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16724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晩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认为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陈友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B.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文心雕龙》中《隐秀》篇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C.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D.明清时期,以含蓄评论诗文成为习惯准则。王士祯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唐人五言绝句“有得意忘言之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B.作者引用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的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等的补充。
D.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谓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清代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可见司空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唐代是诗歌的巅峰期,也是“含蓄”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诗学概念到被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学“三病”当须“治”
苏全有
当前我国的史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智慧缺失、远离现实、考据失真。
所谓智慧缺失,就是指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缺乏价值、意义,还缺乏启迪、借鉴。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读史可以明智,说的就是史学的功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史学研究并非都是如此。例如,有铁路史论者经过长篇大论之后得出结论称,铁路的修筑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外交史论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结论是“弱国无外交”;甚至有人口史论者通过对史料的艰难爬梳,指出人才主要分布在都城和省会……至于为数不菲的所谓“历史启示”,却鲜有启示可言,反而令人哑然失笑。诸如此类的情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每念及此,不由得令人心中黯然。智慧缺失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后炮史学”。所谓“马后炮史学“,就是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支撑,成者王侯败者贼寇。如有观点认为,即使是在德川时期的中叶,日本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货币管理,这和帝制末期的中国真是一大对比。对此有学者批评道:这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这便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仅仅因为日本在近代迅速强盛,就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也是好的;因为中国在近代节节败退,就证明其制度在帝国盛世也是坏的。历史就像一个迷宫,其中布满智力机关,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出口。显然史学界应该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多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
“爸爸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显露了一丝犹疑和紧张。布洛赫之所以少了些自信,主要就在于象牙塔式史学的弊端:面向过去,背对现实。在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间,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重前者,轻后者。特别是远离现实,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民众、民族关怀的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了职称、奖金、晋升等目的的敲门砖。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小我”,少了“大家”。另一方面则在于研究成果与现实缺乏紧密关联。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社会既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亦需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司马光。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在面对“据古鉴今、以立时治”的《新唐书》、明清的经世学派时,显然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真正有意义的史学研究应该是,以在今天看来已然陈旧无华、在当时却石破天惊的认知为研究对象,努力阐释其引发、生成的客观环境、条件等促动因素,不是着意于就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评判,而是寻觅蝴蝶效应中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
此外,史学研究中的失真之严重,我们从光绪死因课题的研究史即可洞悉无遗。20世纪80 年代之后,学术界通过种种文献史料,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脉案文献、医疗档案,时人日记、信札、笔记、野史等,综合认为光绪帝系病死无疑。然而,到了2008年,经过众多科研、考古单位的数年努力,借助科技手段检测后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并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学发现。传统的文献档案研究与科技检测结果迥异,不免令人对前者顿生疑窦。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具有不容置辨的权威,但有关光绪死因问题的事例却给我们敲响警钟,所谓的文献档案真的可靠吗?另外,文献材料的不足还在于其内涵的多歧性。面对同一文献,必定见仁见智,还原真实的历史不能仅仅依据一家之言,我们应当批判地、慎重地对待文献资料,在实际研究中加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
今天,我们需要返璞归真、重建史实,也需要了解历史的底色、对比色。在未来的历史研中,亟须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文献档案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以去伪存真,复原历史的真实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学“三病”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一些学者认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早期改良思潮虽然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发展,却最终走向夭折,是因为中国的改革理论体系与日本相比还不够完备。
B.一段时期,一些研究者对陈独秀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除了认同他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外,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推动作用也从来不提。
C.关于孙中山曾试图用租让中国满州地区权益来换取日本军阀或财阀的援助的情况,日本学者先后撰文加以披露,而中国学界却对此讳莫如深,甚至刻意否认。
D.杨善群《变混沌为清晰的重大发现》一文,对1972 年出土的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的文献资料作了详细辨析,驳斥了疑古学者怀疑《孙子兵法》为后人伪作的言论。
2.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今史学研究成果并非都是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的创造性思想结晶,很多所谓“历史启示”不仅不能给人以启迪与借鉴,还常令人哑然失笑。
B.有学者认为,德川时期中叶的日本较帝制末期的中国更为优胜是马后炮的史学认知,作者却认为,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
C.史学研究成果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史学研究者更要摒除象牙塔式的史学弊端,对民众、民族要多一些关怀,在心中多装些“大我”,少装些“小我”。
D.真正的史学研究需要返璞归真,面对同一文献不能仅依据一家之言,更不能不关注它内涵的多歧性,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下努力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底色。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后炮史学”是史学研究智慧缺失的集中表现,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不能以创造性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更无法打开历史中的智力机关来去伪存真、复原真实。
B.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作者提出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就提醒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应该把研究重点从《史记》转移到《资治通鉴》上。
C.“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的新发现表明: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今后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和文献档案研究相结合。
D.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今天的史学研究者需要借鉴《新唐书》的编撰者和明清的经世学派的做法,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2016-11-18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传统的《人民日报》严肃、权威、高冷的“阳春白雪”形象迥然相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呈现出轻松、幽默甚至搞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下里巴人”形象。这种“下里巴人”范式如何形成又为何被采纳?对“人民日报”等社交媒体新闻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社交媒体新闻通过独有的召唤结构来寻找读者。

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沃尔夫冈·伊瑟尔所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是用表现性语言所写成的虚构性文本,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客观世界的精确对应物,其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中必然存在着“未定点”和“空白点”。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具有召唤功能,可以激发读者去确定、去填补,从而把文本由潜能变为现实。因此,伊瑟尔称这种由“未定点”和“空百点”组成的文本的结构基础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总之,召唤结构是连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性机制。

社交媒体的新闻不仅通过“未定点”和“空白点”来召唤读者,还通过“惊奇”、“呼告”、接近性等来吸引受众。下文主要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的公众号为例进行论述。

(一)设置悬念:激发受众好奇心理

悬念是一种设置空白点的叙事技巧,它利用“抑制”和“拖延”等艺术手法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不断地留下疑窦,以催生受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急切的心理期待,从而引起他们对故事发展及人物命运的热切关怀和浓厚兴趣。

传统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都有明确要求,即标题必须标出关键事实,但是社交媒体的新闻标题却常使用延宕手法,故意抑制关键事实的出现。如“人民日报”公众号下列标题:

(1)人抓到了!

(2)不拘你,拘谁!

(3)谢谢你!希腊小伙

(4)死刑!!

上述四个标题中,新闻关键信息均缺失多半。由于诸多要素处于空白状态,自然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以致迅捷或毫不犹像地点开新闻。

许多新闻只在微信平台等社交媒体呈现时才采取悬念设置的标题模式,而在其他平台呈现则采取传统新闻的标题模式,如“澎湃新闻”在其网页版的标题陈述关键事实:“莎普爱思营销之路:先在医院遇控,转非处方药后做广告大卖。”而公众号版的标题则设置悬念:“莎普爱思成‘洗脑神药’,是从这个字的改变开始的。”

对比传统媒体新闻标题,社交媒体版标题往往通过隐没关键信息来故意造成信息的空白点。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依靠新闻价值吸引受众,社交媒体的新闻却依靠悬念吸引受众。

(二)突显惊奇:激起受众震惊心理

如同悬念,惊奇也是一种叙事手法。惊奇是由故事“突转”造成,就是故事的发展突然向别的甚至反方向转化,这种突转使读者在阅读中原先产生的心理预期落空,因而感到惊奇。如:

(5)看着都疼!落石砸断4根肋骨,他强忍剧痛将乘客送至安全区

(6)怪不怪?局长的灯亮着,科长就不敢关灯,科员只能干等着

(7)目瞪口呆!网上在逃人员被抓后“质问”警察:国庆节,你们不放假吗?

新奇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而新闻的“突转”便是因为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出乎受众的意料而发生,因此惊奇与新闻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传统新闻标题把关键信息揭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诉诸新奇性,即惊奇感。但社交媒体新闻不仅直接叙述造成惊奇的“变转”事实,而且用评论,发问等话语把这份“惊奇点”或“惊奇感”直白地表达出来,以强化“惊奇”。如“澎湃新闻”网页版标题:“坐高铁时发现车厢少了8节,回应:临时接通知车厢编组变动”,而其公众号版标题则为:“奇葩!有坐票没车厢,高铁回应让网友炸了”。

(三)真情呼告:构造面对面场景

呼告指行文时对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直呼文中的人或物并与其进行对话;二是把不在场的读者或受众当作面对面的亲朋好友进行直接交流。

社交媒体新闻的呼告,主要以第二种类型为主。由于网络连接,社交媒体能使人们穿越时空进行交往,新闻受众不再是无法沟通、附和与回应,更无法进行争论与更正的想象主体“他”,而是能够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等回应的旁观主体“你”,甚至是能够进行对话、反驳与协商的参与主体“我”。如:

(8)71位有梦想的同学,人民日报社正在找你!

(9)中国农民丰收节,大伙都在,就差你啦!

(10)这些保健食品都是假的,别买!快告诉爸妈!

通过把不在眼前的受众视如在眼前而与之交流,以拉近新闻生产者和新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新闻具有强烈的“有的放矢”感,从而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

(四)诉诸接近:唤起受众的亲切感

虽然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但微信新闻尤其诉诸这一要素,并将之作为一个重要策略。微信新闻诉诸于两种接近性:一是题材上的接近,即主要报道紧贴民生的社会新闻和实用知识。如“人民日报”公众号除新闻外,固定栏目还有“关注”“健康”“夜读”等等,其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二是用语上的接近,即偏爱口语和流行的网络用语,如:

(11)吓skr人!这居然不是摆拍

(12)台风又双焱来了!这些地方将受到影响

上述四种召唤结构并非泾渭分明,往往夹杂使用。种种召唤结构使新闻褪却原来好恶不言于表的严肃表情,换上了喜形于色的率真面孔,甚至大呼小叫、拍案而起的形象,从而让人感到《人民日报》从遥不可及的圣洁高坛走入了触手可及的凡尘俗世。

(摘编自曾庆香《社交媒体召唤结构:新闻交往化与亲密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念”是指利用“抑制”和“延宕”等手法在情节安排上制造空白,留下疑窦,以催生好奇心和期待。
B.“惊奇”源于“突转”,当读者预先的阅读预期落空,则产生“惊奇感”,这与新闻的新奇性天然契合。
C.“呼告”是指对文中不在场的人或物发出呼唤并与之对话,从而拉近新闻叙述者与受众的距离,引发其共鸣。
D.“接近性”主要表现在题材和用语两方面,其对象均指向新闻受众,一是贴近民生,二是贴近语言表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新闻标题通过报道“突转”事实来展现“惊奇”,而社交媒体新闻标题则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将其中隐含的“惊奇点”或“惊奇感”表达出来以突显“惊奇”。
B.把不在现场的读者或受众当作面对面的人群进行呼告,在社交媒体新闻标题中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称呼上直呼“你”;二是发出“提醒”或“警告”。
C.传统媒体的社交媒体版新闻或通过结果性语句来设置悬念,或通过评价性语句来制造惊奇,或通过呼告性语句来召唤交流,或通过通俗化语体来唤起亲切感。
D.通过对比社交媒体新闻与传统新闻发现,社交媒体新闻主要通过“悬念”与“惊奇”两种叙事技巧、真情“呼告”、题材与用语接近受众等方法来召唤读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依照伊瑟尔的观点,基于文本中必然存在的“未定点”和“空白点”,文本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素质自由填补和充实。
B.社交媒体的跨时空性使新闻受众从想象主体转变为旁观主体,甚至完全平等的参与主体,因此,受众能对原新闻进行更正、延伸或反转。
C.社交媒体新闻标题的召唤结构,有时只有一个要素,但更多的是多个召唤要素的融合交织,其体现的是以新闻受众为主的互联网思维。
D.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严肃性、权威性被消解、颠覆,社交媒体新闻呈现出轻松、幽默、率真的形象,自此,新闻从神坛走入凡间。
4.请联系文章内容,给“召唤结构”下定义。
5.下表为2023年5月《澎湃新闻》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部分标题汇总表,请根据材料内容,请据此表举例分析社交媒体新闻标题的特点及效果。
《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标题《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标题
金价“越等越贵”,今年还要“狂飙”数百美元?你囤了吗这位厦门姑娘,你被拍了!
揪心!桥梁突然垮塌,4名干部落水失联高考262分,旁听12年,他要“博士”毕业了
2023-07-11更新 | 1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⑥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⑦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有删减)

材料二:

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竞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选自朱自清《论诚意》,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文学虽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但只要能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就能感动人心。
B.材料一指出,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导致人心的扭曲,引起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
C.材料二指出,态度是一个人为适应人情世故而自觉增减诚意的表现,不得已的撒谎有时是可以原谅的。
D.材料二指出,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算得上诚恳,这样宽大的看法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言行一致包含深浅两个层次,“听其言而观其行”正表明了两者需要一致。
B.材料一以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为驳论点,得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这一结论。
C.材料二认为,不能片面地把诚意理解为毫无节制的率性,也不能理解为无限客气。
D.材料二认为,看人、请客、随礼、回礼,虽然看似俗套、无聊,但终归是有诚意的。
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A.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刘勰: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C.荀子: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D.苏辙: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4.材料二中的“品性”与“态度”的内涵不同,请简要阐释。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诚”的共同点,但又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分析异同。
2024-02-26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