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10961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含义: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物生长,丰富多样,唯其丰富多样,方蔚为大观。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万物各有其性,无不顺天而生,只有顺应自然,方能得道而行。

万法归宗,内涵深广。万法,可理解为万千法门,条条门径,径径通达;归宗,可理解为种种法门,如百川归海,终归一宗。

道法自然,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效法自然之丰富性,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就是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顺天致性,使生命得以舒展。万法归宗,就教育而言,就是要始终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教育生态,丰富多样;教育方式,林林总总;教育方法,千变万化。但无论何种样式的教育,都要以人的健康、幸福和成长为宗旨;都要直指人心,培养有道德的心灵;都要以舒展生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升德性、健全人格为指归,使人变得更高尚,更幸福,更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禀赋,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和谐而又充分的发展。

只有多样化的教育生态才能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教育格局;只有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形成万马奔腾、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多样化的教育生态和个性化的教育,必须有宽松的环境,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气,开放的胸襟,形成以人为本、和而不同、不拘一格、纵横开合的办学格局。

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教育应该尊重人的个性。美国的道尔顿教育计划非常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道尔顿教育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是因人而异的,由此形成了道尔顿教育的知识结构论和学生选课指导依据。在他们看来,选课必定促进学生的知识构成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形成单核(在一个学科领域有发展潜能)双核和多核等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对于明显的单核或双核知识结构的学生,学术倾向较重,他们未来发展往往是朝着一个或两个领域深化,要注重加强对其核心领域的课程支撑。对于多核知识结构的学生,他们的人生道路选择面广,更多地具有领袖气质,要注重对他们的领导与组织能力的培育。围绕学生的知识结构创设相应的课程体系,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知识构成,促使学生的志趣逐步形成,从而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做好准备。

(摘编自翟小宁《道法自然与万法归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是基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B.顺应自然,就能得道而行,这是“道法自然”中有关“自然”的一个基本理解。
C.各种方法和途径,最终都要归为一种方法,就如同百川归海,这就是万法归宗。
D.丰富的教育生态,各类教育方式,千变万化的教育方法都要回到立德树人上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议论的是教育的问题,却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开始,使得议论更为深刻。
B.文章将“道法自然”和“万法归宗”分别对应教育思想里两个层面的问题。
C.文章在议论过程中紧紧围绕教育生态多样化的作用这个核心要点展开论证。
D.文章以美国的道尔顿教育计划为例,论证了教育应该尊重人的个性的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每一个人就可能得到既和谐又充分的发展。
B.多样化的教育生态才能让各种人才辈出,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美国的道尔顿教育计划在指导学生选课时就依据学生的单核、双核及多核来确定。
D.因为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顺天致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就是自然,就有必要。
20-21高三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的时代,汉语和汉字的尊严从没真正倒下,“目不识丁”的外国人即便再浅薄,也无法否认与五千年象形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字的悠久与神秘、繁难与优美。至于到了中国人已经有了相当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之后,至少在西方的知识精英那里,汉语和汉字已成为一种须持普遍的敬畏之心对待的语言文字了。影响全世界的政治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教授说:“一个连所写的字都可以成为纯艺术的文化,是无法让外人近亵的。”

海外华文文学家,他们栖居异国他乡,天然的文化情感决定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认同,使得他们对中华文化——这时的中华文化已经是一种相对于外国文化特别是外国语言文化的整体性呈现,已经是无问传统与现代,不论国粹与新知,都一概视为自己的文化故乡甚至是精神寄托之所,这就是中华文化自信在海外华文文学家乃至在整个华人世界呈现的一种文化逻辑和文化形态。

中国人无论在哪里,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还是习惯于写汉字,说汉语,用汉文进行写作以表达自己的中国情怀,抒写自己的中国文化体验。这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是一种难以改变的文化习惯,是一种难以克服的文化情结。每个中国人无论走多远,都会在实现自己的文学梦的时候把玩并亲近自己的母语——汉语。因此,在海外的文化环境中华人和与中华历史文化休戚相关的其他人用汉语进行文学写作,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习惯和文化情结的体现,并不是单纯来自理念上的中华文化自信,而恰恰是这样的文化记忆、文化习惯和文化情结体现着深层的中华文化自信。

进入20世纪后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是因为愈来愈多的留学生走进了“新移民”文学的行列,另一方面有不少来自国内的专业性作家开始旅居海外,北美汉语文学甚至对整个汉语文坛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强心效应。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严歌苓的《少女小渔》等。

通常被称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国际汉语文学体现着漂流和离散海外的汉语文化主体集群对于母语文化的充分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并不意味着过度依赖。在德国已经成功融入当地社会并成为地方议员的谢盛友这样理解国际汉语文学家的文化关系:首先,要通过阅读逐渐了解所在国文化,“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最起码要保持自信,有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优越感”。而保持文化自信甚至秉持母语文化的某种优越感的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进行母语写作。无论在什么国家,一个从事母语写作的人总是能赢得普遍的尊重,如果在这样的写作中再较多地传达母语文化的深厚内涵,这样的作者无论在同族人的心目中还是在外族人的评价中,都具有明显的文化优势。

如果说久住中国本土的文学家对于中华文化常常采取弘扬与批判、坚守与反思相结合的态度,那么,流散在海外的华文文学家则会更多地选择弘扬、坚守的态度,因为在异国他乡的异质文化包围中,自我的肯定必先依赖于对己身所属的母语文化的肯定,自我的文化自信必须依赖于对自己的母语文化的坚守。

旅居海外或者流散外国的文人才会有高度敏感的母体文化依恋症,当这种症结诉诸文学表现的时候,常常会以夸张的态势化成一种心理郁积,一种淤积的文化情结。

赵淑侠曾经这样解说陈季同开创的欧洲汉语文学的写作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差异性,使得“两种文化互容互谅,截长补短,去芜存菁,产生一种新的精神的可能性更大。这种新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些居住在欧洲的华文作家们写作灵感和题材的泉源”。欧洲华文作家本身边缘性的处境和主动离散的心态使得他们具有更广阔的视角,他们一般不会以孤立的方式看事情,他们往往具有祖籍国和居住国文化的双重视角。正是这种特有的双重疏离与边缘化,欧洲华文作家才能更深刻地辨析两种文化的利弊,更透彻地观照人性真实。

其实,国际汉语文学写作和运作并不一定一直纠结着身处海外疏离中国文化的恐慌,特别是国际化潮流冲击全球之后,文学家即便是长期旅居海外,对中华文化也不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更不会有明显的焦虑,而会获得更多的优势以“他山之石”攻母语文化之玉,从而持续地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摘编自朱寿桐《汉语文化自信与国际汉语文学的文化品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和汉字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敬畏。
B.海外华文文学家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华文化不分古今、不分优劣都坚定认同,一概视为自己的文化故乡。
C.流散在海外的汉语文学家对于中华文化选择弘扬、坚守的态度,而不进行批判和反思,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D.欧洲华文作家本身边缘性的处境和主动离散的心态使得他们在创作时往往具有祖籍国和居住国文化的双重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外华文文学家对中华文化自信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逻辑和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心理值得研究。
B.栖居异域的成功作家往往能对祖籍国文化自信而不过度依赖,又能吸纳居住国文化而不排斥。
C.海外华文文学家会有高度敏感的母体文化依恋症,这也是他们写作的灵感和题材的泉源。
D.随着“地球村”效应的形成,在国际化潮流冲击下,海外华文文学家的双重视角将被破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旅居海外或者流散外国的文人常常会以夸张的态势来表达自己的母体文化依恋症”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芝加哥之死》中,白先勇给那个留学生起名为“吴汉魂”,离开了汉文化的精神,失去了汉语文化的庇护,忧郁的青年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B.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深刻地表现了留学海外的牟天磊的痛苦,他强烈感受到“美国又不是自己的家”,不知道自己该属于哪块土地。
C.周励天生属于那种能将散文写出小说笔致和小说魅力的作家,这位才华横溢的散文家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之后继续不倦地贡献她的散文文字。
D.在澳大利亚的汉语新诗作者心水,在异国他乡游览一段时间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华文化及其优雅传统的向往,《悉尼谊园》一诗中都是故国风情。
4.海外华文文学家应如何保持中华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20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现代文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到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5日)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A.某电视节目去采访胡兵,胡兵介绍他家房子价格值十亿日元,各种衣服鞋包总价值达2亿日元。胡兵在节目中还展示自己十年前买的手表,称该手表价格3000万日元(154万人民币)。
B.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C.房地产商好以“奢华”“豪宅典范”“上流人家”“世家”“公馆”“皇家”“至尊”等安富尊荣的花花广告吸引客户。
D.上海一男子在博客里讲述自己狂买名牌的生活,还用大叠百元人民币来点烟。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B.“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C.用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D.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B.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C.“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D.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2016-11-18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审美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将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相统一的过程中求取君子之道。《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道家认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环中”,达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汉代则以“温柔敦厚”为中和审美的重要标尺。六朝是中国美学自觉的重要时期,中和观念逐渐扩展至人物品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重视“天人合一”。在此观念影响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状态,出现了诸多具有中和审美意蕴的理念。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主张“迁想妙得”“物我合一”;音乐领域嵇康将自我、自然与琴声融合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鸟高飞、骏马奔驰等自然景象来描绘琴声。中和审美于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针对“江左清绮,河朔贞刚”的不同文风,主张这两种文风应“各去所短,合其两长”,最终实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到了宋元时期,“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观念尤其得到重视。北宋诗人赵湘认为文章创作应“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中和”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逐渐深化为“温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审美心理。在书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主张书法应将阳刚与柔美相结合,肯定南朝陈叔怀的书法“字虽妩媚,而中藏劲气”,同时批评唐代诗人戎昱的书法“筋骨太刚,殊乏婉媚”。

(摘编自《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和之美的哲学价值构成,涵盖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中调控和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

“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论原则,即“执两用中”。“中”是指一种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正确的势态。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但二者确立的审美法则是不同的。西方是“寓多于一”,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古代是“执两用中”,强调的不是“多”而是“两”,即两种不同的审美要素,它们是相反的、对立的,是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执两用中”是指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平衡、和谐有序。以尚“中”思想为出发点,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去获得“中”的一整套思想原则或方法论原则一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执两用中”是思想法则,也是方法论法则。它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对“中”的选取、追求为目标的,“中”是对立因素或对立面之间的正确之点、最佳之点,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就好比秤砣在秤杆上移动。

“和”是中和之美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作为古代和谐观哲学基础的核心构成,在先秦思想家的观念中,是指一种和谐的最佳状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而不同”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哲学理论。它首先承认事物的复杂构成、多样统一,无“不同”就不会有“和谐”。“和”与“不同”乃是矛盾统一。这说明孔子对和谐的认识,是一种矛盾的和谐观与动态和谐观。“和”是人际关系,也是“君子”人格。从“和实生物”角度看,“和”是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内在根据。不难看出,孔子言“和”,始终未离开主体的目的性,特别是政治目的。这样的“和”是一种建立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上的哲学,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哲学化了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而非纯粹哲学。

中和理论,简言之就是和谐适中,它始终强调的是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关系状态,以此去评价社会人事,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去思考审美问题。“中”突出的是人对“正确”的崇尚,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和”突出的是人在处理人生现实和艺术问题时的辩证态度。中和原则的实质就在于保证每一种具体的和谐关系的正确性与最佳性。它始终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摘编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这体现了“尚中致和”的审美思想。
B.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不再把“温柔敦厚”作为审美追求。
C.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西方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则强调两种对立审美要素的“持两用中”。
D.中和理论强调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的关系状态,具有浓厚的辩证性和人文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上,儒家主张“仁”与“礼”相统一,道家崇尚“守中”“环中”,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B.“执两用中”指事物保持持中均衡统一势态,和谐有序,而非机械“折中”“取中”之意。
C.孔子所说的“和”并不是纯粹的哲学,原因之一是它一直没有离开主体的政治目的性。
D.“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中”是世界观,“和”是方法论。
3.下列选项,没有体现“中和之美”这一审美特征的一项是(     
A.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毛诗序》提出诗歌应“发乎情,止乎礼义”。
C.司马迁《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D.楷书的特点在“正”,草书在“奇”,但楷书正有见奇,草书奇而反正。
2022-12-17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