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109630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似诗,便“非本色”。这是陈师道对东坡词的评价。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即平民文化属性,更多是表现与再现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这种词的特性,线条粗放,境界疏阔,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我们检点苏词,可发现苏轼的“似诗”之作有三个特征。一是在价值取向层面,苏词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在内容上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使命感。苏轼将这一诗教要求迁移至词的创作,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苏词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也就是男性美。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苏轼一向反对阴柔艳冶之词,尽管他也有大量婉约词作,但主要词风,表现出对阳刚之美的偏爱执着。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人生观、思想意志、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都体现了典型的士大夫人格。他从本质上是瞧不起柳永的,也不屑与柳永为伍。他对柳永的不认同,实质上是对世俗与平民文化的不认同。尽管他也肯定柳永有雅词,“不减唐人高处”,但正是他这种对于柳永词中“雅”趣的肯定,暴露出其不满意柳永之“俗”的本质。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王灼在批评那种认为苏词“似诗”乃“句读不算之诗”的观点时,很气愤地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摘编自沈家庄《苏轼“词似诗”新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部分词作不具备词的平民文化属性,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其本质与诗相同。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内容上体现了家国怀抱,符合当时主流文化价值取向。
C.苏轼偏爱阳刚之美,一向反对创作阴柔艳冶之词,他的词作都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
D.苏轼对柳永雅词“不减唐人高处”的否定性评价,反映了他对柳词本质的不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引述陈师道对苏词的评价,引出了对苏词“似诗”这一现象的思考。
B.文章第二段从价值取向、审美意义、表现方式等方面,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
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苏词之所以“似诗”,主要是受苏轼典型士大夫人格因素的影响。
D.文章先提出苏词“似诗”现象,再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拓宽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作的风格,得到了古代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B.苏词多有体现家国怀抱之作,符合传统诗教要求,可见儒学对苏轼创作影响很大。
C.苏轼因为瞧不起柳永,对柳永不认同,所以对世俗与平民文化也持不认同的态度。
D.苏词士大夫文化属性与柳词平民文化属性的不同,是二人词作疆界分明的主要原因。
19-20高二下·福建厦门·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艺学和美学方面,恩格斯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献,这封信通过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世界观)而表露出来,故称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框架中,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即世界观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一般认为,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艺术家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恩格斯所论之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似乎淡化了世界观的决定性意义。如此,怎么去理解恩格斯的论断,实际上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旨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卢卡契对恩格斯的论断高度认同。他在1930年代就指出:事实上存在着这等情况,即一种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都很反动的世界观并不能阻碍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的产生,同时也有这等情况,即一个资产阶级作家恰恰由于他政治上的进步性而接受了某种程式,从而阻碍了他现实主义地塑造人物。

今天学习与研读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如果依然纠结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孰优孰劣,显然容易陷入困境,我们不可能否认正确的世界观对优秀作品的创作之重要意义,也不可能否认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伟大胜利的论断,不可能否认巴尔扎克现象的复杂性。

恩格斯的论断实际上涉及到审美意义的构建性特征,即是说,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并不随创作的完成而完成,它处于一个未完成而且呈开放性的过程中。构建有两大制约要素,首先当然是艺术家的审美意图,另一要素则是接受者感悟到的审美意义。

的确,巴尔扎克的审美意图是:作为政治上的正统派,他对注定要灭亡的贵族阶级寄予了全部的同情,其作品可以看作对上流社会无可阻挡的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然而,恩格斯并不看重巴尔扎克的意图,他在作品中看出的是,巴尔扎克对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进行了空前尖刻、空前辛辣的嘲笑和讽刺。而对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如米希尔·克雷斯蒂安、尼雪龙老爹、于洛元帅等人物),毫不掩饰地赞赏,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巴尔扎克将这些人物称为能够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的政治家

其实,这里存在的一个误区在于,恩格斯所概括出来的审美意义,本质上是恩格斯所构建出来的意义,既非巴尔扎克本人创作意图中的意义,也不是当时一般人所悟出之意义。

法国人腓力克思·达文对巴尔扎克的作品推崇备至,他看到的审美意义何在呢?达文在《巴尔扎克〈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序言》中说,巴尔扎克作品的统一性就是世界本身,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节;因为他提出要从人的生活的各种场合来描写他;从各个角度来刻画他;在各种连贯的或不连贯的情况中抓住他,既不是完全善良的,也不是完全邪恶的,由于利益关系而与法律斗争,由于感情关系而同习俗作战,他是否合乎逻辑或伟大,全凭偶然。作者也提出要揭示那不断瓦解、不断重新组合的社会,这个社会是威胁人的,因为它本身就受到威胁;总之,把社会的成分一一重建,以获得社会的整体。”“人是细节,因为他是手段。在19世纪,地位的不同没有标志,法兰西贵族和法律代办人、艺术家与资产者、学生与军人表面上都有同样的外貌;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分得一清二楚,滑稽与悲剧的原因完全失落,个性消失,典型自行磨灭,人是一架机器,青年时期由感情驾驶,成熟时期由利益和欲望操纵。巴尔扎克的眼光只须不介意地一瞥就能在律师的办公室里、省城的深处或巴黎一间内室的围帐后面找到全世界所要求的戏剧,它好像冬天的蛇一样藏在最拐弯抹角的阴暗地方。显然,达文看到的审美意义只是巴尔扎克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与出色描绘,完全没有恩格斯那种对时代与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

其实达文也是与恩格斯同时代的人,但是,他的历史观还远远够不上恩格斯的高度,他也没有恩格斯的眼界,所以他能够感悟到的审美意义只局限在艺术文本的叙述本身,而恩格斯却跨越到了伟大时代的量变积累与质变爆发。

恩格斯的审美意义构建告诉后人,精神领域,至少在文艺领域,作品投入社会之后,作者已经不能再主宰作品的意义发生,接受者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深刻的构建者,既要超越作者,也要超越其他的接受者,在这个意义上,世界观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

(摘编自《恩格斯的现实主义伟大胜利理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通过分析巴尔扎克的创作而揭示的文学现象,在文艺学和美学方面都极具价值。
B.恩格斯提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但并没否认传统美学框架中世界观的决定性意义。
C.关于作家的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的复杂关系,恩格斯与卢卡契有相似看法。
D.第三段“巴尔扎克现象的复杂性”,指他的作品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人与社会之复杂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的论断革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观,因而获得卢卡契的高度认同。
B.纠结作者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孰优孰劣,是源于他们虽然构建了审美意义却无法感知。
C.恩格斯将巴尔扎克的审美意图与自己的审美感悟进行比较、综合,提出了新的论断。
D.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达文局限于文本的叙述,没能看到文本对认识文明发展的意义。
3.作者主要从什么角度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价的?下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审美意图的决定性作用
B.接受者对艺术审美意义的构建
C.艺术作品审美意义具有开放性
D.文艺学与美学需要有不断创新
4.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5.鲁迅解读《红楼梦》时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自己却看到了宝玉对“死亡”和“爱”的深刻理解。这说明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021-09-29更新 | 1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贯穿始终,一直作为人类灵魂的支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基础。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关键。

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其中就有许多作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像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蒋子龙、谢晋、路遥、樊锦诗、厉以宁、林毅夫、王家福、胡福明、许崇德、杜润生、郑德荣等,他们都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摘自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材料二: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先秦诸子散文感情激越,设想奇特,辞采绚烂,富有论辩性,理当与当时群雄割据、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文学的时代特点不是时代印记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刘桢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面对军阀混战、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既敢于正视现实,又富有拯世济物的宏愿,因此,尽管这些作家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粲的深沉秀丽,刘桢的贞骨凌霜,但他们却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共同特点。这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又总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时代风格。比如,在欧洲曾此起彼伏盛行过的古典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唐代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所造成的新文风和时代风格,就是一群古文家的有意识的努力创造。唐初文风承六朝骈俪旧习,成为束缚思想内容的桎梏,一些先行者逐渐要求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到德宗贞元间,韩愈号称上继三代两汉,以自己奇句单行的散文与俗下文字(即骈文)相对立,逐渐有众多文人追随。至宪宗元和间,又有柳宗元大力支持,于是声势更大。古文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一度压倒了骈文,开创一代新文风。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当时代发生动荡、革命、战乱,改朝换代,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转型,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趣味乃至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中国的现代作家,大多都经历了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换。如丁玲早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却受到了挫折,这在她早期带有自传性质的《莎菲女士日记》等小说中有着明显的表现,作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感伤色彩和浪漫风格。在成为左翼作家,特别是进入延安革命根据地后,丁玲的作品和文风都判若两人。1948年她出版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和写实风格。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为民族复兴不断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支撑。
B.描绘当今时代的精神图谱,需要一批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时代发声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
C.作家作品的时代风格是指所处时代的文学特征,因而与时代密切相关而与作家的精神世界无关。
D.当社会发生剧烈的动荡或转型时,一部分作家会受其影响而创作出与自己以往风格不同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敢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才能更好地与时代同步。
C.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共同特点形成了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D.作家作品与时代发展关系密切,时代情境和语境是其文学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3.下列现象,最能体现“文学的时代风格”这一概念的一项是(     
A.司马迁《史记》中的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记录时代发展历程,展现时代发展面貌。
B.“五四”前后,许多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如鲁迅的《孔乙己》批判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
C.《百合花》通过对战争时期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两个人物的刻画,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的赞美。
D.铁凝的《哦,香雪》,一方面是香雪的纯洁真诚,一方面是其追求进步的坚毅执着,文章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具有昂扬向上的青春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中国作家网《文学的力量》中有一句名言:“文学与时代相互成就着彼此的斑斓与激越。”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12-16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道主义的原则
王海明
对待人的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对待人的道德原则。那么,应该如何对待人呢?应该把人当做最高价值。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就叫做人道主义。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因为人最需要的就是人。因为每个人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他人给予的。他自己是不能生存的,他要生存,他必须缔结社会,他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也是他人给的。
另一方面,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就是因为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都是手段,都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服务的手段,所以人是本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就意味着人是评价社会一切事物的价值和标准。人的目的、需要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应该不应该、好不好、坏不坏、有没有价值的标准。
人是最高价值,从这种人道主义的原则来看,一个人,不管他是杀了人、是吃喝嫖赌,还是干尽了坏事,首先都应该把他当作最高价值来善待,尔后再把他当作杀人犯来处死他,这就要使他能够舒服地死,不能像中国古代那样严刑酷法,如点天灯或者是车裂、腰斩。死刑这个东西还是要有的,没有死刑就会违背公正的原则,因为“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叫做等害交换,符合公正原则。但是处死死刑犯要让他最舒服地死去。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家们发现这种人道主义原则的浅陋、不精确之处。因为“人是最高价值”,意味着一切人的那种共通的、固有的东西——也就是人性——是最高价值。但是,嫉妒心、疾病等等也是一切人所固有的,也是人性。因此,说人是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嫉妒心、疾病等等这些人的弱点、缺点和那种坏的东西、恶的东西也是最高价值。所以,说人具有最高价值,是一个皮相的真理,它是不准确的,它是一个初级的真理。那么,深刻的、高级的、准确的真理是什么呢?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一个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这一点,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亦即自我的创造性潜能之实现——才是最高价值。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最闪光、最重要的思想!
可是,为什么说自我实现具有最高价值?就是因为,自我实现乃是人的最高需要。因此,你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意味着你获得了最高幸福。马斯洛讲,人有五大需要,最低的是生理需要,然后是安全需要,然后是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要。最令人羡慕的幸福是实现自我的创造性潜能,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自我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和每个人的一切需要。任何社会财富,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统统不过是人活动的产物,不过是人的能力之发挥、潜能之实现的结果。所以,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越充分、人的潜能实现得越多,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便越丰富,社会便越繁荣进步,而每个人的需要也就会越加充分地得到满足。
可见,说包含着许多负价值的人本身是最高价值,实乃浅层的外在的皮相的初级真理;而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的高级的真理则是:人本身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既然如此,那么不言而喻:应该使人自我实现,使人发展、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最完善的人——亦即所谓“使人成其为人”——这是善待他人的最高原则,这就是深刻的、精确的人道主义的原则。那么,怎样才能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人的最根本条件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
(节选自《公正与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道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应该如何对待人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价值观念。
B.人的目的和人的需要,是人道主义用以衡量世间万物的尺度和最高的价值标准。
C.对待一切危害社会的犯罪人,既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也要坚持人道主义的原则。
D.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一个最伟大贡献,就是指出了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和缺点。
E.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获得这种需要得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人。
2.以下各项中,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法律形式约束人性中的弱点
B.用痛苦较轻的注射法处死死刑犯
C.善待、帮助犯法、失足的青少年
D.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3.人道主义原则有两个层面的理解,试概述这两个层面的理解。(4分)
4.为什么说“自由是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4分)
2016-11-18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