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13463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一个人获得情感满足、终生幸福的源泉。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家庭和睦、幸福、安宁,应着重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邻里关系三方面积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伦理新秩序。

当代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要保持夫妻关系和睦,就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未成年子女,夫妻双方有共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年老父母,夫妻应互相协调,以物质上、精神上尽到对老人的赡养职责。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以及工作、学习、人格。应认识到家务是夫妻的共同事务,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现代家庭中的夫妻常忙于工作或应酬,彼此沟通交流机会较少,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紧张。鉴于此,夫妻双方应注重在家庭中培养共同、健康的兴趣,以此加强交流与沟通,并从中感觉到被爱、技尊重、被接纳,从而对家庭产生更多依恋和热爱。

在家庭中,中老年长辈应摆正位置、不以家长自居,理解支持年轻一代:在处理家庭重大事情时,应发挥示范主导作用,并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多听取子女意见;当子女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在婚姻、就业问题上,长辈应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选择。在当代社会,中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渴望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渴望来自家庭的浓浓亲情。孝敬父母,不仅在于尽力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更在于给予他们精神上、情感上的赡养,让父母有闲暇时间,尊重、支持父母通过参加老年大学或社区老年活动追求精神享受。

传统家庭伦理强调子女在敬爱自己父母兄长的同时,对家庭之外的人也要尊敬与礼让。当每个家庭都能自觉地按照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尊重他人、札让为先,就一定能够保持团结和睦的邻里关系,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健康发展,从而使家庭伦理新秩序的构建具有良好社会氛围。邻里之间应相互关心帮助,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只图自己方便,而置左邻右舍于不顾。比如为了家里整洁宽敞,将杂物堆放在楼道:楼道公共卫生从不打扫:在小区随意丢弃垃圾等,这些缺乏起码公德心的行为都会疏远邻里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邻里关系,就应遇事多为左邻右含的方便想一想,注意自身行为对左邻右舍的影响并努力约束自己,这样才会化解矛盾、保持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摘编自王燕《构建新时代家庭伦理新秩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的急剧变化对人们造成的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家万户的人伦亲情。
B.新时期的家庭伦理秩序,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相匹配。
C.夫妻之间要树立起平等相处的观念,相互尊重、配合,构建和睦的夫妻关系。
D.中老年长辈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尊重年轻一代,及时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首段以家庭的重要作用及当下时代的变化引出中心论点。
B.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从夫妻伦理等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C.在论证要构建平等互尊的代际伦理关系时,文章采用了递进的论证结构。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遇事应该多为邻居的方便着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较多的工作或应酬,较少的沟通和交流机会,久而久之导致了夫妻关系紧张。
B.只要夫妻双方培养了共同、健康的兴趣,就会对家庭产生更多的依恋和热爱。
C.中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是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以家长自居造成的。
D.邻里团结互助是家庭和谐的外延和社会和谐的保障,邻里之间应坦诚、宽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上演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讲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发掘中国之美。“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梦征途的蹄疾步稳、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结成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创新表达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

汇聚各方力量。“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合唱比独唱更震撼更有气势,和声比单音更动听更有韵味。中国故事的“大合唱”,需要政府部门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领唱”不力则“合唱”不响,“各声部”无声则“和声”难鸣。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气势磅礴,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取材于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从传播学角度看,讲故事也属于一种传播行为,因此,它需要符合传播心理学规律。

研究证明,在一个富余的信息场域中,受众的选择性很强。选择的范式,既有选择性重视,也有选择性忽视,还有选择性遗忘。故事如果讲得不好,故事中包含的很多信息,在产生传播效果前就已经被忽视、被遗忘了。

在故事传播中,“人”应该始终占据中心位置。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群众,是各种故事的主人。故事当然要有情节,但更要聚焦人的心灵,人的甘苦冷暖。好的故事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真实的人生写照。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人的奋斗、人的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实践,这些实践都贯穿着人的情感。情感是流动的血脉,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更容易让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在对外传播的大量实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政治体制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习惯迥异的受众,在接受心理上却有着共同特征:听故事的人最在意,异国的故事与我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关联?你讲的故事与我的关系体现在什么地方?你讲的故事对我的成长发展有精神上的帮助吗?生存、关系、成长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分别为E.R、G,把ERG组合起来并当作提示语,提醒自己在讲中国故事时要重视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新世界出版社印行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册子,书名叫《中国关键词》。这本小书帮助外国人从关键词的角度,理解中国故事中一些必不可少的概念。小时候听广播中的孙敬修讲故事,发现他很注意在讲的过程中,时时解释一些字词句的含义,照顾到小听众跟不上情节的情况。现在我们给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是不是也要学学孙敬修,从听众的认知基础入手,在细微处多下功夫,进而成就讲故事的大家风范?

(取材于江作苏《探索表达规律,讲中国故事如何不事倍功半》)

材料三

对外表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形象和声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就将会“被别人表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作为一股风潮席卷世界,“中国符号”成为世界的“商业利器”。比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全球总票房高达3.043亿美元,《功夫熊猫》更以5.771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们很难讲到国外去,别人来讲却可以风靡全球?区别在于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只突出了忠孝,而迪斯尼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个追求实现自我和男女平等、具有丰富情感的女人。

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先要清楚应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悉心研究和调整讲故事的策略,提高再创作故事的能力,采用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方式讲述。

2016年G20峰会上,《最忆是杭州》就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讲述。

《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其中《采茶舞曲》是由300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集体演绎的,“采茶姑娘们”用优美的身姿尽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美丽。在《美好爱情故事》中,导演择取“伟大的爱情”这一视角来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茉莉花》作为最负盛名的中国民歌,其经典旋律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此次晚会上的《难忘茉莉花》是基于《茉莉花》的一次再创作。这些表演,都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振,这就是“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最忆是杭州》中来自外国艺术原型的节目也巧妙融入了中国符号。在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天鹅湖》中,导演将西湖的断桥融入其中;《月光》是法国钢琴家德彪西的传世之作,当承载着钢琴和演奏家的平台缓慢地在水面上移动时,背景仍然是断桥。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取材于郑英明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美之所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独特悠久的文化传统B.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C.中国梦的步伐又快又稳D.善讲精彩生动的故事
2.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最能直接体现“材料二”中画线句意思的一项是
A.翠翠(《边城》)B.狂人(《呐喊•狂人日记》)
C.孙少安(《平凡的世界》)D.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传播心理学规律”的一项是
A.故事中没有多余信息B.讲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
C.重视受众的心理特征D.从听众的认知基础入手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最忆是杭州》表演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B.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C.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D.中西合壁的叙事视角
5.下面文字选自我国领导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该演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并结合下面文字,分析该演讲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国和法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个伟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进入近现代,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2020-04-01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但是面对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因为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断地探索与求。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广博的文学修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精神,火热的创作激情,独特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燃烧在绘艺术中,形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

梵高的不朽来自他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自然观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梵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以宗教徒般的虔诚走进自然,诠释人生。他以其孤寂的生活和苦楚的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他通过绘画艺术将自身的内在心灵与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正如梵高所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甚至感受到他们的心灵。我甚至奢望能够在那里找到某种斗争的方式。”于是,作为一名艺术者,梵高一直在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与自然的本质之关系,他说:“一名社会劳动者形象,一片沙滩、天空与海洋,一块犁地上的犁沟等,都理应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将这些自然物描述出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他们都是生活之美的对象,一名艺术家终其一生从事于表现这些自然物之美,确实是值得的。”因为反映自然之美是非常值得的,所以,梵高常处于一种精神极度亢奋的扶态来进行他的艺术创造,正国为这种执着,梵高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反映出来自然的“生气与真诚”,打动了有灵性的艺术之人,并传于后世而永不褪色。

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也曾撼于米勒、伦勃朗、德拉充罗瓦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然而,他更多的是吸取其创作精华,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梵高绝不墨守成规地照搬传统和如实地描摹自然,他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梵高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用短的一生完成了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图式。他用他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人生和人文情怀,震撼着后来的每一位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们。他的艺术作品在他去世近100年后成为世人以天价竞购的对象,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并由此带来的无穷的艺术价值。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梵高的艺术 “是献给未来的”,他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

(选自周旭《论梵高艺术创作的人文情怀及艺术价值》有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让我们相信梵高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
B.正是因为梵高具有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才成就了梵高绘画艺术的不朽。
C.因为梵高具有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并执着地以此来反映自然之美,所以他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呈现出自然的“生气与真诚”。
D.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客观存在,它是梵高以其生活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的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
2.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观点的一项是()
A.梵高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样式。
B.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
C.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
D.他的艺术作品被世人以天价竞购,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
3.文中说“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如何理解“人化自然”?
2020-04-22更新 | 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时代,微博、微信、微阅读、微视频等以“微”命名的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各类媒体自媒体空前发达,但无论文化生活和阅读生态如何“碎片化”,人们对经典名著一直葆有热情。2019年全国图书大众阅读榜前10位有9部是中外文学经典,而在前30位中,一半以上为文学经典,其中既有《围城》《平凡的世界》《三体》等耳熟能详的中国佳作,也有《窗边的小豆豆》《追风筝的人》等备受青睐的外国经典。

②经典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经典浩瀚广博,营造独成一体的意义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的长销启示人们,文学创作不能跟在碎片化、快餐化后面亦步亦趋。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

③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为读者链接起精彩的想象世界,带来新的发现、新的体验,这些都离不开时代的媒介环境。文学发展到今天,历经口耳相传、说书讲史、印刷成书、报章连载、网络传播等多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作家总是根据介质和传播渠道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写作。当前,互联网技术在素材、传播、反馈等方面对创作产生诸多影响,重塑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便利。比如以文学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作为搭载平台,创作者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读者。是追求读者数量的最大化而迎合、从众,还是坚持独特定位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这一群”读者,主动权掌握在作者手中。

④面对媒介环境变化,文学创作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也需自我调适,讲求“用户体验”,增强“读者意识”。比如,重视表达方式和文字的亲和力,文字更感性、更细致、更具画面感,表达更精短、更直接、更凝练等等;比如,重视互联网时代所强调的“问题意识”,善于从社会热点议题中捕捉和回应读者的内心关切。创作者不仅从表达上,也从题材和主题定位上,面对新对象重新聚焦,重新组织,让创作焕发新的气质和神采,不论是回溯历史,还是关注现实,都能给予读者文学式的回应,并将读者引入深沉境界而令其流连忘返。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调整创作方法和策略,才能实现经典追求。

⑤但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文学创作的初心。时间和读者对创作的最终考验可能不是跳得有多高,而是走得有多远,当下获得大量点击也不意味得到持久认可。作者要重视读者、适应变化;更要放长眼光、保持定力,坚信体验深入、精神深刻、表达隽永对人类具有长久价值,坚信认知能力、审美光芒、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

⑥每个时代有其与众不同的题材与主题,有其独特时代关切与时代精神,经典之作凝结着作家对时代生活的深度思考。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深入乡村、亲下矿井体验生活,以感受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了这样丰富切实的体验和对时代大势的宏观把握,一部当代经典才孕育问世。创作者只有义无反顾地投入时代生活,才可能提供独一无二的深度体验,赋予作品长久价值。

⑦同时,创作者还应当以有强度、有信念的叙事为读者带来希望和力量。优秀创作者能够以有强度的叙事实现精神的超越,让人们尽可能避免短视、封闭和萎靡。古人强调诗言志和兴观群怨,鲁迅呼吁疗救人的灵魂,都是强调文学要升华现实、激励人生、给人以勇气。巴金执着地叙说青春力量和信仰的光芒,讴歌理想、赞美未来,同样是希望创作能给人带来信心与力量。

(摘编自《面对信息碎片化,文学创作更须坚守经典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各类媒体自媒体空前发达的当下社会,虽然文化生活和阅读生态有“碎片化”趋向,但人们对经典名著却热情不减。
B.经典名著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所以反复阅读经典,会有新的发现和体验,这是经典名著长销带给我们的启示。
C.面对媒介环境的变化,文学创作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需要从表达方式、题材和主题定位等多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
D.时间和读者对创作的最终考验也许并不是当时多么流行,而是能够流传多久,现在被热捧的作品并不一定能够成为经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信息碎片化时代中外经典名著依然畅销的现象,引起下文对其畅销原因的分析和文学创作要坚守经典意识的论述。
B.文章④⑤两段强调文学创作者需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坚守文学创作的初心,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媒介环境的变化而作出改变。
C.文章第⑥段中作者用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实践,指出文学创作者应该深入体验生活,把握时代脉搏,进行深度思考。
D.文章结尾用古人、鲁迅和巴金的例子来论述文学创作应当给人们带来希望与力量,让人们尽可能避免短视、封闭和萎靡。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所以文学创作者要自觉抵制文化生活和阅读生态的“碎片化”。
B.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媒介环境,不同时期的作家总是根据介质和传播渠道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写作,为追求读者数量的最大化而迎合、从众。
C.文学创作只要根据媒介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创作方法和策略,给予读者文学式的回应,将读者引入深沉境界,就能实现对经典的追求。
D.面对信息碎片化的新的媒介环境,作者提出文学创作要遵循规律,也要自我调适,更重要的是要坚守经典意识,不能忘记文学创作的初心。
2020-07-12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