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117244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伦理学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现代伦理学则开始比较系统地反省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伦理学应该还需要将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纳入考虑范围。

工业文明早期,机器还是人类制造并完全可控的产品,并不存在伦理问题,直到出现智能机器人,它们开始拥有了人的一部分理性,而未来它们还可能发展到拥有自我意识。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与它们的伦理关系。对这种伦理美系,人们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它们会不会在智能方面超越人乃至替代人。为此,目前对人机关系的伦理调节大概有三个方向:一是规则设定;二是价值引导;三是能力限制。

规则设定是指规范、限制机器人的行为和手段。在这方面,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最早提出给机器人设定三个伦理规则:1.不得伤害人和见人受到伤害不作为;2.服从人的指令;3.自我保存。不过,实行这些规则会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这“人”是指发明制造它的人还是使用它的人,是指人类个体还是整体,还有判断哪些情况会伤害人,以及在无法避免伤害人的情况下选择伤害哪个或哪些人,等等。后来人们对这三条规则有不少补充,但这将继续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还可能因此打开误判或假托“人类利益”的缺口。电影《我,机器人》中,新版机器人就觉得自己能够比人类自身更好地判断人类的利益,于是杀死旧版机器人,并将人类禁锢起来。

价值引导是指设置机器人的动机和价值观。一些学者认为可以给机器人预先设置“对人类友好”的价值观,但这样做就必须让它们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否则它们还是会存在判断的重负。比如怎样才是对人类友好,什么是人类的最大利益或整体利益……这些判断不仅要考虑人的物质利益,也要考虑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但它们既没有生物的肉体感受性,也没有领悟精神文化的能力——仅靠输入和记住人类的全部文献是不够的,那还需要历史的、无数活生生的富有情感和灵感的个人体验的积淀。而且,如果它们真的发展起一种自我意识,那也一定不是建立在肉体感受性基础上的人的自我意识,我们与它们无法像人与人之间那样建立“感同身受”的关系。

因此,人所能做的甚至只能做的可能就是限制它们的能力,从而保持人类对机器人的独立性乃至支配性。我们不能什么都依赖智能机器,我们最好让它们始终保持“物”的基本属性,而不是给它们建立一套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它们如果真的掌握了价值判断和建构的能力,恐怕很快就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那是人类不易知晓其内容的“价值体系”——就像现在,对战胜棋类大师的机器人的具体计算过程,即使是专家们也不太知晓,其间还是有不少“黑箱操作”。而如果机器人有了“心灵”,那将是整体的“黑箱”。

总而言之,规则设定虽不可少,但必须简单明确,以减少甚至免除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这也是限制它们的能力。而价值引导则不必要,也不太可能,甚至后面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在能够给智能机器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价值体系之前,我们还是要将智能机器的能力限制在单纯的算法和工具的领域。

(摘编自何怀宏《人物、人际与人机关系———从伦理角度看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的出现给伦理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人机关系开始被纳入伦理关系的范围。
B.智能机器人在根据预设规则做出判断上有困难,规则越多它们判断时负担越重。
C.为智能机器人设置价值观,就是要让它们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减轻判断的重负。
D.对于智能机器人,我们只需限制它们的能力,而不必去为其设定规则和价值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有必要从伦理角度审视人机关系,接着阐述了三种伦理调节的方式。
B.文章列举《我,机器人》中的相关情节,以论证人类可能被机器人奴役的观点。
C.文章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比较分析了人机关系伦理调节三个方向的合理性。
D.文章反对机器人价值引导,其前提是机器人一旦形成自我意识或许就不可控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伦理角度看待人工智能,有助于应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将推动伦理学发展。
B.对机器人的规则设定最早由科幻作家提出,表明科学幻想对社会发展有前瞻性。
C.即使人工智能能考虑人的精神需求,人对能否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仍缺乏信心。
D.若要使智能机器的价值体系安全可靠,便应确保此体系与人类价值体系相接近。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现代文阅读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
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 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B.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C.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D.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2.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2016-11-18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既然讲究“真情实感”,那么,散文的艺术品格应该具有“真实”的内质。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散文偏重于通过“叙事”而“抒情”,但与诗歌的纯粹抒情有所不同——散文在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方面,较之小说、戏剧和诗歌更为直接,也更为切近。

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的美学地位。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高贵而典雅的散文,代表了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探究散文的艺术品格,如果不去研究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那就得不到正确的艺术结论。只有把握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才能找寻到散文在古代兴盛的本质规律——从遥远的《尚书》开始,到《周易》《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一直到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和曾巩,再到“公安派”、张岱和“桐城派”诸散文家,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他们的散文写作不曾偏离“文章合为时而著”和“礼教治政”这个方向。简单来说就是,坚持散文彻底拥抱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美学追求——这就是散文 内在的艺术特征。

散文的艺术品格,首先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这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散文强调的是真实,真实是客观的存在,也就是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这给散文带来了艺术的难度。而这一难度,就是真实与客观地进行艺术地描绘。在这里,不能虚拟和变形,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这里就需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要学会分析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才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品。

其次,散文要抓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的“典型”。散文属于“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文体。既然散文的艺术容量有限,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如何写出具有本质的社会和生活“片段”,这就需要散文艺术家具有善于寻找“典型”的美学能力。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著名艺术论断,虽然指的是整个文学艺术而言,但是,就散文写作来说,尤其重要,善于抓取“典型”,实际上就是选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能体现本质的“一斑”或者“片段”,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是散文写作者应该具有的艺术能力。而具有这样的艺术能力,散文写作者就得先具有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本质的能力。而获得这个能力需要散文写作者哲学、思想和精神的不断提升,也需要其艺术表现水平的不断提升。

再次,散文要有历史性的要求。散文,特别是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的散文,甚或是描写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地的散文,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时间性。散文的艺术生命力是要用时间来检验的,开放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土壤”里的“艺术之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因为,从历史过程里“筛选”出来的带有“金含量”的“典型”的人与物,其自身就表现或者带有一定的历史本质特征,经过散文写作者的艺术描写,成为令人叹服的“金蔷薇”——而“金蔷薇”是不会被漫长的时间所湮灭,而是具有散文的历史性的艺术品格。

(摘编自柏峰《散文的艺术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讲究抒发真情实感,但与其他文体的纯粹抒情不同,散文是通过“叙事”而“抒情”。
B.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和“礼教治政”的创作方向,是我国古代散文兴盛的根本原因。
C.散文强调的真实,就是写作时如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的自然的状态。
D.散文艺术家要具有寻找“典型”的能力,就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深刻反映社会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了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然后从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散文的艺术特征。
B.文章论证全面,层次清晰,从真实性、典型性和历史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散文的艺术品格。
C.文章用了对比、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最后一段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D.文章第一段便紧扣论题,提出了总论点,使得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观点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明朝的“公安派”、清代的“桐城派”,其文皆不失高贵典雅。
B.要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与作家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密不可分。
C.散文的历史性要求,就是要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和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生命力。
D.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就是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
2020-11-12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了对世界性质的认识,有效提升了我国国际传播叙事的道义高峰。

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仍然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叫响难信任”的现实困难,中国不能也不应成为验证西方理论假设的社会和媒体的试验场,而应该成为自主知识的创新地,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在与世界共通互融中,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叙事体系。

在创新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叙事中,首先要摆脱对西方叙事体系的过度依赖,自觉投身到中国社会实践场景中,凝练出中国的理论叙事概念,然后再返回到中国社会实践中去验证。不过,在坚持以中国问题和中国叙事框架为底色的同时,我们也不应排斥西方经验和西方知识体系,相反应继续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先进国际传播经验和成熟知识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处理好全球传播知识生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并以平等、共通互融的姿态与包括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开展交流互鉴,实现与世界共通互融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创新共通互融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的理论叙事范式。

共通互融的国际传播实践过程需要摒弃偏见,本着坦诚和开放态度开展国际交流和互通,并在最大程度上来实现国际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国际传播的世界性叙事共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共通互融既可以作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目标,也可以作为国际传播的实现手段。

首先,中国国际传播的共通互融概念有助于逐步消解美国等西方国家二元对立主体范式。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学术界一直存在东方与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与专制独裁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等二元对立的叙事体系,并据此把整个世界主体分为两个阵营。这种二元对立论也反映到国际传播中。美国等西方国家迄今仍以民主自由主体自居,把其他国家归入非民主自由他者客体,占据着对他者自我优越的道德想象和学术高地。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体系中,东方国家从来只能作为客体附庸在西方主体之下,东方世界陷入东方无法表述东方、东方必须由西方来表述的困境中,形成了西方与东方之间不平等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作为东方国家的代表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用成功的社会实践和治理模式对东西方世界二元对立的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并逐步提出挑战。可以说,中国的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传播理论叙事正在撼动着东西方的二元对立体系。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注重把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共同体的平等一员,以此来寻求取充分的国际共通互融和理解,达成国际理解的战略目标。

其次,共通互融概念能够有效融通国内多元叙事场域,创新国际传播叙事理论和实践模式。一方面,内外有别的国际叙事实践一直是中国国际传播的理念。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化,国际传播渠道内外分明的局面逐步被打破,中国内宣的信息传播能轻易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传播叙事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国际传播环境中,内外有别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叙事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个从内外有别国际叙事实践走向内外叙事融合的趋势,也提出了国际传播的理论叙事框架和内涵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走向国际传播理论叙事共通互融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共通互触叙事概念以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传播实践为基础,能够推动我国在传播领域日渐强大的理论叙事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力量,在进一步杨通国家国际传播叙事与世界的共通互触的基础上,为国际传播叙事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全世界的互通共融提供一种创新选择。

(摘编自郭可《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叙事需与世界共通互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站在了国际传播叙事道义的最高峰。
B.借鉴西方经验和西方知识体系是创新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叙事的手段之一。
C.中国的成功改变了国际传播体系中西方与东方之间不平等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二元对立”的叙事体系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学术界成为国际传播体系主导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了我国国际传播叙事的困境,提出了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叙事体系的设想。
B.文章第五、六段通过对“二元对立”叙事体系分析来论述共通互融对我国国际传播的作用。
C.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提出观点,接着逐层进行论述。
D.文章末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证了共通互融概念能够创新我国国际传播叙事理论和实践模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创新国际传播理论叙事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以平等、共通互融的姿态与全球各国开展交流互鉴。
B.在当前国际传播叙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主体自居,把东方国家作为客体附庸在西方主体之下。
C.共通互融叙事有助于我国达成国际理解的战略目标,也将成为国际传播叙事理论和实践模式的最佳范式。
D.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化,中国内宣的信息传播也成为国际传播叙事组成部分。
2022-12-08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