中间,他眼睛已经在这窑里搜寻水桶在什么地方了。

水桶在后窑掌里!他没对这两个不欢迎他的亲戚说任何话,就过去提了桶担往门外走。

马顺两口子大概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到了院子里。

他舅撵出来说:“井子你怕不知道……”

“知道!”他头也不回地说。

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

这种强行为别人服务的“气势”使亲戚不好意思再发作。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下来,似乎说:这小子看来还精着哩!

他舅对他说:“你力气倒不小,我一下子想起了,我们大队书记家正箍窑,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人。你会做什么匠工活?”

“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少平如实说。

“噢……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你们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块子,你能撑架住?”“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

马顺接着就把少平引到他们大队书记的家里。

书记看这个“小工”身体还不错,问马顺:“工钱怎么说?”

“老行情都是两块钱……”他舅对书记说。

书记嘴一歪,倒吸了一口气。

“一块五!”少平立刻插嘴。

书记“噗”一声把吸进嘴里的气吐出来,然后便痛快地对少平说:“那你今天就上工!”

少平先问最迫切的问题:“能不能住宿?”

“能!就是敞口子窑,没窗户。”主家说。

“这不要紧!”

上工的事谈妥后,少平就起身直到南关贾冰家寻他的铺盖卷。

来到大街上,他觉得脚步异常地轻松起来。这时他才注意到街道两旁的景致,商店的门都开了,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橱窗里花花绿绿,五光十色。姑娘们率先脱去了冬装,换上鲜艳的毛衣线衣,手里拎着时髦的小皮革包,挺着高高的胸脯在街市上穿行。人行道上的洋槐缀满了一嘟噜一嘟噜雪白的花朵,芬芳的香味飘满全城。

书记的老婆是个精明麻利人,看来最少能主半个家事。她引着少平,把他交待给了工头。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

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

他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

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 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 压到土地里去。汗水象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这时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

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第三天晚上他睡下的时候,整个身体象火烧着一般灼疼。他在睡梦中渴望一种冰凉的东西扑灭他身上的火焰。三天以后,尽管孙少平身体疼痛难忍,但他庆幸的是,他没有被主家打发——他闯过了第一关!

这天晚上,当他趴着睡觉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摇晃他的头。

他一惊,睁开眼,看见他旁边蹲着一位妇女。

他在睡眼朦胧中认出这是书记的老婆,他赶紧把背后的衫子撩下去。遮住了自己的脊背。

“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书记的老婆轻声问他。

“我……一直在家里劳动。”少平吞吞吐吐地说。

书记的老婆摇摇头,说:“不是!你就照实说。”

少平知道他瞒哄不住这位夜访的女主人,只好把头扭向一边,说:“我原来在村里教书……”

书记的老婆半天没吭声。后来听见她叹了一口气,就离开了。

少平再也不能入睡,他心想:也许明天他就会被主家打发走——那他到什么地方再能找下活干呢?

第二天,出乎少平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发走,而且还换了个“好工种”——由原来背石头调去钻炮眼。

少平心里明白,这是女主人对他动了恻隐之心。唉,为了这位好心的妇女,他真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一鼻子……

半月以后,孙少平已经开始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如孙少平去找马顺时,他妗子就对他就恶狠狠地喊叫,担水之后,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下来,这里刻画了马顺夫妇的奸诈嘴脸。
B.小说按照“找工作——找到工作——打工苦累——被换工种——适应新生活”的思路行文,叙述了孙少平外出打工的艰难历程,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C.小说前面写书记老婆是个精明麻利之人,最少可主半个家事,这为后文写书记老婆夜访发现少平身上的伤痕、询问他的身份、换了他的工种埋下伏笔。
D.小说对孙少平爬陡坡背重石的情景描写得非常到位,如写他脸上的汗水像小溪纵横漫流,眼睛被汗水淹得辣疼,两腿打战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孙少平外出打工,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刷 牙

路 遥

一九七八年夏天,大山村十八岁的青年社员黑牛,在公社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回来后,就成了队上唯一的“赤脚医生”了。

回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们这位“医生”就赤脚片儿蹲在自家门前的硷畔上,刷开了牙。作为“赤脚医生”,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刷牙的好处和不刷牙的坏处。

但是,在这个离县城一百多里路,离公社也有五六十里路的僻远山村竟然有人刷起了牙。岂非咄咄怪事?所以消息风快传遍全村,先后有一些老者和童稚向刷牙者的院子里涌来,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

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有几个老头竟然在他的面前蹲了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他的嘴巴各抒已见。

黑牛向来遇事不慌不忙。这阵儿也一样:他照样不慌,不忙刷他的牙。他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着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然后取出牙刷,喝了缸子里的一口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了起来。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他的嘴上;又从他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现在,黑牛刷完了牙。他很高兴: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他不是看见,而是感觉到自己的牙齿白净了——一定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

他站起来了,手里端着刷牙缸子,本来转身想回家,但不知怎的,心头萌生起这样一个欲望:乘这个机会,他很想宣传一下刷牙的好处。

他好记性——把学习班上公社医院大夫的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几乎一字不落说了一遍。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

“哼!逛了几天门外,倒学起文明了!”

“哈呀,一股洋腻子味,把人鼻子熏坏了!”

这时候,只见一个黑胡巴茬的老汉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径直朝人圈里的黑牛走来。他没出声,抡起庄稼人粗壮的胳膊,朝黑牛的嫩脸蛋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然后大声喝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

老汉一记耳光打散了看热闹的人群,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了他父子俩。

黑牛眼里噙着两颗泪珠。说:“爸,你为啥打人哩?我现在是‘赤脚医生’,给大家说讲卫生的道理,有什么不对?”

“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别给老子胡说了!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到茅坑里去!”

当天晚上收工后,满肚子委屈的“赤脚医生”去找生产队长——叫队长评评理吧!

老队长五十多岁的人,害着严重的气管炎。这阵儿正盘腿坐在煤油灯前,一边猛烈地咳嗽着,一边用劲地抽着旱烟锅…不知哪个村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庸医生告诉他抽旱烟能治气管炎。并且理论说,气管炎是寒症,烟是热性的,驱寒。老队长竞相信了这“偏方”。尽管越抽咳嗽越厉害,他还是拼命地用这“偏方”疗治他的气管炎。

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便一边咳嗽,一边抽烟,一边说:“事情我都知道了。咳,你们这些年青人。庄稼人还刷牙哩?你看你洋不洋?咱个老百姓,刷那牙干啥?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这个刷牙的把戏,这坏风气传开来还了得?当然,话又说回来,谁没年青过两天?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对了。你也不要为这事熬煎,在咱社员会上好好检查一下思想就行了……”

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完黑牛,就猛烈地咳嗽起来。他赶紧抽了几口旱烟,接着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咳嗽。

等咳嗽暂时平息了的时候,他抬起头吃惊地看见坐在脚地小凳上的“赤脚医生”正流眼泪哩。他赶忙安慰说:“你看你这个娃娃,哭啥哩,以后不刷就对了嘛!”

黑牛满面流泪从小凳上站起来,几乎是绝望地喊道:“老队长,我检查!但你也叫我刷牙吧!刷牙是讲卫生哩!”

“还刷哩?哎呀,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

老队长也动气了,他直起身板来,想大声说些什么,一阵猛烈的咳嗽终于使他什么也没说出来,上气不接下气,慌得黑牛赶忙上去给他捶背。

咳嗽停息了的时候,老队长已经没力气说什么了。他背靠在铺盖卷上,闭起双目,痛苦地喘息着。

黑牛简直难受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他觉得很闷,便从这屋子里出来了。

他站在村头一棵老榆树下,望着星光下朦胧的连绵不断的大山久久地出神。全村人都睡了,看不见一星灯火。夏夜的风把他那梳得很整齐的少年偏分头吹得纷乱。在这沉重的寂静中,他突然好像听见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天很晴,不像是打雷。是什么呢?

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记了一天的不愉快,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黑暗中他微微笑咧开的嘴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夜。

(原刊甘泉县内部文艺刊物《泉》197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以简洁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唯一”二字,为后文叙述黑牛开展工作遇到的各种阻碍做了铺垫。
B.路遥善于就近取譬,文中写村民“像看…台大戏…样围住了他”,以及黑牛感觉牙齿“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都生动形象。
C.黑牛在村中宣扬刷牙的益处,遇到了重重障碍,村民嘲骂,父亲殴打,连老队长也要求他做检查,使他陷入了绝望。
D.小说善于通过语言写人,如“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既表现了,黑牛父亲的粗鲁,也显示了他对脸面的爱惜。
2.路遥被誉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请结合内容谈谈本文呈现了农村在改革之初存在哪些问题。
3.小说的结尾一段描写生动,极富深意,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2020-01-01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孙少平回家以后才知道,父亲是因为分家的事才写信让他回来的。

比起他想象的其它灾祸,这件事看来并不特别严重。《红楼梦》里的凤姐说,没有不散的筵席。和其他人家相比,大哥和嫂子结婚几年都和他们一块过光景,这也就不容易了。现在他们要单另立家。不论从哪方面说都无可非议。

少平看出,大哥心里很难过。少平理解他的心情。

“大哥,分家的事,你也不要过多地想什么。爸爸的考虑是对的,你和我嫂现在应该单另过光景了……”少平先开口劝慰少安。

少安沉默了好长时间以后,才说:“那你们怎么办?一大家人,老的老,小的小……”

“有我和爸爸两个人哩!家里实际上没几口人了!我和爸爸两个完全可以维持!”少平说。

少安又沉思了一会,然后抬起头看着弟弟,说:“那这样行不行?分开家后,你到烧砖窑来,咱两个一块经营,红利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

“那还等于没分家!”少平笑了笑。“既然单另过光景,咱们就不要一块粘了。虽然是兄弟,便要分就分得汤清水利,这样往后就少些不必要的麻烦。分开家过光景,你的家就不是你一个人,还有我嫂子哩!”

少安惊讶地盯着弟弟的脸看了半天。他想不到少平已经变得这么大人气——这未免有点生硬。他说:“弟兄之间怎能分得这么清哩?”

“分清了好。俗话说,好朋友清算账。弟兄们一辈子要处理好关系,我认为首先是朋友然后是弟兄才有可能。否则,说不定互相把关系弄得比两旁世人都要糟糕哩!”

这“理论”少安无法接受,但他认识到,少平已不再是过去的少平。他奇怪:弟弟在什么时候学会了高谈阔论?

不过,少安感到多少日子来由于分家而给他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似乎减轻了一些。少平的这种态度刺激了他,使他不由自主地想:既然你后生口大气粗,已经这么能行了,那咱们倒也不防试试看。

他问弟弟:“那你准备怎么办?”

“我准备把户口迁到黄原城边的农村去。”

“什么?”少安吃惊得几乎要跳起。“说了半天,你还是要屁股一拍远走高飞呀?怪不得你把分家说得这么自在!你走了老人怎么办?如果是这样,家就不能分!”

“哥,你先别躁。我迁到黄原,又不是自顾自图轻快去呀!我出去难道就会白白呆着?我不会劳动?我赚下的钱不会养活老人?再说,我在那里闹好了,说不定将来把父母亲也能搬迁过去哩!”

“这真是说笑话哩!老人年纪那么大了,还跟你上天去呀!”少安已经生气地挖苦起了少平。

少平知道,少安无法理解他。他沉默了一会,说:“哥哥,不管怎样,咱还是按爸爸的意思来,先把家分开再说。你不要太为我们担心。我出去要是不行了。我就会很快回双水村的。你叫我出去先闯一闯,头碰破了,那是我活该。你不是也在闯吗?你为什么不一心种庄稼,而开办个烧砖窑呢?还不是谋个大出展吗?”少安倒被弟弟的这番话说得无言对答。

他问少平:“那你和爸爸商量了没?”

“还没哩。罢了我和他商量。你放心!如果爸爸不同意我出去,我就留在双水村种庄稼呀!”

少安长叹了一口气,站起来。少平也站起来。兄弟俩就这样沉默寡言地离开了东拉河畔,相跟着从草坡的小路上转上来。一块走到烧砖窑的土场上。少安抓起木模子打砖坯,少平把鞋袜扔在一边,裤管挽在半腿把上,赤脚片跳进泥里,抡着铁锨帮哥哥干起活来……

两天以后,在孙玉厚的主持下,这个多年的大家庭就一分为二了。

分家其实很简单,只是宣布今后他们将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原来的家产少安什么也没要,只是秀莲到新修建起的地方另起炉灶过日月罢了。实际上,这个家永远不会像少平说的那样“汤清水利”。首先虎子就分不开。小家伙名义上分过去了。但他不会离开爷爷和奶奶;孙玉厚老两口也离不开这个宝贝孙子。

家总算这样“分”开了。

分家以后,少平立刻就和父亲谈他自己的出路。孙玉厚老汉豁达地对儿子说:“你走你的!这两年爸爸还康健,能种了这点庄稼。只要你能在外面闯出个世事来,爸爸不拉你的后腿!你出门爸爸放心着哩。”

“只要我能在黄原扎下根,将来就把你们都迁过去!”少平非常感激父亲如此慷慨放他出门。

玉厚老汉苦笑了一下,说:“先不要想那么远的事。再说,我和你妈一辈子就是这双水村的人了,不会把老骨头撂到外地去的。你只管闹你的世事去!你到了外面,可要你自己操心哩!爸爸盼你这辈子不要像爸爸一样,活得蜷胳膊曲腿的……”

少平心里陡然间生出一种悲壮的情绪来。他想,为了父母亲对他的热爱和希望,他也要好好活一辈子人!

离开双水村的那天,父母亲和大哥大嫂一直把他送到村头。母亲哭出了声,惹得全家人都眼圈红了。是的,这次出门不比往常——这意味着他不再属于双水村,而将成为一个陌生地方的公民了!

少平顺路先到罐子村看望姐姐。他在姐姐家留了几天,帮她把一些主要的秋庄稼割倒在地里。临走时,他给姐姐放下二十块钱,让她去量盐买油。

少平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从罐子村搭上了去原西县的长途公共汽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写信让少平回家,在信中没有告诉他分家的事,让少平回家是想让他参与意见,表现了对少平的尊重。
B.少平借《红楼梦》里凤姐说的话“没有不散的筵席”,意在表明他对分家的理性认同。
C.“你叫我出去先闯一闯,头碰破了,那是我活该。你不是也在闯吗?”这些话表明少平也想像哥哥那样闯出一条新路。
D.“这意味着他不再属于双水村,而将成为一个陌生地方的公民了”,交代了少平人生的转折,也预示着他人生的迷茫与孤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我和爸爸两个人哩!家里实际上没几口人了!我和爸爸两个完全可以维持!”三个感叹号语气坚定,表明了少平明确的态度。
B.“单另过光景”“相跟着”“半腿把”“赤脚片”,这些方言口语的使用,表现了陕北浓郁的地方色彩,也表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
C.“分得汤清水利”“不会把老骨头撂到外地去”,都运用了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让人印象深刻。
D.“这‘理论’少安无法接受”“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这里的“理论”和“独立核算”是一种词语的移用,使作品产生了诙谐风趣的艺术效果。
3.作者是如何塑造孙少安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少平已不再是过去的少平”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7-09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我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敲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墨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开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了孙少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砰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2020-03-10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