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07747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谣言”属于多数人觉得无需定义便知道的概念。人们一般以为,谣言是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即“传言”。其实,传媒专家对“什么是谣言”也无统一意见。他们大多数用“谣言”指不能尽快证实或无法证实的信息。这是因为许多被当成“谣言”的传言,后来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无中生有,只是缺乏确实信息才无法证实。

也有专家把谣言视为“宣传”的一个品种,而宣传,按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定义,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手段。还有专家建议,讨论谣言应区分“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欺骗的“误导信息”,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把不利言论都归为“故意欺骗的信息”。

对传媒研究来说,如何定义谣言或传言不是重点,因为研究谣言不是要找到可用来当作罪名的定义(如“欺骗”“污蔑”“破坏”),而是为了搞清传言的社会生成机制,它传播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信息或知识。

最早关心谣言社会机制的心理学家威廉·斯登发现,当人们口耳相传故事时,越到信息链末端,故事越简短,最后成了一句概括语。斯登的学生戈登·奥尔波特,在与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瑟夫·波兹曼合著的《谣言心理学》一书中,用实验证实了斯登的看法,经过五到六次口耳相传后,70%的最初叙述细节会丢失。他们还总结了传言的三个特点:单调,即细节的丢失;突出重点,即只挑某些细节来说;消化,即传谣者对信息的主观理解使消息发生变化。从传言发生机制看,大多数谣言只是传言,与处于传言链上的个人是否“恶毒”无关。

谣言与闲言碎语不同。罗伯特·克奈普在《谣言心理学》一文中,称谣言是“未经正式证实的公共言说”,“听上去可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流,包括神话、传说和幽默玩笑”。就是不宜把谣言太当真,但应从它的“公共言说”上探寻为什么没得到“正式证实”的原因。

克奈普特别强调传言的“公共性”,认为传言是由于人们关心某一公共事件和出于某种大众心理传起来的。他把谣言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幻想,即白日梦。它能传播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希望,如日本油料短缺,所以二战快结束了。第二类是恐慌,是大家都害怕的事,如世界末日、食盐短缺。第三类是挑拔离间,如日裔美国人都是日本奸细。克奈普还指出,第一类是正面谣言,后两类是负面谣言,负面谣言比正面谣言更易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玛丽安·艾茵姆在《葡萄藤式的知识:作为(知识) 探索的流言》一文中指出,传言是一种不同于“独语”的对话;“它不是某个人或权威在向相对陌生的公众灌输自己知识的那种报告或训话。传言发生在亲朋、邻居的熟人小圈子,所有参与者一起寻找某种知识。就此而言,它不是在讲课,而更像一个讨论班”。

艾茵姆还指出,人们传流言,总觉得新奇、有趣,但未必听过就相信,所以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流言时往往会追问:“怎么知道的?”有人以为人们听到传言就会相信。其实,传言取信于人并没有这么简单。艾茵姆说,害怕流言惑众是因为不相信或低估民众对信息的思考力:一个人对传言感兴趣,往往是因为他已经察觉到事情可疑,想探求究竟,于是流言也就成为真实的“催化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谣言是宣传的一个品种,是控制舆论的手段。
B.戈登·奥尔波特和约瑟夫·波兹曼对传言的社会生成机制做了研究,他们用实验证实了斯登的看法。
C.传言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往往会丢失许多细节或只剩某些细节。
D.有的科学家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流,谣言和幽默玩笑类似,不应该太认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公众对谣言的一般认识说起,引出专家对“什么是谣言”的各种解释。
B.文章从谣言的社会生成机制的角度,结合实例,阐释了谣言传播的特点。
C.谣言与闲言碎语不同,这从克奈普的观点“未经正式证实的公共言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D.文章引用艾茵姆的论述,指出传言并不易取信于人,具有消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媒专家们认为如何定义谣言或传言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对“什么是谣言”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B.不利的言论虽然不都是“故意欺骗的信息”,但它是负面的,容易引起恐慌,甚至达到挑拨离间的效果。
C.“受疫情影响,粮食短缺”的谣言,比“双黄连口服液可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谣言更易传播。
D.人们听到传言,觉得新奇、有趣,但不一定听了就相信,所以人们对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力。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学人》第13期刊登了我的一篇短文《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后,有两种很不相同的反映。现在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即使我们不能创造出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解释学来,至少经过我们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进行一番梳理也是很有意义的,更何况这样做了之后总可以丰富西方解释学的内容吧!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这段叙述注释可以说是一相当完整的叙述式的故事,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喜、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曹魏时代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故事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除上所述,自西汉末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翻译问题自与解释问题相关。佛经中有许多名词概念在中国无与之相当之词汇,故多用音译,因此,在佛经的译本中就出现了音译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翻译的佛经每卷后面有音义音训之类,其中包括对无法意译只能音译的佛教名词概念的解释,而往往又会因对佛经理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问题。对这些有关佛经翻译的方法与原则加以系统整理,或亦于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成书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它进行解释的书,其中《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确。
B.从韩非的《解老》《喻老》到王弼的《老子旨略》对《老子》不同的解释可以发现,随着时代发展,对经典的解释也有了较大进步。
C.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翻译中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以意译,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在翻译的经卷后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D.《左传》《系辞》和《韩非子》分别代表了先秦时期对古代经典作注释的三类不同的方式,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重点梳理了先秦时期对经典的三种注释方式后,又特别说明了佛经翻译中的名词解释问题,全文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法,也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如引用了《春秋》隐公元年记载的“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C.文章以中国古代对经典注释的三种主要形式为例,明确了解释方法以及“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等研究有重要意义。
D.文章开篇就明确了写作目的,但论述终了,作者又表示这对建立“中国解释学”并不一定有意义,体现了作者谦逊而严谨的治学态度。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君》详细记载了晋灵公被弑前后的历史事实,丰富了《春秋》经文的内容。
B.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是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的解释。
C.杜甫的诗歌博大精深,是后世诗家的学习典范,出现千家注杜诗之蔚为壮观的景象。
D.明亡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深刻认识到“理学”空谈的危害,力倡“学以致用”。
2022-06-13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百年来,笔墨形成了范式。自宋而下,中国画笔墨有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而像徐渭、虚谷、林风眠、傅抱石这样的巨子却突破了范式。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笔与墨都是感情的记录,而且留下的是准确的轨迹。一竿修竹、一组怪石、山中烟云、四时花木都是画家表达内在精神的形式。

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概念。笔墨源于中国画的规定性。中国画必须要用毛笔来进行创作,如果用油画笔则不能称为中国画。中国画和毛笔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由于毛笔所特有的形制,因此由笔所表现的轨迹各不相同。用墨及水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等效果。因此中国画正是借毛笔的特性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墨也是中国画中所特有的材料。而且由于墨掺水量的不同,可以变化出千百种墨色。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画材料——宣纸。它是用一些植物纤维按比例的多少并经过非常严格的手工程序制作出来的。因此不同纤维的纸有不同的墨色效果。也正因这些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构成了中国画规定性的“材料系统”。在材料系统中,由于笔、墨、纸中所含水分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笔墨话语”。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即如古人所讲的“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

笔墨不仅仅是技法,还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

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问题。技术训练是有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训练会有成效,所谓“人笔俱老”。但有人画了一辈子还是画匠,这大约是先天缺少感觉,或者是因为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一部中国绘画发展史就是一部发展革新史。但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束缚。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是束缚艺术发展的原因。

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画家的情绪,这需要艺术灵感。灵感是修养和求索的结果,是心灵的火花,是历山川、开眼界、爱读书、多巧思的结果。有空且画,无空且止。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是过程就有意义。

作画必先求意,强调先构思,然后再落笔,加入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或疾或徐,或顿或挫,或枯或湿的笔迹、墨色,让我们在观赏时充分领味画中所描绘的物象所带给我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摘编自程大利《谈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精神。精神是无限的,是可以继承的;技法是有限的,是可以创造的。
B.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所束缚。
C.艺术家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要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闲暇就不要作画,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
D.作画时,意在笔先要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根据需要,恰当运用笔墨,表现出“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笔墨”的论题,主体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B.文章提及徐渭等人突破范式的例子,论证笔墨可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
D.文章结尾部分,提到艺术灵感,阐述产生灵感的因素和作画应有的流程,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些画家文化修养很高,但画作缺乏个性,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
B.有些画家突破范式,还是以笔为载体,用颜色和墨色写意,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
C.中国画所用的笔、墨、纸是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画家借助不同的材料,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
D.画家对画要有新的思考、感悟,要冲破传统的束缚;不解决这些问题,拘泥于技法,有可能只能做一辈子的画匠。
2019-07-09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作用。而大一统政治格局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大致构成以及历史作用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文化基因的变异是可能的。

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考古收获,使得我们对于远古文化的多元及多源的复杂性有所认识。《禹贡》九州说,是对不同风格区域文化的体现。李学勤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中划分了七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经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这些文化圈的形态和规模有所变化,区域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历史演进。例如秦占有巴蜀,巴蜀实现了对秦文化的认同。而楚人征服吴越,在客观上也实现了楚文化的扩张。李学勤指出,秦兼并列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齐鲁文化因行政力量的作用形成了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致在汉武帝时代,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融并而一。以为代表性符号,以辉煌的汉代文化为时代标志的文化体系出现在世界东方,并显现了长久影响后世的基本风格。

秦始皇实现统一,有北河经营和南海置郡的重要战略动作,使得秦朝版图超过了兼并六国的空间规模。而北胡和南越及其他非中原民族的文化因子,也因统一政治格局的形成,影响了中土文化。西汉长安宫廷生活中有胡巫”“越巫的活跃表现。胡骑”“越骑也成建制地编列在汉家主力部队甚至近卫部队中。金日单这样的匈奴王族子弟在汉武帝身边得到重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战争本身”“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与南越的战争,与羌的战争,与乌桓的战争,都实现着这种交往。匈奴的骑射技术、进攻节奏和机动性对汉朝军团有积极的影响。在物质文化层面,胡越及其他民族的影响也介入了中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在张骞之前,已经有草原和海洋两条主要路径沟通了中原文化与域外的联系。经秦而汉,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得以正式开通。简牍资料多有汉王朝使团远行及来自西方诸国的使入境的记录。胡贾”“胡商的活跃,对于当时中国内地市场有激活的作用,也加速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商品流通。外域文化影响中国最为典型的例证,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意识。

鲁迅曾经盛赞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气魄深沈雄大。他从艺术史展开的论说,其实也涉及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一种主流特征。在秦汉时期表现非常突出的这一文化风格,使得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风尚都呈现具有时代个性的积极、宽怀的特点。这使得其他文化因子也融入中国文化的历史壮流之中,成为这条浩荡长河奔涌的浪花。

(摘编自王子今《中国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是中国文化基因能够形成并实现其历史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促进了区域文化圈形态和规模的演变,也使中原文化融并了其他文化。
C.秦始皇实现统一,客观上也促使北胡和南越及其他非中原民族的文化因子影响了中土文化。
D.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商品流通,助力佛教的传入和普及,从而全面改变了中国社会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概述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因素后,着重论述了秦汉统一过程中多种文化因子的作用。
B.第二段列举秦占巴蜀、楚征服吴越的事实,进而论证了秦文化、楚文化对其他几种文化的吞并。
C.文章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证明中原王朝的对外战争使异族文化影响了中土文化。
D.文章最后明确指出了秦汉时的文化风格,以及那个时代呈现出的积极、宽怀的个性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使得文化基因有可能产生变异情形,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秦汉时期即是如此。
B.汉武帝“罢黜百家”“推明孔氏”,使得儒家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并杜绝了“百家”文化的影响。
C.中国地域广阔,区域文化多种多样,但是战争以及行政力量的作用可促使不同的区域文化融并而一。
D.中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传入和普及,种种现象说明了汇融外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壮大意义巨大。
2021-06-03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