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25221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术界使用“古典学”这个词,是晚近的事,大家对它的理解恐怕并不一致。我所理解的“古典学”,系指对于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过去虽然没有用“古典学”这个名称,但是实质上,古典学早就存在了。发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就属于古典学的范畴。

经学与政治相结合,在古典学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结束了这个局面。“五四”以后,对包括先秦典籍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界有不少人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几乎与五四运动同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兴起了怀疑古史和古书的思潮。

这种疑古思潮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疑古派(或称“古史辨”派)成为商代之前的故事研究和古典学研究的主力。在将传统的上古史大大缩短的同时,以前代学者的辨伪工作为基础,大大扩展了古书的怀疑范围。很多先秦古书(包括经书)的年代被推迟,很多一般认为属于先秦的古书被认为是秦汉以后的伪作。他们的古典学对传统的古典学的冲击是巨大的。疑古派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他们的疑古显然过了头。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上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在学术界,疑古派怀疑古书的很多看法,也仍为不少人所信从。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比较全面、比较正常的态度。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明显加强。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人民(包括广大知识分子)缺乏人文素养,甚至对作为本民族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中最重要的那些书(有些学者称之为“原典”),也茫然无知,或知之过少,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严重问题。发展古典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在很多方面都早已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那种疑古过了头的古典学,必须进行古典学的重建。

出土文献对古典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的“孔壁古文”和“汲冢竹书”就是明证。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里,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含了很多先秦典籍(有些是已无传本的佚书)的抄本,这些抄本简称为“新出文献”。从总体上看,它们对古典学的重要性已超过了“孔壁古文”和“汲家竹书”。新出文献既是古典学的重要新资料,也是相关学科的重要新资料。要进行古典学的重建,必须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为了支持有关学科的发展,也需要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当前,在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而真正能担负起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却相当缺乏。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大力支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

(摘编自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古典学”这个词在我国学术界晚近才使用,但作者认为实质上古典学早就存在了。
B.古典学是对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发源于以孔子为代表的经学。
C.疑古派是指我国学术界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兴起的一种怀疑所有古史和古书的思潮。
D.新出文献是指建国后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陆续出土的文献资料中的各种典籍的抄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诠释了作者所理解的“古典学”的含义及“古典学”这个名称的使用情况。
B.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古典学演变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旨在突出重建古典学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了疑古派在古典学研究中的地位,肯定其价值,也指出其疑古过了头的问题。
D.文章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证明出新出文献对古典学的发展和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结束了古典学中占据两千年统治地位的经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局面。
B.疑古派对传统的古典学影响巨大,一是其大大扩展了古书的怀疑范围,二是不少人信从。
C.因为必须重建古典学,所以不能照搬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疑古过头的古典学。
D.作者呼吁有关部门积极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20-21高一上·贵州黔东南·期末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社会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

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老子看来,所谓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现象上坠入“伪”,本质上丧失“真”。他开出的救世良方:返朴,回归至善大朴;归真,摈弃机心巧智;守拙,坚守淳朴本性;不争,遵循自然秩序;以建构“玄德”为终极价值。可见,老子并非否定仁义礼智,而是否定文明异化,强调仁义礼智必须合乎大道,出乎本心。如此则真,否则即伪。真则人心至善,无为而治;伪则世道诡诈,愈治愈乱。老子理论这一深层内涵,有着深刻的价值论意义。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又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人类文明的初衷。老子正是在预设的仁义礼智产生的因果关系中,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异化。

老子的救世良方,虽然深入到人性的底层,却忽略了文明进化的规律。他所描述的是原始生民追求基本生存阶段的人性状态,人类一旦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必然开始关注精神需求。这种进化,既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刺激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的欲望膨胀。人类由群居到部落、由部落到国家,群体无限扩张,为了保障权利的平衡,限制膨胀的私欲,调节群体的和谐关系,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强制性秩序,否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儒家分蘖而生的《荀子》凸显礼制,强调“礼法并施”,凸显儒法合流,直接影响了《韩非子》的产生,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早期理论依据。

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在治政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法令制度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量刑标准,使之免于刑罚而耻于作恶,以刑止刑;以道德仁义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礼义制度,使之耻于无礼而至于仁德,以德弘德,德治与法治互相依存,使百姓畏惧刑罚,追求至善。在修为上,“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立身,博爱众人,从而践行“仁”。将自己锻造为兼顾家国、道德立身、文质彬彬的君子。唯此,才能建构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和谐、家庭伦理和谐的社会。

其实,孔子对伪饰的世风也大为不满,曾愤怒地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说明两点:第一,“好仁”“恶不仁”必须出自生命的自觉,“真知仁之可好”,否则就是满口仁义而性不至善的伪君子;第二,每人都具有“好仁”“恶不仁”的先天条件,所以难以见到“好仁”“恶不仁”的真正君子,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普遍缺少一种生命的自觉。可见,孔子论“仁”,也强调出乎“本心”,反对伪饰巧智。“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正的仁,并非巧言令色,哗众取宠,而是出乎“本心”,毫无伪饰。

概括地说,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节选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强调仁义礼智必须合乎大道,出乎本心。大道就是“玄德”,以德治世,则人心至善,无为而治。
B.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又以不断异化来阻碍人类文明的进化。
C.针对人类进化到国家形态的欲望问题,《荀子》发展孔子的理论,提出了“礼法并施”的治世主张。
D.孔子认为社会上难以见到“好仁”“恶不仁”的真正君子,是因为人们普遍缺少一种生命的自觉。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点出了论述对象,但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不属于常规的开宗明义。
B.文章中间段落主要采用引用典籍并加以阐释的方式来论证,可信度高,说服力强。
C.文章末段简明扼要地总结全文的论述,用对照手法从差异中寻关联,点明了中心论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论题,再纵向展开,最后概括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救世良方,虽然深入到人性的底层,却忽略了文明进化的规律,因此实用性不及孔子的。
B.孔子的以“仁”治政思想,并不只限于德治,也包含法治。是以刑止刑,以德弘德,德法相依。
C.老子和孔子在社会和个人层面都强调“真”,出乎“本心”;反对伪饰巧智,对伪饰的世风大为不满。
D.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二者理论上互补,价值观上辩证性关联。
2022-09-04更新 | 2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情感空间,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构筑的人对地的情感关系。自然形胜、建筑景观等可感的实物存在,人情风俗、社会秩序、地方声誉等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都会给作家带来主观感受,影响他的空间情感。文学作品书写作家的空间情感,从而建构起他的文学情感空间。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可用大数据思维,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呈现。比如,以作家为中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呈现其行踪轨迹,分析他在迁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空间的关系曲线。如果在行迹图上加入作品表达情感的正负比例,就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将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从汴京南来黄州的作品按其运动轨迹呈现,并将作品表达空间好恶的内容按比例呈现,就可以看到苏轼对沿途各个具体空间的情感喜恶度的差异。作品建构的个体作家情感空间的可视化,虽然让我们对其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有直观的认识,但发现的问题有限。如果把多位作家的行迹图叠加,就可以发现作家之间趋同的或个性化的情感空间表达比值,再加入时空信息,将不同时空的作家、作家群进行纵横比较,呈现的内容和可发现的问题就更加丰富,作家们在作品中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之共通性、主观性就能被发现和凸显。

我们可以空间为中心,在地图中以不同色块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就可以发现不同空间的情感属性。比如,同样为贬谪逆境空间的黄州、惠州、儋州,同样为愉悦空间的江南、庐山、西湖,同样为忧郁惆怅空间的潇湘、洞庭、岭表等,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建构这些情感空间的方式有何不同。也可以呈现单独的空间,从中发现该空间在不同时代被哪些作家书写过,并贴上了其个性化的情感标签。这些标签相互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又是向何种趋势变化,从中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地方情感空间建构的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还可以时间为中心,截取一个或多个时间节点,可视化呈现作家们对不同空间的情感反应,就可以找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塑造的规律。比如宋代的黄州,究竟有多少作家咏唱,将这个时间轴上的数据和情感色块进行比较,应该能够看到作家们在这一段时间内,塑造黄州空间属性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如果我们将书写黄州空间的作家行迹按活动时间的长度并行呈现,并以色块区分其居停黄州的不同时间阶段书写该空间的情感趋向,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家在黄州居住的不同阶段的情感体验、书写方式有何异同。

可视化呈现要求对作家们与情感空间相关的所有作品进行数据分析,所以数据的覆盖范围和分析结果较之传统的个案归纳要完整、准确得多。它可以清晰快速地在分析结果中发现不同常规的特殊现象,并对这些特殊现象背后的数据进行人工释读,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被传统研究方法遮蔽的盲点。可视化本身只是一种知识表达、信息呈现方式,但其后台可以关联各种知识数据库,启动可视化系统分析,可以拓展衍生出众多的知识体系的关联,从而加深和拓宽我们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借助大数据手段对文学情感空间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能在数据意涵挖掘、文本信息关联、时空信息匹配等方面更加精准、简洁,其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摘编自汪超《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情感空间是指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空间或者某些具有一定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带给人的主观感受。
B.利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文学情感空间研究,就是在地图中用不同色块清晰而准确地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
C.可视化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清晰、快速地发现作家们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的共通性、差异性以及变化性。
D.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深度,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颠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诠释“文学情感空间”,为后文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打下基础。
B.文章主体部分在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时,着重阐述其优势,条理清楚。
C.文章多用举例论证,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个例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D.文章在阐述可视化研究的具体方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分别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与现,这是文学研究与现代技术联姻的结果。
B.借助大数据手段发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建构的规律,进而分析规律产生的原因,这是文学情感空间可视化研究的重点。
C.某一具体地方的情感空间可能具有固定的类型属性,但也可能因为作家或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D.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研究,体现大数据背景下文学研究方式的变化,它可以加深和拓宽文学研究中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2021-03-28更新 | 1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蔑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晰地认识乡村文化的三个问题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B.乡村文化由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组成,缺一不可。
C.乡村文化存在于乡村空间形态中,其功能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感化或教育。
D.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只能是农民,他们最能理解乡村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其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等。
B.现在的和谐、共享、低碳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一脉相承。
C.作者运用史禄国先生所述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不管条件如何也要坚持种地的固执。
D.土地是种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它的不可流动性,也会使之成为种地人的束缚。
3.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十二里屯收集村民旧房改造剩下的砖瓦、老式门窗等材料建设“乡村记忆馆”。
B.小油坊村改造村居环境,打造特色乡村,创建国学小镇,吸引众多远近游客。
C.城关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面积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单元楼。
D.李圈村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2023-11-01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