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05368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与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文章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带有的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家不应该放弃精神担当

贺绍俊

①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体现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孔夫子的“大道天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编织成一个绵延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移植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身上,蝶化为“五四”启蒙精神。因此从精神谱系上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文人是一脉相承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强烈的现实品格和浓郁的政治情怀,因此鲁迅将自己写小说看成是声援“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的“呐喊”。中国现代文学正是以其浓郁的政治情怀,才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营垒,才密切融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也才有效地承载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

②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不会始终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往往导致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把独立品格与政治情怀对立起来,甚至质疑忧国忧民传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因为对社会职责的放弃,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反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这一点在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一度引领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到了80年代末期,伴随着“向内转”,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地后撤。后来,有人抱怨说文学被边缘化了,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边缘化不是一个被动式,而是自我放逐的必然结果。

③所幸的是,淡薄政治情怀并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潮,更多作家则是在尝试着以新的文学叙事来表达政治情怀,日常生活叙事逐渐兴起并蔚为大观,从根本上改变了宏大叙事的一统天下,但是日常生活叙事并没有取代宏大叙事,相反激发宏大叙事突破过去的僵化模式,构成了当代文学中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交相辉映的状况。两种文学叙事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怀,借用吉登斯的理论,我把这两种政治情怀分别称之为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新时期以后的拨乱反正,也就是中国本土在20世纪末期重新启动现代化的“解放政治”。但发生在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又是一种后发式的现代化,它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处在同一时空之中,具有鲜明的“时空压缩”的文化特征,因此生活政治在社会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它们需要通过文学叙事获得认同。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在中国当下的现代化处境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纠缠在一起的难舍难分的关系。这对于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叙事来说,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因而决定了文学叙事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举例来说,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制内文学与体制外文学,现实性的文学和个人化的文学,这些看似相冲突的文学类型却能相安无事地并存在一起,它们其实在各自倾诉着各自的政治情怀。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着纵深发展,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的同时,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欲望扩张、精神匮乏、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生态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关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也关乎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的健康健全的成长发展。因此,一个真正有着精神担当的作家应该既有生活政治的政治情怀,又有解放政治的政治情怀。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这无疑给将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融合为一体提供了政治上的可能性。事实上,当代文学进入到新世纪以来,这两种叙事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让作家们的精神担当越来越落到实处。

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以写小说的方式声援“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驱”,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出的“五四启蒙精神”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强烈的现实品格和浓郁的政治情怀。
B.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都是缘于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不会始终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的矛盾对立。
C.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曾一度引领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到了80年代末期,伴随着“向内转”,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地后撤,是因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放逐。
D.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叙事目前存在着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制内文学与体制外文学等类型,这些看似相冲突的文学类型却能相安无事地并存在一起,它们其实在各自倾诉着各自的政治情怀,决定了“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屈原、孔子、范仲淹到鲁迅等人各自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形成了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使得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从而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B.改革开放之前,文学屈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丧失独立品格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改革开放时则有不少知识分子将独立品格和政治情怀对立起来,甚至质疑忧国忧民传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
C.改革开放中更多作家在淡薄政治情怀的背景中尝试着以新的文学叙事来表达政治情怀,日常生活叙事逐渐兴起并蔚为大观,从根本上改变了宏大叙事的一统天下,逐步使以政治情怀为主流的文学退出了历史舞台。
D.新时期以后的拨乱反正即“解放政治”,和在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即“生活政治”,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处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具有鲜明的“时空压缩”的文化特征,这决定文学叙事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在当今社会,文学家影响社会的力量似乎越来越微弱,但在作者看来,当代的文学家不应该放弃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为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08-29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与散文的分别既不能单从形式上见出,也不能单从实质上见出。在理论上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就是诗与散文的分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见出。如果采取这个看法,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把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一律排开,只收在形式和实质两方面都不愧为诗的作品。这一说与我们所主张的情感思想平行一致,实质形式不可分之说恰相吻合。

我们的问题是:何以在纯文学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呢?我们的答案是:诗的形式起于实质的自然需要。这个答案自然还假定诗有它的特殊的实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诗的实质的特殊性何在?何以它需要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可以回到上文单从实质着眼所丢开的情与理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论,散文的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直截了当者宜偏重叙述语气,缠绵不尽者宜偏重惊叹语气。在叙述语中事尽于词,理尽于意;在惊叹语中语言是情感的缩写字,情溢于词,所以读者可因声音想到弦外之响。换句话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文中谈到诗与散文的分别,所说的“形式上”“实质上”具体指什么?
2.简要概括文中论述的散文特征。
3.如何理解“诗的形式来自实质的自然需要”?
2018-11-22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家一开始考虑在特定应用条件下来定义数学对象和公理(数学的第一阶段——发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数学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发现。例如,素数是乘法的基石,是最小的乘法单位。如果一个数不能被写为两个较小数的乘积,则此数是素数。所有非素数(合数)都可以通过一组唯一的素数相乘得到。

1742年,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假设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如果你选择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那么哥德巴赫猜想指出,你都可以找到两个素数相加得到这个偶数。如果你选择8,这两个素数是35;如果你选择42,这两个素数是1329。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尽管素数起初被设计成相乘,但这个猜想表明,素数之和与偶数之间存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关系。

大量证据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在此后的300年中,计算机数值计算证实,这个猜想对小于(4×1018的所有偶数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证据不足以让数学家们宣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因为偶数有无穷多个,无论计算机检查了多少个偶数,总可能存在一个反例潜伏在角落里——一个不是两个素数之和的偶数。

想象一下,计算机每次找到两个素数之和为特定偶数的时候,就会把这个偶数记录下来。到目前为止,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数字列表,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大家相信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是,总有人能够想到一个不在列表中的偶数,并询问你如何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对于那个数字也依然成立。不是所有(无限多个)偶数都会出现在列表中,因此,只有从基本原理出发,通过逻辑论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对于任何偶数都成立,才足以将这一猜想提升为一个定理。然而,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够提供这样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说明了数学发现阶段和证明阶段之间的重要区别。在发现阶段,人们寻求数学事实与数学现象,而数学本质则需要坚实的证明。

数学家需要整理数学发现并决定要证明什么,但这些发现也可能具有欺骗性。例如,让我们构建一系列数字:1211211121111211111211111等,并做如下猜想:数列中的所有数字都不是素数。为这个猜想提供证据是很容易的,可以看到121不是素数,因为121=11×11。同样,121112111121111都不是素数。这种模式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随后它突然就出错了。这个序列中的第136个数(即数字12111……111,其中有136个“1”跟在“2”后面)是素数。

数学发现阶段仍然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它可以揭示哥德巴赫猜想给出的素数之间的隐藏联系。在发现这种深刻联系之前,数学家通常会对两个完全不同的数学分支进行研究。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是欧拉恒等式,eiπ+1=0,它通过数字e(自然对数的基数)将几何常数π与数字i(代数上定义为-1的平方根)联系起来。类似的惊人发现是数学美感和好奇心的一部分它们似乎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基础结构,而数学家才刚刚开始理解这些结构。

在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既能被发明又能被发现出研究对象是被精确定义的,但它们具有自己的生命,会揭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因此,数学对象可以被视为既是实际存在的同时又是被人为创造的。正如某哲学家所写的那样,“二元性对于数学家的工作方式没有任何影响”。

数学现实主义似乎是发现阶段的哲学立场:数学研究的对象,例如从圆和素数再到矩阵和流形,是真实并且独立于人类思想而存在的。就如同探索遥远星球的天文学家或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数学家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例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即为证明偶数和素数之间通过加法相联系的特定性质,就像古生物学家可能会通过两个物种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来表明一种恐龙起源于另一种恐龙。

现实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柏拉图主义,使人很容易理解数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每一个数学对象都具有一个性质。比如7,它是一个素数,如同恐龙具有飞行的属性。一个数学定理,如两个偶数之和为偶数——这是正确的。因为偶数确实存在,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跨越时间、地理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这些数学事实。

但有些人对现实主义持有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数学对象真实存在,那么它们的性质肯定是非常独特的,首先,数学对象非常抽象,所以你不能真正地与它们互动。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恐龙能分解成可以看到和触摸的骨骼,行星也可以从恒星前面经过,被天文学家观测到,但数学上的圆是抽象的物体,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事实上,π是圆周与圆直径的比值,并不与苏打水或甜甜圈有关;它指向的是数学上抽象的圆,圆上的点无穷小,且到中心点的距离精确。这样完美的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那么,如果没有某种特殊的第六感,我们如何才能了解有关圆的事实呢?

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困难之处——它无法解释我们如何知道抽象的数学对象的本质。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数学家从现实主义立场上退缩。反现实主义把数学框定为一种纯粹形式的思维练习或一部完整的小说,很容易就能避开认识论的问题。

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现实主义的形式,也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数学就像一场游戏,数学家们只是在玩游戏规则——说7是素数,就好像在说骑士是唯一能以L形式运动的国际象棋棋子。另一种哲学观点是虚构主义,认为数学对象是虚构的——说7是素数,就像是在说独角兽是白色的。数学在其虚构的宇宙中存在意义,但在它之外却没有真正的含义。

但是,如果数学只是被编造出来的,那么它怎么可能成为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呢?从量子力学到生态学模型,数学是一个广泛而精确的科学工具。科学家并不指望基本粒子按照国际象棋的规则移动。自然科学描述的重担完全落在数学身上、这与游戏或虚构是截然不同的。

最后,这些问题并不影响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家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的解释。在《数学经验》一书中,菲利普·戴维斯和鲁本·赫什有一句名言:“典型的职业数学家平日里是柏拉图主义者,在周末则是形式主义者。”

(摘编自凯尔西·休斯顿·爱德华兹《数学是真实的吗》,付国杨龚华杰翻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21、1211、12111、121111······序列中的前135个数都不是素数,这让人们误以为这是规律,可结果序列中的第136个数却是素数。
B.经电子计算机验证,小于(4×10)18的偶数都符合哥德巴赫猜想,而大于这个数的偶数则不一定符合这个猜想。
C.数学现实主义无法解释人们知道数学对象本质的方法和途径,这很可能会使原本坚持这一立场的数学家不再坚持。
D.对数学现实主义持反对意见的人以现实中找不到完美的圆为例,否定了数学对象的存在,它准确地击中了数学现实主义的要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拉恒等式通过数字e把几何常数π与数字i巧妙联系起来,体现了几何和代数两个数学分支的融合,极具数学美感。
B.素数是最小的乘法单位,但哥德巴赫又发现了另一个关于素数的特定性质,即任何一个偶数都能被写为两个素数之和。
C.无论是认为数学是被编造出来的,还是认为数学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都不影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数学家的工作方式。
D.从数学现实主义的哲学立场来看,数学家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和古生物学家研究恐龙一样,都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哥德巴赫猜想有证据证明其正确,但还不能从基本原理上证明为例,是为了说明数学的发现和证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论题“数学是真实的吗”,先分析数学是“现实”还是“虚构”,再分析数学的“发现和证明”。
C.文章在阐述柏拉图主义、数学现实主义、数学虚构主义等观点时,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来帮助读者理解数学问题。
D.文末引用《数学经验》中关于“柏拉图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的名言,证明数学家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的解释。
4.关于文中“7是一个素数”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学家的眼里,说7是素数意为数学是一场有规则的游戏,数学家们只能把7当做素数来研究,7也只能是素数。
B.数字7具有一个特定的属性,如果用乘法来表示,它只能被写成1×7,这已被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
C.7是一个素数.所以和其他任何一个大于2的素数的和一定是偶数,如10=7+3,12=7+5,…121118=7+121111……
D.在数学虚构主义者的眼里,说7是素数没有意义,因为7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它只是数学家虚构出来的数字。
5.数学对象到底是一种客观实在,还是数学家发明出来的一种游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11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