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现代诗歌 > 分析技巧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4 题号:1149308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没有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   飞白译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的哲学命题相合。
B.“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中的“踌躇”表明诗人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心中犹豫,不能做出选择。
C.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
D.“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结尾这一句点明诗歌主旨:人生一旦做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结局也会“相差千里”。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井然。
B.“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
C.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
D.诗人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
3.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诗人虽然选择了一条路,却对另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20-21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C.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C.“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D.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3.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2020-06-04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灯

刘向东

那灯是泥的   那灯

是在怎样深远的风中

微微的光芒

豆儿一样

除了我谁能望见那灯

我见它端坐于母亲的手掌

一盘大炕   几张小脸儿

任目光和灯光反复端详

夜啊夜啊   多么富裕

寰宇只剩了一盏油灯

于是吹灯也成了乐趣

而吹灯的乐趣   必须分享

好孩子   别抢

吹了   妈再点上

……点上吹了

吹了   点上……

当我写下这些诗行

我看见母亲粗糙的手

小心地护着她的灯苗儿

像是怕有谁再吹一口

她要为她写诗的儿子照亮儿

   母亲的灯

豆儿一样   在我模糊的泪眼中

蔓延生长

我看见茫茫大野全是豆儿了

金黄金黄   金黄金黄的

涌动的乳汁啊

我今生今世用不完的口粮

一九九三年秋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诗描述的“灯”是泥的,灯光是微弱的,对“灯”形象的勾勒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形象呼之欲出。
B.“任目光和灯光反复端详”一句描写得十分传神,将母亲的目光与灯光融合在了一起,画面温馨。
C.“夜啊夜啊/多么富裕/衰字只剩了一盏油灯”,具有较深的意味,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质的贫瘠。
D.诗歌的第五节转换了时空,写母亲为写诗的“我”小心翼翼地护着灯苗儿,体现了母亲深深的爱。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借助“母亲的灯”切入,展开对往事的追忆和复述,其中的细节虽经过提炼,但处理得非常自然。
B.“微微的光芒/豆儿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渺小微弱,呼应后面“母亲的灯/豆儿一样”。
C.“几张小脸儿”运用了借代手法,与下面吹灯的乐趣以及“好孩子,别抢/吹了/妈再点上”等内容相照应。
D.全诗围绕“灯”展开叙述和抒情,“灯”在诗中既象征母爱,也象征“我”——需要母亲爱护的孩子。
3.诗歌以“母亲的灯”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1-10-30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诗人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2.诗人向我们展示大海的整体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0-06-18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