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25407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周代的学校分国学与乡学,其中包括小学与大学。8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并学习九数,这两门相当于今天的语文和数学。15岁入大学,主要学习礼、乐和射、御。秦始皇初兼天下,讲求实用技术,烧毁经书,并有很严厉的挟书令——私人不能藏书议书。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需要将先秦经典发掘出来,于是有了今古文经之争。今文经是由当时儒生口述记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撰写的,古文经是拆除孔子后代住宅时寻到的,用先秦古写籀文记载。汉代设立太学,并立博士,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遂成为太学教材,解经成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事宜。

汉字是表意文字,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的字形来证实经典的意义,从而还原历史,解读经意。这就产生了将汉字形音义统一从而整理典籍的小学。这里的小学不是小学问,在当时是大学问。因为它和经典捆绑存一起,是经学的一个部分,所以汉代就有人提出不可把它降在小学。隋唐时期文化尊汉代,将小学明确分为文字(形)、音韵(音)、训诂(义)三门。因为它以解读经典为宗旨,所以训诂学是三者的出发点,又是三者的落脚点。东汉许慎尽数十年之力,编撰了一部《说文解字》,系统总结了汉字的表意特点,把文字和经典具体结合,也把文字训诂学引向科学。

训诂学是解读经典的工具,它有三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以形索义,也就是利用汉字的表意性来解释古代典籍。例如,我们常常称胸无点墨、文化素养不足的人为郁朴之人,这怎么解释?的假借字,,是一种软核的野果,,是没有加工的树干,两者都加工不够,内涵不足,所以《论衡•量知》说: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郁朴之人,孰与程哉?就是要求官员要有学识,要有文化素养。第二种是因声求义,也就是弄清古音,才能准确理解古义。例如,《论语》里讲了一个子路和孔子一起出行遇到隐者的故事。隐者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这里应当读“sì”应当读“xiàn”,都应当读去声,因为两者都有使动的意思。食之请他吃的意思,见其二子让(子路)见他的两个儿子的意思。这是魏晋的经师的读法,因为那个时候才有了去声,主动和使动才分开读。第三种是因义证义,即利用汉语词义的系统性和引申规律来确证一个意义的方法。训诂学有本义之说,从汉字字形上能够看出的意义是本义,很多引申义都是由本义联想出来的。例如的繁体字写作,从,说明它和射箭有关,射箭叫发矢,如今军事上早就不射箭了,可发射这个词还存在,还用作量词,如一发炮弹、一发子弹,都跟它的本义射箭有关。这三种方法合在一起,就是形音义互求。训诂学还有很多小的方法,都涵盖在总的方法之下。

中国典籍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没有印刷术的时候,书籍都是一卷、一本传抄的,没有科学的办法,整理起来是不能得其真的,形音义各自都有发展,还存在方言分歧,读典籍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文字和音韵也有各自的难度,训诂学离了这两门不完整。除此之外,还要懂得目录学、校勘学等文献学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训诂材料有丰富的内容,问题也很多,要一步一步梳理。训诂学的难度还在于几千年的训诂材料缺乏通论,古人不事空谈,讲具体材料多,说理论规律大都融在材料之中,需要发掘、解俗,才能传授。所以,训诂学重在积累和基本功。培养一个有功力的训诂学学者,需要的时间比一般文科要长。

(摘编自王宁《训诂学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材料二:

训诂学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学问,这门学问听起来很高深,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然而,生活中其实处处都能用到训诂。我们读的古文、古诗词,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还有日常口语中的词汇,都藏着训诂学的知识。这门学问也并非像字面上看起来那么枯燥,它实际上是非常有趣味性的。

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有人就误以横眉横竖,而不去深想眉毛焉能不是横着的?其实的本义是贯穿门户的门闩,它不只有横放的特点,还有阻挡开门的作用,的意思由阻挡引申为违逆”“不顺,这里的用的就是引申义,当不顺讲。横眉即皱起眉头,形象地说,就是眉毛如同打了结,这才显出一副冷对群敌的怒相。

大年三十晚上为什么叫除夕?先得考究除’’的古义。,本义是殿陛,也就是台阶。杜甫《南邻》诗有得食阶除鸟雀驯之句,连用。台阶需要一级一级地更易而上下,所以引申为更改”“替换的意义。大年三十晚上正是旧年更改为新年、新年替换旧年之交,所以被称为除夕除夕,用极晚的引申义除去”“除掉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摘编自《训诂学是什么?原来这么有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期文化尊汉代,“小学”就是训诂学,它和经典捆绑在一起,是经学的一个部分,是一门大学问。
B.许慎是训诂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他提出汉字是表意文字,同时把文字训诂学引向科学。
C.训诂学在解读经典时有很多种方法,但整体上分为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因义证义这三种基本方法。
D.从材料二看,杜甫《南邻》中“得食阶除鸟雀驯”中的“除”和“除夕”中的“除”意思相同,都是“除”的本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看,秦汉对待儒家经书的态度截然不同,秦朝焚烧儒家经典,汉朝大力发掘儒家经典。
B.训诂学产生的历史悠久,从材料可知其发展与今古文经之争以及汉字为表意文字有着密切关系。
C.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我们可以从汉字的字形上看出某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从而对其进行理解。
D.把“横眉”的“横”理解为“横竖”的“横”是不对的,运用训诂学知识可知这里应是“不顺”的意思。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训诂学”研究成果的一项是(     
A.古代的筷子叫“箸”,南方的船家忌讳它与“住”同音,改用行船快的“快”来代称。南方的筷子是用竹子削成的,所以“快”字又加了竹字头。
B.“婶”与“妗”古音都以“m”为尾音,“婶”等于“叔+m”,是“叔母”的合音,“妗”等于“舅+m”,是“舅母”的合音。
C.“浑”,当“完整”讲,为借用字,《说文解字》中说“浑,混流声也”,无“完整”义,或分为联绵词,字写作“囫囵”。
D.近代金石学家王懿荣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产生年代断为商代。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训诂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如果你是一位大学训诂学选修课的老师,请你结合材料向学生介绍学习训诂学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2020-03-18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症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

材料三: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D.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力度。
3.下列中医谚语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的一项是(     
A.“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B.“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C.“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D.“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4.材料二客观理性地论证了中医的实力,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这种客观理性是如何体现的。
5.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0-10-09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山水画的意境往往由园林建筑的“意象”带出,可谓画中的“点睛”。它与树石云水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图式。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制所附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因其山水画的介入——同时转化成为中国山水画深厚文化和审美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建筑的形制及其所附有的文化的认知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山水画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取材于陈智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早期界画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山水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几则材料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关系密切。
B.第二段中列举《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阎立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
C.第四段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手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D.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在论证 顺序上都是先说“画”再说“建筑”。
2.根据材料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辋川别业”在建造上借鉴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手法和思想。
B.白塔在北海中的地位和佛香阁在颐和园中的地位一样,都是主体建筑。
C.“篱苑书屋”和苏州留园石林小院入口设计在设计理念上是相同的。
D.“篱苑书屋”采用室内自然采光的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
3.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哪些相通之处?
2021-04-25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