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4 题号:107915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汉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自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

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乃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以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侍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

重念臣违离阙庭,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为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九泉,志愿永毕矣。

谨奉表陈进以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B.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C.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D.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念,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与下文伏遇、伏望中“伏”意思同。
B.布衣,指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
C.经筵,宋代开始,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的讲官为帝王讲论经史。
D.区区,犹方寸,引申谓情意真挚。与“何乃太区区”中“区区”意思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编书历经两朝,深得皇帝信任。先奉英宗之命编撰历代君臣事迹,又奉接圣旨赐予书名及写序言。
B.司马光研读史书,博采众长。编写《资治通鉴》采用小说资料编辑成部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纪传体史书。
C.司马光言辞恳切,性情谦逊。虽然广读诗书,但他依然表示自己才疏学浅,见识愚钝,能力也不及他人。
D.司马光心系皇帝,忠心可表。离开朝廷达十五年之久,却仍然顾念皇帝,专事撰作,付出毕生精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
(2)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敬玄之西征也,监察御史原武娄师德应猛士诏从军,及败,敕师德收集散亡,军乃夏振。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将论赞婆迎之赤岭。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师德迁殿中侍御史,充河源军司马,兼知营田事。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上以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辞也!”长寿二年春,一月庚子,以夏官侍郎娄师德同平章事。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与李昭德俱入朝,师德体肥行缓,晖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于当笑而受之。”万岁通天元年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师德因署移牒,惊曰:“官爵尽无邪!”既而曰:“亦善,亦善。”不复介意。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馀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 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B.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C.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D.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古代藏族人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在唐代经常袭扰大唐边境。
B.同平章事,同中名门下平章事的省称,为实际担任节相着的头衔。
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庶人不能上升为贵族,但贵族可以被贬为庶人。
D.移牒,移送公文以通如机关或官员,文中是指娄师德的降职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师德本是文臣,在国家需要时应诏领军作战,能在大军挫败时收拾残局重振士气。
B.娄师德既能指挥作战,又能运用谋略,因此镇守河陇数十年间与吐蕃多次交战未尝败绩。
C.娄师德升任宰相仍然宽厚待人,不计较他人恶语相向;告诫其弟受到侮辱时要学会隐忍。
D.娄师德推荐了狄仁杰,但是反遭狄仁杰轻视排挤,但他不以为意,也从不提起推荐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
(2)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到名终,人以是重之。
5.狄仁杰感叹说“吾不得窥其际也”,他认为自己哪些方面远远不及娄师德?
2022-02-11更新 | 1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 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B.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C.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D.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B.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C.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 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D.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5.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2021-02-02更新 | 1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B.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C.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D.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指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统治后将杨广的谥号改为“炀”。
B.侍郎,我国古代官职名,本为宫廷近侍,唐代为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主长官。
C.门下,指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唐朝曾改名为黄门省,故亦称“黄门”。
D.敕,本义为告诫、命令,后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敕造”即为奉皇帝命建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英武刚毅,大臣们朝见他时都慌张失措。得知此事后,他每次上朝见臣子奏事时,都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规谏之言。
B.太宗认为臣子一味阿谀奉承君主以求富贵的做法可能会致使自己难以善终,并因此告诫公卿大臣们应明辨得失、直言敢谏。
C.太宗认为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驳争论,一定要追求恰当的方式,也要学会听从他人的意见,不能因此而造成仇怨隔阂。
D.太宗责备黄门侍郎王珪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认为这是万民的灾祸和政治的隐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2)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
5.从唐太宗的身上,可以总结出哪些古代明君为政治国的做法?
2022-04-20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