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散文 >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8 题号:1080748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9]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夜之随想曲

我陪他坐在小河边。

新月初上,沙滩上洒着一层迷蒙的月光。一条条柔软的柳枝从头顶上垂吊下来,悠悠摆动,拂抚着我和他的脸。

“空气多好啊!”他用手撩着水,撩起的水珠落进河水里,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般的声音。“在享受清新的空气财富方面,乡下人比城里人富有得多了!”

我很自豪。我生活在乡下,总愿意听到别人赞美乡村,尤其是城里人对乡村的赞誉之辞。

“唉!”他感叹着,遗憾地摇摇花白的头,“我那小孙女,长到八岁了,没有见过河水,没有摸过沙子。每到星期日,总要我领他去公园,那些假山假湖,她一进去,就没命地跑啊蹦啊!我看着真难受!被人踏得光溜溜的假山,沤得发黑的一潭臭水……哪有这大自然的河水的美景呢?我的孙女要是到这沙滩里来,该乐死了哩!”

“那你把孙女领来呀!让孩子在乡下玩玩多好!”我热烈地邀请。

“我前日来时,孙女就要跟我来,我也想带她。”他说,“她奶奶给整好了衣服,她妈妈给装好了吃食,奶粉、白糖、蛋糕、巧克力,嗬呀,装下一大包,真够我背的。结果呢?我引着孙女要下楼了,她妈妈突然说,要是孩子病了可怎么办?乡村人没有讲卫生习惯,孩子是很难适应的。我下乡来头一个星期,就闹肚子,我也就……”

我嗯了一声,相邀的热情顿然冷却了。

“孩子抵抗力差呀!”他解释说。

我点点头,这是对的。

“城里的孩子真可怜!”他敲着膝头,叹惋的口气,“吃不上任何新鲜的东西。奶粉加工过了!苹果是糠①的!西红柿是催熟的!连面粉也是囤积了多年的小麦磨下的陈货!我在房东家里,看见女当家每天早晚给孙子挤羊奶,多新鲜!西红柿从地里摘下来就吃,维生素一点也不损失……我的那个小孙女,真可怜!啥好东西也吃不上……”

我想点头搭讪一下,脖颈竟然不听支配,只好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我和他住在一个叫做前庄的村子里,搞农村调研,他是组长,我是组员。半个多月的相处,我大体得知,他是地区的一位中层领导干部,下乡“抓点”来了。我有幸陪他住在前村,原是以为荣幸的 --这是我有生以来直接接触的最大的一位领导。我每月的工资,只抵得他的工资的零头的一半。

我有三个孩子,还有一个农民老婆。我从来不敢用那一点可怜的工资去心疼孩子。我想尽一切可能节约的途径省下每一块钱,再到渭北的富裕地区去买苞谷。我们队里的粮食总是欠缺,我能保证一家老少填饱肚子,就自以为是最大心疼了。

他--我的组长,现在在美妙的夏夜的大自然的怀抱里,为他的小孙女不能呼吸新鲜空气,不能尝新鲜水果,不能喝到鲜奶而深深惋惜。

大约看着我无端地沉默起来,他笑着说:“你能在农村工作,太好了!我就喜欢农村,所以这次下乡,是我自己提出来的。城里没什么好留恋的。你可记住我的话,甭往城里钻!”

我点点头,笑笑,说:“我就算想进城,也钻不进去。我是一个小技术员,到城里没工作干呀!再说,我那点工资,在乡下还能凑合,到城里可就没法……”

“你工作几年了?”他关心地问。

“我六〇年从省水利学校毕业,现在工作整整十五年了,工资一次也没长过。”我流露出某些怨气

“工资是低些。”他安慰我说,但随之就对我进行教育了,“我参加革命时,没有工资,照样拼命干!干革命不能讲价钱!”

我的意识里强烈地拒绝接受这样冠冕堂皇的教育。我多少知道,他早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有保姆料理家务了。他已经不需要向谁再讲价钱。他不满足的,仅仅是孙子看不见大自然的真山和真水,呼吸不上乡下新鲜的空气,尝不到从树棵上刚摘下的带着露珠的苹果!

“空气多好啊!”他站起来。

“空气……是好啊!”我也站起来。

“我的小孙女要是跟着我,该多好!”

“你带一个保健医生来……”

“我的资格不够哟!”他哈哈一笑。

我想说点什么迎合她,然而终于没有说。我的心头掠过一阵悲凉,他一边抱怨自己亲爱的小孙女吃不上新鲜水果和牛奶,却一边教导根本连糠了的苹果也吃不到嘴的孩子的爸爸 --我,要艰苦奋斗,继承传统…… “我一定要说服小孙女的奶奶和妈妈,带她到乡下来,看看真山真水,呼吸新鲜空气。”

他在夏夜温适的空气中沉吟着,终于下了决心,而不再考虑卫生条件了。

“你把时间选择得稍晚一点,”我提示这位城里人说,“那时候,前村大队果园里的苹就要成熟了,很新鲜……”“这倒对!”他高兴地点点头,居然把我的话当真了……

(有删改)


【注】①糠,方言,指果蔬失去了水分。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听到组长夸赞乡下人在“享受清新的空气财富”方面比城里人富有时,“我”感到“很自豪”。这里的“自豪”其实是反语。
B.组长的儿媳已经给女儿装好下乡时的吃食,临行时却又担心乡下的卫生条件对女儿健康不利,主要表现了组长的儿媳对乡下的偏见。
C.组长抱怨城里的孩子只能吃糠苹果,却不知道“我”的孩子连糠苹果也吃不起,这既反映了当时城乡之间巨大的生活差异,也表现出组长工作不够扎实。
D.正如标题所示,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但始终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中发展,如一支优美婉转的小夜曲。
2020-04-01更新 | 52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窗》一文,“开窗”就是把阳光、空气和窗外的景致吸纳进来,使人得到精神的享受;而“关窗”却意味着一个结束,重新再来。
B.《门》一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的是具体的“门”,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思考和感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C.《渐》一文,作者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提醒人们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做有“大人格”的人。
D.《菱角的喜剧》一文,作者通过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阐明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的道理。
2020-10-24更新 | 63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拓芜

夏夜的梦是恬适的。那张宽大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柱子被岁月染成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蚊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像风铃一样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代她就一只手牵着线,一只手摇着纺车,把少女摇成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弯。纺车是母亲的嫁妆,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声摇醒。睁开眼从灰暗的蚊帐看出去,一盏昏黄疲惫的青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戏一样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地望着这间古老、幽暗的卧房。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着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呢!

“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呢!”

奶奶说她当年也常受她婆婆的唠叨。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能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但是母亲不是这种型的。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

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了。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媳妇身上找头的。

那架纺车是大舅舅自己做的,纺车的座子是枣木板凳改装的,枣木坚重,不蛀不朽,管用一二百年。绷起空心轮子的竹片已换过好多次,摇把儿的铁轴子已磨损,细得像根小指头,唯独那块工字型的座子还稳重地停在地板上,纹风不动。

冬天纺麻,夏天纺棉。纺棉较干净些,只是纺锤子上拖出来的棉绒,飞满一房子,飞满了母亲的一头一脸,竟分不出哪是白发哪是棉绒了。在昏黄的青油灯下,竟像奶奶房里那张观世音画像头上的光圈。冬天纺麻,总是一屋子的青臭,那是麻皮身上发出来的怪味儿。母亲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累的时候只能用衣袖子擦眼睛。

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穿着那套洗得发白、磨得发光的蓝裤褂。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起下了葬。

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那时我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想起姑姑赠葬的那件团花酱色夹袄,推断母亲去世时大概是暮春三月,每逢杜鹃花落的时节,我便想起那架古老的纺车,想起母亲的慈颜,不能自已。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夏夜的梦是恬适的” ,由此引出了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描写,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生活是幸福而快乐的。
B.文中“绷起空心轮子……细得像根小指头”不仅是在写纺车,也是在写母亲,侧面说明了母亲的勤劳、辛苦。
C.从文中来看,奶奶对母亲十分苛刻,常常责怪母亲纺线太少,而且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质兼美,通过对母亲与纺车相伴一生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勤劳、善良而又懦弱的性格特点。
2018-11-23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