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2 题号:988022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秋:两种文明的砥砺》,有改动)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B.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的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2020-08-12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价值之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只能立足于当代中国去甄别并择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消极成分。这应该成为衡量一切文化遗产的基本坐标。偏离了它,我们就有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要么“食古不化”,要么“喝祖骂宗”。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这种复古读经的做法,抹杀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点,难以适应新的文化需要。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更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也应看到,今天的中国毕竟是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历了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重构,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激荡,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和再现。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和生活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才能真正得以弘扬光大。所以,它只能“活”在不断的损益中,这恰恰是一种文化的常态。不然的话,传统文化就有可能沦为现代新儒家所焦虑的“木乃伊”或死古董。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和创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拘泥于模仿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而是借鉴和继承“二十四孝”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不然的话,就难免走向“愚忠愚孝”之类的愚昧。冯友兰当年所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包含着这层用心的。道德的具体表征会随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但道德之为道德的那个“理”,却能纵贯古今中外、超越时空限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在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中,我们很容易在文化上陷入自我迷失,从而找不到“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又到何处去”的答案。不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就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根本性问题。重新找回现代人的自己,重建现代人的自我,就不能不进行一番文化上的“寻根”,重新接续我们同传统文化之间脐带般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启迪。当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必须调整自身同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中,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乃是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生存陷入困境的深刻文化原因。它所孕育的现代技术取代了古典技术。古典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而现代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克天”。摆脱现代技术带来的危机,唯一可能的出路,从文化上说,在于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即“天人合一”的智慧。正是在这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

(何中华《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采取相对主义态度,就有可能不甄别、不择取、不摒弃地对待传统文化。
B.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的做法,是不顾当代人类生存方式新特点的复古读经。
C.对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无视历史的变化而机械地复制和再现。
D.传统道德的表征多种多样,其“理”却亘古不变,对此我们要“神”“形”兼备地继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有立有破,既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又批判了三种错误做法。
B.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转化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
C.第三段以“二十四孝”为例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要用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
D.最后两段,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而应与时俱进地弘扬其优秀成分和正能量。
B.传统文化不能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而应在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创造和创新。
C.人们如果拘泥于传统文化具体形式上的模仿,就会走向“愚忠愚孝”,传统文化也会变成“木乃伊”。
D.现代技术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现代人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问题。
2020-03-30更新 | 3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大宋史视野来看,在宋朝立国三百余年间,中国绝不仅仅指宋朝,还应包括辽、夏、金、蒙,以及相继并存的大理、吐蕃、西辽、回鹘、于阗、黑汗等民族政权在内。当时,宋,辽、夏、金与蒙元政权,无不视对方为外国,但又无不主张“天下一家”而自称“中国”。宋朝先与辽、夏,后与金、夏成鼎足之势,不仅在疆域一统方面,前不能比汉、唐,后不能比明、清,在军事角逐中也基本上没占过上风。自内藤湖南主张“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经其弟子宫崎市定充分阐发,针对宋朝汉族政权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并峙格局,他强调民族主义的自觉构成大宋史时段民族关系的鲜明底色。宋朝境内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重新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新内涵,宫崎称之为“汉民族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紧逼,以致宋朝一再面临存亡继绝的现实威胁息息相关。

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则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推及与诸民族政权的外交关系上,宋朝在军事失利委曲求和时,宁可接受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而拒绝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

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汉族政权内部。在大宋史视野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与宋并峙的民族政权,一方面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另一方面却自觉坚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契丹始终以北面官系统作为主导性“国制”;西夏立国礼乐衣冠“悉用蕃书胡礼”;金世宗“大定之治”时强调女真本位的各种举措,都是众所周知的。与此同时,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的信念,拒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与认同。

两宋存续期间,与辽、夏、金及蒙元之间的民族战争几乎伴随始终,而宋初攻辽、金灭北宋、建炎南渡,元灭南宋等时段的民族战争尤其酷烈,带来的破坏也毋庸讳言。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一方面既要放在历史条件下评断每次战争各方的是非曲直,另一方面也应从中华民族通过长期冲突与融合方始形成的历史大趋势中去再度衡估。在这一长时段中,确实时断时续地伴随着血与火的民族战争,但也应看到,相关政权达到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通过榷场贸易、使团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推进着相互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而宋朝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正是有赖于这种抵抗战争,最大程度保卫了宋朝先进的社会经济,相对弱化了骑马民族政权的原始野蛮性,相应减轻了大统一进程中社会破坏力度。

(摘编自虞云国《大宋史视野下的民族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这一概念在大宋史视野下的外延虽然较宽,但是并不涵盖当时存在的所有民族政权。
B.和宋朝同时并存的几个民族政权都把自己称作中国,其原因是都把对方看作敌对国家。
C.宫崎市定认为宋朝时期强调民族主义的自觉性,体现在政治领域上就是“汉民族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
D.契丹、党项等与宋朝并峙的民族政权虽能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但民族主义的自觉性却严重缺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时主要是把宋朝和当时相继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比,进行对比论证。
B.文章先交代论述的前提,然后引述宫崎市定的话语,从而确定了本文论述的观点。
C.文章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民族主义自觉性的方面存在差异。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辩证分析,作者认为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应辩证看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境内的民族主义者重新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紧逼使宋朝的统治难以维系息息相关。
B.外族入侵对于宋朝民族主义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在确立民族自信、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C.两宋时的和平年代,各民族与各政权互相往来,这无疑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
D.两宋时期的民族抵抗战争虽然让广大百姓饱受了苦难,但其先进的社会经济却依赖战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2020-11-26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