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16755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则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在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在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强势文明作为模板去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的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可谓是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富有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所以“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B.中国近代的改良者在理论上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在实践中却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
C.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复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针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分别展开论述。
B.近代改良者的阐述用的是例证法,反向证明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中华文明才能实现复兴的观点。
C.第五段论述了现今的主导文明已不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而复兴后的中华文明将会更为优越和高级。
D.文章针对性强,既有对现实中复古和全盘西化倾向的批判,也有对中华文明复兴的展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作为中华文明复兴具体实践的“一带一路”倡议完全符合此要义。
B.中华文明再造和创新的过程,包含着对中西方文明的扬弃,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符合。
C.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罗素已经预见和论证,但他对中华民族会征服异族的担心是没有道理的。
D.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应该是生活的“随从”而不是“主人”。无数事实证明,文学越是主动贴近生活,生活就越是青睐文学。反之,文学越是自我封闭、高高在上,生活也就越是要抽身离去。这就是“文学边缘化”的内在根源。我们不要假定存在一个“文学中心化”的时代,也不要把“边缘化”的责任推给文学之外,而应该更多地从文学自身查找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不是文学自身的所谓艺术性出了问题,也不是现实生活失去了艺术性呈现的价值,而是文学形式与当下精神生活出现了脱轨。这种脱轨,首先表现在我们对西方的现代文学表现手法过于依赖。如何摆脱它,是值得探讨的。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我们经历了抵制、怀疑、接受、模仿等阶段,现在应该进入反思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思想文化与艺术作品的涌入,新的文化启蒙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学界对于机械现实主义展开了反思,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启蒙一代新的写作资源。形成于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观,逐渐成为当代精英文学最重要的文学观念,绝大多数作家都成了这种观念的拥趸。

如今,随着“50后”与“60后”作家文学地位的确立,他们信奉的现代主义文学观也被上了神殿。“50后”的作家,拥有充分的前现代乡土经验与纵深的历史感,当西方的创作方法涌入的时候,他们可以中西合璧,融通两种经验为一体,并保持中国经验的独特性。而“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普遍感受到的都是全球化潮流之下的现代经验,一种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同质的生活。在这样的经验背景之下,继续沿用前代作家的资源,因袭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忽视对于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就极容易失去文学表达的本位,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

这种模仿的立场,让作家普遍处于一种“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原因在于,他们的形式和经验,多半来自文学作品,卡夫卡写人变虫的变形异闻,我便写人变鱼的无解小说。这种叙事技巧与叙事风格上的模仿,确实能够帮助作家迅速找准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手段,培养对于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这一点是现代社全写作者需要的,因为现代的真实经验并不是完整、一眼望得见的,而是分散、隐匿在新鲜的生活细节中。但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又会误导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生产状态。

形式方面的学习和模仿并非是坏事,相反,这是所有作家成熟之前的必经之路。但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念的模仿分开。而现在的情况恰恰是没有分开——作家的思想观念,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多半是中空的。当某个经典作家的价值观念打动他的时候,他马上将这个观念改名换姓,填充到自己的脑袋里。比如卡佛笔下的美国人患上被日常琐碎细节围困的“精神过敏症”,在一些年轻小说家笔下换汤不换药地再次发作。反观西方这些年通现出来的重要作家,门罗也好,奈保尔也好,石黑一雄也好,他们的观念都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当中,根植在自己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

(摘编自张柠、贾想《文学期待新的现实主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越是贴近生活,就越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反之,出现上乘的作品就很难。
B.文学自身和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均没有出现问题,而是文学形式和精神生活脱节了。
C.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艺术作品的涌入,对新的文化启蒙有促进作用。
D.个别作家因为忽视了对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所以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旨在强调这种影响的历史沿革。
B.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青年作家如果守旧不突破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C.第四段中用模仿卡夫卡的例子,表明模仿常让作家通过间接经验,进入“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
D.在第五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点的模仿分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在经历了接受、模仿等阶段后,应该进入反思阶段。
B.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叙事技巧和风格的模仿,多少有利于培养作家对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
C.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但另一方面易使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状态。
D.只要将观念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和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就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
2019-04-12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是一种文化漫长的积淀,体现着这种文化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保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方式、思考逻辑和认知途径.对早期人类来说,日月星辰的运行,寒暑冷暖的变化,获取猎物的多少,部落之间的交换,都需要他们去认识、去理解、去描述。日积月累的观察中,他们不断丰富着表达方式、总结着表述经验,久而久之,便有了语言;再久而久之,便有了文字。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掌握。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理性的,这要用概念和推理来分析、来表述。另一是感性的,要靠直觉、想象和夸张来描述直接感受。尚处于童年时期的早期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外在事物的表达,往往是朦胧的、混沌的,多采用象形的思维模式来记录对客观事物的印象。象形思维是采用立体的、带有描摹性质的方式来刻画对象的形态,来表达对外在世界的认识。

早期人类首先是用图画,而不是用文字来表现客观事物,是通过形象而不是概念来描述外部世界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刻画,除了装饰之外,可以看作原始人对外部世界的朦胧记忆,在这些图画中,原始人更多采用象形的方法来思维,他们开始用一些最具有代表性、能被普遍接受的刻画作为记录符号,这些符号逐渐成为交流的工具唐兰先生曾言:“最古老的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字总是用图画方式来表达意符的文字,”汉字的形成,正是史前刻画、绘图具象化的结果,其所采用的直观绘图方式来造字,延续了原始思维的图画意识,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更抽象、更理性的表达,最终通过增形孳乳形成了大量的汉字。

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符号刻画,是1960年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的陶尊上的符号。文字学家对这个图案的解释各有不同,于省吾先生说是“旦”字,认为上面的圆形是太阳,中间的是云气,下面是山,表示太阳初起,是象形字。唐兰先生说是用阳光照耀着山火表示“热”,认为这是一种语义的意符文字。无论这个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其通过组合一系列物象来表达复杂的意思,比绘制单一物象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得多。

在图画表意向文字表意的过渡时期,这类符号应该很多,只不过大多数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可以确定的是,汉字正是通过这类符号刻画的不断累积,所表达的意义逐渐凝固,通过特定的组合,形成了系统的文字。

通过绘图意识形成的象形字、指事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感性直觉;通过抽象而形成的会意字、形声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理性思考;通过组合分化而形成的转注字、假借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通变整合。可以说,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维进程和历史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大篆到小篆,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字的书写在不断简化,关键原因在于,我们抽象的能力越来越高,理性思维越来越深刻,可以从更简单的符号中,理解更为复杂的内容   在简化的历史趋势中,保持汉字结构、笔画和字体的基本稳定,是三千年汉字书写史的基本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识繁,来继承汉字的传统形态;通过用简,来面对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曹胜高《汉字中的人文传统与思维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是文化漫长积淀的成果,也是体现文化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的唯一途径。
B.早期人类通过图画、形象来表达对外在世界的认识,采用的都是形象思维模式。
C.汉字是随着符号刻画不断累积、表意逐渐凝固、特定组合出现而形成的系统文字。
D.汉字的书写不断简化,因而我们的抽象能力越来越高,理性思维越来越深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语言文字为论述对象,展现了人类由象形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过程,
B.文章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掌握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方式,早期人类多使用后者。
C.文章分析汉字形成的六种基本方式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展现了汉字的人文传统。
D.文章列举文字学家对山东陶尊符号的不同解释是为强调其是最早的刻画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早期人类对外在世界日积月累的观察,不断丰富表达方式、总结表述经验,就不会有语言和文字。
B.对于汉字而言,它采用了直观绘图方式来造字,既延续了原始思维的图画意识,也形成了抽象、理性的表达。
C.只有将中华文化的感性直觉、理性思考、通变整合体现在汉字中,才能展现中华文明的思维进程和历史智慧。
D.近些年常有人提议恢复使用繁体字,而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识繁用简,既继承传统又面对发展。
2020-07-22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论虚荣
[英]培根
①“苍蝇坐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我扬起了多少尘土啊!”伊索氏这 个寓言说得实是巧妙。类此,有些个妄人,无论任何事情,或是事情自动,或由大力者推动,只要他们在其中有一点关系,他们就以为这些事情是完全依仗着他们的 力量的。好夸之人一定是好党争的,因为一切的夸耀都是靠着比较的。这种人也必然是过分的,因为如此方可以支持自己种种的夸耀。他们又不能守秘密,所以他们是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的。
②然而在政事中这一种品 性也是确有其用的。每逢人们需要造成一种大才或大德的名声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例如,一个人在两位君王之间交涉,想引他们联合起来向第三者作 战,他就对两方面都言过其实地夸张对方的兵力;又如在两个私人之间交涉的人,他对双方都夸张他在对方的影响,结果是把他自己的声望提高了。所以在上述的以 及类此的事件中,往往会由无物之中竟生有物;盖谎言足以引起意见,而意见能引起实行也。
③在将帅与军人方面,虚荣心乃是一种不可缺的性质;因为如同一块铁由别的铁而磨得锐利一样,由于夸张而人们的勇气就互相磨利了。在冒着资财或身体之危险的大事业中加入一种天性好夸的人可以使事务更有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庄肃的人则有似压舱物而不类风帆。在学问的名声方面,若没有一些夸耀的羽毛,则这种名声的飞腾是很慢的。写《虚荣之轻视》一书的人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题页上。
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 德、盖伦,都是富于夸耀性的人。虚荣心确是使一个人留名的一种助力,而才德之所受于人性的酬劳其直受于人类的好德之心者决没有受之于才德自己的努力者为多 也。西塞罗、塞奈喀、小普利尼的名声若不是与这些人本身的某种虚荣心连在一起的话,也不会经久如新的;这种虚荣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一层油漆一样,它使得那 天花板不但能够发亮而且能够持久。但是说了这么多,我用“虚荣”这个字眼儿的时候,却并不是指泰西塔斯说缪西阿努斯有的那种性质,所谓“他有一种能够漂亮 地炫耀他的一切言行的本领”:因为这种性质并非是出自虚荣心的,而是出自天生的豪气和见识的;并且这种性质在有些人方面是不但漂亮而且优美高尚的。因为逊 谢、退让与节制得宜的自谦,都不过是炫耀之术也。在这些炫耀之术中,没有比小普利尼所说的那一种更好的了,那就是在你自己所长的某方面,如果别人也有一点 长处,当不吝惜地多多地赞誉称扬那人。因为普利尼说得很巧妙:“在称扬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替自己做好事;因为你所称扬的那人在那一方面若不是比你还强就是 不如你。如果他是不如你,那么他既然值得称扬,你自然更加值得称扬了;如他是胜过你的,那么假如他不值得称扬的话,你就更不值得称扬了。”好自我炫耀的人 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1.作者对“虚荣”的态度充满了思辨色彩,请结合“虚荣”的本质作简要说明。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③段末尾画线句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