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16262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历史已经向人类充分证明,科技是时代革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毋庸置疑,区块链技术将同样如此。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分布式存储的记账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靠等特点。区块链技术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随着它的创新发展,我们必然将迎来一个全新而丰富的世界。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赋能生活,生活因科技而改变。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科技应当服务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共识却是一以贯之的。也正因如此,在对区块链的认知存在差异和误区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尤需“以人为本”,着力回答好谁来创新、为谁创新,以及如何实现安全、可靠、可控创新等问题。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关键在于发挥人的积极性。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占据科技创新的优势。区块链技术发展前景广阔,但区块链人才尤为稀缺。只有尽快培养并储备大量区块链理论学术研究、底层技术研发、应用层软件开发、技术运维等各方面的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激烈的竞争局面中掌握主动权,稳居领跑之势。

“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把握好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机遇,除了技术层面的更新迭代,还在于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实现民生领域落地场景全覆盖,让区块链技术越来越普及、普惠,让人民享受更多技术红利。

科技把想象变成现实,但科技创造的世界同样需要法规和伦理的维护。“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要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把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在区块链技术研发运用中,同样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以捍卫科技造福人类的价值导向。

科技创新是开启未来的密码,“以人为本”则是掌控密码的关键。我们经历了席卷一切的互联网“旋风”,更将见证区块链形成新的历史趋势。区块链发展春天已至,尤需“以人为本”,让科技更好服务于人,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摘编自丁铁《区块链发展尤需“以人为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可促进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
B.作为新兴记账技术,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靠等的特点。
C.区块链技术必将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但对区块链认知的差异和误区仍然存在。
D.区块链技术是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将推动时代革新、社会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段阐述区块链技术重要现实意义,采用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
B.文章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区块链技术谁来创新、为谁创新等重要问题。
C.文章论及区块链理论的普及和普惠,也谈到对它的引导和规范,有辩证意味。
D.文章末段预言区块链即将形成新的历史趋势,呼应开篇内容,结构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能否造福人类涉及价值导向问题,因此研发运用区块链技术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B.实现民生领域落地场景全覆盖,可为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提供发展机遇,利于区块链实现技术层面的更新迭代。
C.只有尽快做好理论学术研究、底层技术研发、应用层软件开发等技术运维,才能不断提高关键核心创新能力。
D.区块链发展春天已至,如将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便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患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是一部树立法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大法。法典是人类法律文明的一面镜子。在古代世界,每一种发达的法律文明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法典,如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摩奴法典》、希腊的《德拉古法典》、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中国的《永徽律疏》等。当今世界,一个法治大国不能没有反映其显赫成就的法典。中国民法典作为21世纪全球最新的民法典,是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民法问题的新回应,是对世界既有民法典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新突破,饱含着对世界民法发展普遍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到创见。因此,民法典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留下华彩篇章。

(摘编自人民网《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有删改)

材料二:

加强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要充分认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实施好民法典,是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规范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各项制度,保护着人民的合法权利。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民法典调整着民商事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交易关系,对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及时修改民事法律、保证民法典的统一性。我国采取的是先制定单行法、后制定民法典的思路,民法典的出台,使原来制定的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等单行法同时废止。有些规范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要依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及时修正和废止。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利用法律解释来完善民法典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民事立法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

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要保障民法典的实施。“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不只是调整民事主体关系的法律,也是行政机关执法的重要尺度,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行政机关的公权力不得侵犯人民的私权利。有权利就有救济,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依照民法典进行民事审判活动,公正司法、提高审判水平和效率。

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通过社区、工作单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的持续宣传,让大家了解民法典、遵循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________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民法典的编撰也体现了近些年来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成果,比如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等。当然,同日新月异的民法实践相比,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还不完全适应。这就要求理论界加快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法理论体系。

(摘编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民法典,彰显其正能量。
B.民法典的关键在于“民”,民法典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全方位保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C.古代文明社会都有代表其法律文明的最高成就的法典,如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希腊的《德拉古法典》等。
D.民法典为社会的合作共治提供大量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产生最优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要保障民法典的实施这一观点。
B.材料一的每段论述都是以总分总的方式展开,从四个不同的角度阐释民法典,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作者在论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时,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民法典要真正为人民服务。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论证力度,思维缜密,语言精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运用法律解释来完善民法典体系,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B.只要我们开展民法典的普法工作,对其进行多渠道的持续宣传,就能营造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C.民法典不只调整民事主体的关系,也约束行政机关执法,指导政府法治建设,要求行政机关的公权力尊重保护人民的私权利。
D.民法典激励公民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调动公民自己的主体意识并积极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理成本。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谈论民法典,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在材料二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2022-11-02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以来,在文化类节目的引领下,传媒领域持续掀起国风潮历史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电影化、穿越化的形式重读经典,领略横亘古今的智慧传承……这些产品的成功经验表明,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既要持续性产出有精神格调的影视作品,又要实现更广范围的受众触达。可见,努力探索创作与传播两手都要硬的经验规律是重中之重。要质量流量两手抓,打造更多文艺硬通货

从塑形到铸魂,硬通货的核心是软实力。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以平台主导、数据驱动的渠道传播搭上了技术的快车道,但内容为王始终是黄金铁律。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是能够释放出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与文化感召力就越能得以彰显。近年来,举凡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除了在形态创新上大胆颠覆之外,更蕴含着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蕴藏着铸魂立德的丰富资源。

从流量到走心,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毋庸置疑,影视传媒领域的发展需要流量支撑,流量本身也具有客观属性与参考价值,这并不违背发展逻辑。随着新媒体对现代生活的形塑和重构,当代国人的文艺需求也日益体现出基于绿色流量的新特征,即重真实、重向善、重审美。如《觉醒年代》以史实不虚、情怀不拘的辩证创作思维为出发点,对剧中人物的刻画既高度契合历史事实又个性鲜活、细节饱满……这些作品直接触发大众情感与情绪共鸣,让作品充满奋进精神与人性光芒。

从联动到出圈,硬通货须重建传播链。在现有传播格局下,电视面临的问题并不在内容品质层面,而更多的是传播层面的挑战。移动传播媒体的高度便捷,使得电视的开机率急速下降,倒逼传播链的改革。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传播与创作同等重要的呼吁之声凸显,硬通货内容更多表现为传播层面的出圈属性。原本依靠强逻辑性与连续性输出的影视作品,如今更多依靠短视频与社会话题的移动端传播倒推至策划与制作,形成大屏端负责超级宣推与精品创作,网络端成为移动书架与前沿探索,微信微博端形成舆论话题,短视频实现精准到达的新型传播链条,让硬通货变得更有穿透力。

从智能到跨界,硬通货要倚重强创新。硬通货的高频次涌现,还要依托于对策划研发领域的高度重视与投入。除了以上文本创作方面的高度重视之外,还要打好智能与跨界这两张新牌。既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全方位、多维度的沉浸式欣赏需求,又在内容创造与视听表达上开辟媒介互鉴与跨界学习的特色革新之路。随着多元艺术形态正逐渐实现融会贯通与融合新生,新型综合性影视作品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舆论传播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舆论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崭露头角的精品力作彰显了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跟上节拍,适应变革,着力创新,我们必能开创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打造更多舆论场上的硬通货

(摘编自冷凇《质量流量两手抓,打造更多文艺硬通货》,《光明日报》2021年4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形势下从“塑形”“铸魂”到“走心”,打造软实力抒写真性情仍是影视作品发展的唯一途径。
B.在现有传播格局下,电视价值导向没问题,问题在移动传媒使电视开机率骤降带来的挑战。
C.若要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硬通货”,就既要重视文本创作,更要在“智能”与“跨界”方面下功夫。
D.当下,舆论传播出现新特点,发生大变化,这是挑战也是机遇,“硬通货”的出现就是明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基于对传媒领域的新变化及其分析,提出全文中心论点:要质量流量两手抓,打造更多文艺“硬通货”。
B.文章总体运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第二至五段运用并列式结构,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硬通货”的特质及打造途径。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来阐述“从流量到走心,‘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的观点。
D.文章高屋建瓴,分析新媒体时代影视传媒面临的新形势的同时指明其健康发展的路径:着力于文艺创新,放眼于舆论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硬通货”比喻蕴含着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充满奋进精神与人性光芒为受众广泛接受的文艺作品。
B.新时期文艺创作寻求持续性产出有精神格调的影视作品和更广范围的受众触达,应当也必须经由文化类节目的引领。
C.新形势下影视传媒发展离不开流量支撑,而基于重真实、重向善、重审美特征的“绿色流量”也日益成为国民的新追求。
D.新传媒背景下,大屏端、网络端、微信微博端、短视频等各展其长,形成新型传播链条,此时“硬通货”将更有穿透力。
2021-12-22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文学中的妙用

李雪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今天,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离不开民族文化所激发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不少当代文学作家就妙用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③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道德修养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但自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学发展受外来影响日益加重,接受外来文化思想,弱化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导致文化一度出现“无根”状态。当代作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增强了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当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当代文学的一条主脉。陈忠实《白鹿原》中用核心意象“白鹿”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范小青的创作涉及了佛教主题,说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张炜的《你在高原》饱含着对以农业文明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

④同时,当代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王安忆《小鲍庄》中唱古的调调以及叶梅小说《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等,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传统音乐元素以其极富象征性的背景赋予了中国当代小说或是阔大幽远、或是精致圆融的境界。中国诗歌和绘画美学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胜境,因此,一些小说家在构筑意境时,以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虚实相间笔法创造美感境界,在浓重的诗情画意中给读者以丰赡的生活实感和生活情趣。

⑤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古玩、弈棋、戏曲、书法乃至武术等的灵韵在当代小说中也得到有效秉承。比如阿城的《棋王》,就借棋写出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精髓。有的作品还涉及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中医元素等,呈现出一幅较全面的传统文化图景。当然,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小说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简单的移植,而是提炼其精髓再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使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小说完美结合。

⑥令人称赞的是,哪怕是号称自由生长的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也比比皆是,如影响较大、反响不错的《琅琊榜》《风起陇西》等,这些作品主要表现为对古典诗词进行合理化用,使小说语言带上了古典美学的气质,原本显得轻浅的网络文学也就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古韵。

⑦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深刻全面理解中国文化传统,敏锐把握人民大众的审美趋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指导下,自觉化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和理想,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当代作家艺术家责无旁贷。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元素在文中特指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它从属于民族文化。
B.中华文化中的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
C.当代小说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对其简单移植,而是提炼精髓后巧妙融入。
D.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使作品体现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扣住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论述了当代文学作家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观点。
B.第③段以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你在高原》等为例,论证了当代小说家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C.第④段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与《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对比,论证传统艺术元素能赋予作品审美意境。
D.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文学作品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也有对摒弃传统文化的历史教训的反思。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2020-04-03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