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11332682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货币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C.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D.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B.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C.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D.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B.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C.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放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D.在宋代,出典人交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了解作为“技术”的ChatGPT,有必要先说一说对“技术”的理解。广义的“技术”,按照著名法国社会学家埃卢尔在《技术社会》一书里的阐述,不只是一个可以用来实现我们目标的中性工具,还是塑造我们价值观的一种强大力量。技术是一个由其自身内部逻辑驱动的系统,其运作往往独立于人类的意志或意图。例如,互联网开始于“自由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的理念,塑造了我们关于信息和知识自由交流的价值观,虽然后来被扭曲和滥用,但这个价值观并没有消失或死亡,只是没有实现而已。埃卢尔的一个关键观点是,技术是一个自我延续的系统,它寻求无限制的扩张和增长。技术社会产生了自主技术,在这种条件下,技术的价值驱动着技术,继而技术将决定社会的其他部分。在自主技术的条件下,“外部需求不再决定技术。技术本身的内部需要是决定性的”。一旦人类进入技术社会,技术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控制,而且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环境和生活。因此,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ChatGPT会不会加速改变人类的思考、知识、智慧、学术、艺术创作?

当技术不再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而开始成为一种目的或目标而趋向于自我延续和难以停止时,它就变得自主了,而且使人类变得更加依赖技术,最终被困在一个我们无法控制的系统中。因此,抵制技术力量的唯一方法是发展对其影响的批判意识,并积极努力限制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需要我们愿意质疑对技术的假设,并对我们如何使用它作出慎重的选择。对埃卢尔来说,技术不仅适用于经济或国家,还适用于休闲活动、精神分析、管理组织、人类技术等等,“今天,没有任何东西能逃脱技术的束缚”。埃卢尔关于技术已经成为自主力量的说法是有争议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否已经失控成为“自主的技术”正成为当下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当下人们对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担忧和害怕的一个原因。

不过,技术成为自主力量之前,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有可能既有益又有害,这取决于谁在主导技术的运用,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谁有利,等等。在特定利益的主导下,人类的技术,如宣传、广告、网络、摄像头、大数据和其他操纵和管控手段,试图让人类去做他们不自愿做的事。埃卢尔最后称这个技术世界为“一个普遍的集中营”。技术对人类的挑战在于如何利用技术潜在的好处,同时尽量减少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尽管埃卢尔的技术概念表明,技术可以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它有一种扩张和自主的趋势。然而,通过批判性的认识和慎重的选择,我们可以限制它的负面影响,并利用它的潜在利益来改善社会。

相对于技术,“工具”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设备,旨在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它是为了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而创造的,并不具备改造整个社会的能力。一个工具通常被用来提高人类执行任务的能力和效率。工具的意义比技术狭隘得多,技术包含了工具,是一个由过程、方法和工具组成的复杂系统,也包括支持技术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在埃卢尔的解释框架里,ChatGPT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工具,普通的使用者也许不容易认识到它是怎样的一种技术,但却都能感受到它的工具性,因为事实上他们是拿它当工具使用的。

在埃卢尔的哲学意义上,ChatGPT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可以理解自然语言,产生反应,并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学习。它旨在提供类似人类的对话体验,可用于各种应用,如客户服务、教育和娱乐。ChatGPT甚至可以被视为一个有可能改变现有文化形态的技术的例子,因为它是一个更大的技术发展系统的一部分。然而,重要的是,ChatGPT和类似技术的影响将取决于它们如何被设计、开发和使用。

ChatGPT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工具。埃卢尔将工具定义为由人类创造的用于执行特定任务或功能的设备或系统,然后可用于超出其最初意图的进一步目的或用途。作为工具,ChatGPT是一个旨在执行特定功能的设备或系统,即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促进人类和计算机之间的交流。然而,ChatGPT在其主要功能之外并没有明确的预期目的、因为它可以用于各种目的,如生成创意写作或协助客户服务。因此,ChatGPT是否有资格成为埃卢尔哲学意义上的工具,可能取决于它的使用方式和目的。工具本是中性的,既有好处也有风险,这最终取决于其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价值和利益。当然,把ChatGPT当作玩具,这本身也可以视为一种工具性的使用。然而,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工具具有必要而严肃的用途,而玩具则是为了好玩,可有可无。ChatGPT的“流行”恐怕也是因为它既可以当工具,又可以当玩具,而且,它当工具有不同的用途,而当玩具也有不同的玩法。为此,ChatGPT将会加速改变人类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固然是杞人忧天。但个人和组织使用ChatGPT的方式可以影响与工具互动的人的行为和态度。

(摘编自徐贲《在工具与玩具之间:关于ChatGPT的几点人文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包含工具,但技术是由其自身内部逻辑驱动的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系统,工具可以被控制,而技术不会被任何东西控制。
B.工具和技术本身都是中性的,并无好坏之分,好坏由人类主导,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可否具有操纵和管控人类的自主力量。
C.工具是完成一项特定任务并提高效率的设备,而技术是一种自我延续的系统,其扩张和增长不可限制,可以改造整个社会。
D.工具和技术都可能超出最初意图而有进一步目的或用途,工具在创造和使用中体现人类价值观,而技术却可塑造人类价值观。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之所以让人类担忧和害怕,是因为技术社会里人类更依赖技术而受其控制。
B.ChatGPT是工具,也是技术,任由其发展,可能加速改变人们的价值、信仰和行为。
C.如果ChatGPT仅仅被当做玩具来使用,那么它就不会影响与其互动者的行为和态度。
D.就ChatGPT而言,判断它属于工具还是玩具,取决于使用者的用途是否必要而严肃。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ChatGPT的问题,从技术层面到工具以及玩具层面,对其做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B.运用引用和举例论证,着重论证了技术社会里技术具有操纵人类的强大力量这一观点。
C.就ChatGPT的问题,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深入地论证。
D.关于ChatGPT的人文思考,辨析相近概念的细微区别与联系是材料呈现的显著特色。
4.从材料中看,埃卢尔为什么称技术世界为“一个普遍的集中营”?请简要分析。
5.下面这段文字印证了材料中关于ChatGPT的哪些认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我问过ChatGPT这个问题:“当人类与ChatGPT聊天时,他们应该使用礼貌和尊重的语言吗?”ChatGPT的回答是:“是的,人类在与ChatGPT聊天时应使用礼貌和尊重的语言。虽然ChatGPT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但它被编程为以尊重和帮助的方式回应所有用户。使用礼貌和尊重的语言有助于创造一个积极和建设性的对话。它还反映了一种专业性和礼貌性,这是沟通中的重要价值。”我又问:“如果人类不这样做呢?”ChatGPT回答说:“如果用户在与ChatGPT聊天时不使用礼貌和尊重的语言,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仍然会尽其所能地回应用户的询问。然而,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可能会导致对话的效率降低,并可能导致不愉快。”

2023-11-05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平心而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穿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小振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的悲剧性质,不过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无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写黛玉焚稿等,还是有前八十回的踪影,打动过不少读者。至于这后四十回是否掺杂有曹雪芹残稿,倒不必纠缠,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应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这也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之死,确实比较成功,红学家蒋和森的《林黛玉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他写道: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万丈深渊似的激荡、回旋起来。

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生命枯竭和心灵绝望的双重打击,更让读者一洒同情之泪。还有,林黛玉临终前挣扎着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又通过黛玉去世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强化: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在“惟有”中凸显“没有”,似有《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效果,尽管悲伤的程度并不一致,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

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小说写黛玉之死,同时也写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大喜事,这是以空间并峙的方式展开的描写。空间把宝玉和黛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氛围里,宝玉神志不清下无法领略到大喜大悲,而黛玉因对宝玉的误会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虽然强烈,却没有来自宝玉反馈的心灵冲击和碰撞。这样传递的悲喜对照和对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觉的表面,回避了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

让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写,这一回中,共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对紫鹃说的话:

“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

还有一处,就是她临终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可是,这种激发了读者想象力的描写,真的是一种艺术成功,还是作者在逃避描写的难题?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

也是在这一回,小说还写到,对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没有告诉宝玉,只有薛宝钗顶着巨大压力、直接告知宝玉真相,使宝玉惊厥昏倒,后又慢慢恢复理智。这既符合宝钗做事大气的风格,也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在表现心灵世界冲击和变化的复杂性上,即便在围绕着黛玉之死而呈现的较为出色的情节艺术描写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简单化的局限。

总之,艺术的出色与局限,其两面性就是那么鲜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写中,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回避表现的困难,那么艺术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种走向情节表面新奇的套路。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

(摘编自詹丹《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后四十回合乎曹雪芹悲剧基调设置,部分内容被认为可能是曹雪芹残稿。
B.“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却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C.黛玉去世前两次欲言欲止的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但仍然不能摆脱套路化的嫌疑。
D.《红楼梦》中对黛玉之死的艺术描写陷入套路,这影响了对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开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谈起,可以尽量减少叙述,直入论题。
B.文章征引蒋和森的《林黛玉论》,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C.文章以“笔者”“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等语句进行表述,表明了作者的审慎态度。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入,提出了解决描写套路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这一问题,应从文本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方面考虑。
B.《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能感动读者,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蓄势充分。
C.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符合宝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
D.《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的描述是反套路的,没有回避正常生活中的困难。
2021-10-16更新 | 1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并不止于此,还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这是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⑤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⑥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其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幕”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象而感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兴。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最大作用是使读者拥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动与诗心。
C.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这属于孔子所说“诗可以兴”的感动。
D.王国维“成大事业大学问”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总分结构,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述古代诗歌中“兴”的作用。
B.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②一⑤段每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C.文章既援引孔子的经典诗论,又举《诗经》及唐宋诗词的实例,论证丰富有力。
D.文章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表现出读者是具有生命感悟能力的。
B.子贡能够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C.文章引孔子的“诗可以兴”证明诗不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更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相比,后一首词写得更有感发力,更有境界。
2019-12-05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