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 题号:118156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进入潜意识

一位日本学者说:“感性是认识的无意识的结果,这是成千上万个人的切身体验。”这表明,感情活动与潜意识密切相关。而艺术创作主要是感情活动,要使感情充分自由地活动,必须进入潜意识。

中国古代的画家和诗人常常借助接触大自然来诱发潜意识。清代画家王昱有言:“未作画前,全在养兴。或睹云泉,或观花鸟,或散步清吟……俟胸中有得,技痒兴发,即伸纸舒毫,兴尽斯止。”

大自然之美能给人以心灵的抚慰,而不是感官刺激。大自然常使人心恬意适,超脱凡俗,令人在不知不觉间坠入梦幻,进入潜意识。爱因斯坦对这一点有很深的体会。他喜欢幻想,喜欢遥远的景色、阳光、色彩和宁静的海岸,喜欢轻轻掌着舵,让船缓缓地溜去。这一切使他心中产生一种愉快而自由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里,抽象思维的过程和这位科学家最深邃的感情激动的过程互相渗透,那种自由的存在和专心致志的工作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爱因斯坦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热爱,曾经影响着他的全部发展过程。对爱因斯坦来说,心灵的奇迹表现在自然里;自然的奇迹表现在崇高的智慧中。是大自然常常使他进入潜意识,发展了他的创造力。

中国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还特别喜欢酣饮大醉后进行创作。饮酒后,由于炽热导致艺术家进入梦幻从而进入潜意识。黄庭坚诗云:“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在封建社会,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喝酒,书法家、画家大多也如此。据说,贺知章“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李白更是号称“酒中仙”,他“斗酒诗百篇”,“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兴酣染翰恣狂逸”。苏轼诗云:“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这样的记载,举不胜举,其中或有夸张,但绝非毫无根据。因为酒醉的确有麻痹意识、激发幻觉、亢奋情绪、诱发潜意识、使心理发生变化的作用。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多遭遇坎坷,借助酒兴,挥毫抒愤是可以理解的。但一般来说,多数人的作品并非醉中所作,而醉中也不一定都能进行创作。

1.下列对“潜意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对事物的一切感性认识,都是潜意识的结果。
B.艺术创作主要是感情活动,感情活动与潜意识密切相关,所以必须进入潜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活动。
C.潜意识能够充分诱发人的创造力,使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能力。
D.我国古代文人的作品,都是酒醉之后,潜意识得到诱发而创作出来的。
2.下列对进入潜意识的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画之前,看云泉,观花鸟,散步清吟,身心愉悦,进入潜意识,激发起创作的欲望,方伸纸舒毫,尽兴作画。
B.大自然之美不仅给人以抚慰,而且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坠入梦幻,进入潜意识。
C.爱因斯坦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幻想着,内心充满了愉快而自由的感觉,进入潜意识,并与抽象思维互相渗透。
D.酒入胸中,感情无法平静,诱发潜意识,此时画中之竹,犹如自画师肺腑中吐出,自有一种峥嵘之势。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日本学者的话,充分说明了感性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B.艺术家往往通过大自然美景的熏陶或饮酒激发情感,进入潜意识。
C.文章举陆游、李白等的例子,是为了充分说明艺术创作对酒的依赖性。
D.“自然的奇迹”指的是“遥远的景色、阳光、色彩和宁静的海岸”等大自然奇妙的美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2005年《仙剑奇侠传》开始,玄幻逐渐成为国产剧重要类型。2017年,这一类型影视作品仍然不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古情歌》《醉玲珑》《轩辕剑之汉之云》《择天记》等作品纷至沓来,但除了年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关注度较高外,其他作品并没有激起多大浪花。玄幻剧已经略显疲态。

类似中国古代志怪小说、西方魔幻电影,玄幻剧是创作者将常规物象幻化变异从而为观众带来超现实奇异感受的叙事艺术。得益于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玄幻剧营造出更加逼真的视听体验,让观众情感得到宣泄。与此同时,模式单一、情节雷同等问题使得这类作品豆瓣评分普遍在3.5分。反观国外幻想题材影视剧,无论《指环王》三部曲还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不仅成为经典之作,其衍生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受到关注和期待。国产玄幻剧为什么产量大却难以留下精品呢?

概观这些玄幻剧,故事内容大多是人、神、魔甚至飞禽走兽在架空世界里陪伴着男女主人公追寻虚无缥缈的爱情,故事虚浮,主题轻浅,视野狭小,又缺乏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相比于中国古代神话、志怪文学、神魔小说,这些玄幻剧往往只是披着古人外衣,并没有从中吸取足够养分、挖掘深度内涵,因而情感苍白,意义稀薄。比如,某玄幻剧有不少《山海经》元素和上古神话影子,但仅仅作为符号存在,并未与故事本身有机融合在一起。再比如,“渡劫”在古典小说中指神仙们通过修炼来提升法力以渡过劫难,而玄幻剧中的渡劫则是一场接一场恋爱,丢掉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气磅礴而仅囿于一己悲欢之中。与之相比,《指环王》立意“创造属于英国的神话”,作品更是大量借用北欧传说及史诗《贝奥武甫》的内容;同为通俗文艺的武侠小说之所以留下金庸等人经典之作,是因为它发展了传统武侠小说类型叙事,为侠义精神赋予新意义,作品对中国传统巧妙化用更是俯拾皆是。

幻想题材大众文艺作品受到人们欢迎,最重要的是透过超现实想象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远者如《聊斋志异》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批判,近者如《蜀山剑侠传》对民国乱世的思考,就连《天仙配》《白蛇传》这样的爱情主题作品,也是古代人摆脱封建制度伽锁,向往自由美好爱情的观照。而玄幻剧与生动描绘现实社会、巧喻世俗百态的传统是断裂的,很难看到具有鲜明现实关怀、表达主流价值观的玄幻作品。光怪陆离的影像如果剥离现实关切,最终将只剩下“颜值”、炫景和喧嚣。

青少年群体是玄幻文艺最大推动者,他们寻求新奇故事和瑰丽想象的审美趣味牵动着资本的热情。一些浮躁的制片单位为赚快钱和高收益,祭出粉丝经济的“法宝”,忙于把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转化为改编作品的消费者,却没有在内涵挖掘和艺术锤炼上进行沉潜,最终将伤害这门艺术的根基。从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而言,中国玄幻剧有希望出精品,出佳作,如果不用心经营,从风靡一时堕落成明日黄花,实在令人惋惜。

(选自2018年2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玄幻剧”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玄幻剧采用将常规物象幻化变异的叙事艺术,在人神魔的架空框架下,讲述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爱恨纠葛。
B.玄幻剧受大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唯美的画面、虐恋的情节、逼真的视听体验,能让观众情感得到宣泄。
C.玄幻剧经过十几年的流行,虽保持高产量态势,但略显疲态,作品已不再吸引观众,观众对此类作品评分很低。
D.玄幻剧是资本取向、市场运作、观众喜好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其存在必然性,不必将其完全否定。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码技术的发展固然给玄幻剧制作带来极大推力,但也可能让制作者因过分倚仗技术而忽略内容,从而造成流于肤浅的弊端。
B.与很多玄幻剧不同,《指环王》和金庸武侠小说等经典之作都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长期追捧。
C.我国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志怪传统,它们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意识,能对生活集中体现,不像玄幻剧有意回避现实。
D.青少年群体是玄幻文艺的最大推动者,但玄幻剧若一味迎合他们的口味,不进行自我提升,将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2018-10-30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国的侠文化》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

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理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

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又说:“千里赡急,不吝其生。”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撼人心的因素。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

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执义为武侠精神的核心。孔子解释,“义者,宜也”。胡适解释“宜就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这一条武侠准则是对先前侠为人排忧解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宋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忠义”武侠观,以反抗异族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荣誉为宗旨。由此,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从现有研究资料看,侠的起源不会晚于战国末期。
B.侠的身上既有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也有舍己为人、尊信守诺的一面。
C.侠只有在乱世才能生存,如是太平盛世,生活安定,百姓就不会特别怀念侠。
D.《史记》《汉书》之后,侠淡出正史,处于无记录状态,但武侠文学从未绝迹。
2.下列选项,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A.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B.敬佩侠所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
C.欣赏侠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
D.侠能够主持正义,推翻不公平的政权,杀掉坏人、奸人。
3.对下列人物武侠精神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充分体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和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侠精神。
B.《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一诺千金,有勇有谋,处处为秦着想,成功退兵助郑,也体现了武侠精神。
C.荆轲刺杀秦王,求取樊於期头颅,带燕督亢地图,前往刺杀秦王,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
D.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与恩怨,智慧处理好与廉颇间的紧张关系,更是智慧的侠义之人。
2020-09-01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手谈

刘军

复城人都尊敬教书的梁先生。

日本人复城屯兵后,梁先生便不再教书。一日,梁文启带着个日本人登门.梁文启是宪补,进出日军宪兵队司令部,与胞兄梁先生却形同路人。

梁先生既不起身迎客,也没有拒客之意。他 冲来人点点 头,端坐那里,认真地把棋子摆得刷拉拉脆响。

日本人自选座位坐下,咕噜了几句。梁文启便说,大哥,对你的不合作, 川崎太君很不满意。梁先生淡淡地扫了一眼梁文启,说, 你转告太君, 我难以胜任。

梁文启大为不悦,正要如实回禀,却见年长的日本人身体前倾,双目发直,谅异无比地瞪着梁先生手中的棋子。连称“呦西”后,问,你的。我的,手谈的干活?

梁先生不料对方竟有些汉语根底,又对下围棋产生兴趣, 便说, 手谈? 可以。这我倒可以奉陪。拿出棋盘,将盛着黑棋子的方盒推到对方面前。你先手吧。日本人口称你的先你的先,却唇浮笑意将一枚黑棋子啪地点在左下方星小目上。梁先生也在另一小星目上应了一手,两人你一手我一手落子如飞。

下到一百三十几手,当梁先生犹豫片刻将一枚白棋子点在棋盘外自己一侧时,一直神情紧张的日本人变得异常轻松起来,面呈笑意看着梁先生。梁先生面色无改,说,这棋你赢了。

日本人很高兴,站起,将几枚棋子捏在手里翻来覆去抚摩了好一会儿, 说,明天,手谈的干活?

梁先生说,好,手谈的干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转天,年长的日本人只身如约而至。手谈三盘,梁先生二胜一负。日本人神情板滞。临走,说,明天。梁先生应,明天。

由此,一连五天,连弈十二盘,胜负平分。

最后一次,是个阴雨天。日本人严肃得判若两人,落座后,打着手势说,你的,我的,最后的手谈。

尚未落子,日本人又指点着手中的棋子说,我的赢你,棋子归我。语气是肯定式,而眼神却是询问式。

梁先生有种受了侮辱的感觉。这棋是祖上留下的爱物,到他这几已传了三代。梁先生扫了一眼仍在固执地等待回答的眼神。想了想,说,可以。不过我赢了你,什么归我呢?

日本人略一怔,僵住了。梁先生打量了一番对方,眉头紧蹙片刻: 军刀!

梁先生清楚地看出,日本人身姿挺直,两眼大瞪,伸手握住刀把刷地抽出刀来,在细细验过军刀之后,重又把刀插进刀鞘,回了句:好的。

仍由日本人先手。

接下来是场杀得昏天黑地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恶战。

梁先生早已腹中空空,几着不慎,累及全局,优势在对方这是显而易见的。

幻觉中,日本人正得意地将祺子一枚枚捡进方盒,摔起,走出屋门。梁先生痛彻肺腑地喝一声:留下棋子!一惊,却看到日本人脸色灰暗眼睛发红,正坐在对面专心盯着盘面。

梁先生狠掐大腿。不及终盘,何以言败?也许围棋的奥妙就在于此。

梁先生重整旗鼓,细细察看盘面错综复杂的局势。弃至一百五十四手,当梁先生将一枚洁净如玉的白棋子轻轻摁下时,日本人中盘一条大龙顿成僵虫。

屋子暗了。人笼在黑暗里,没一丝活气。

梁先生轻手蹑脚点上油灯。忽闪忽闪的灯光将日本人摇活。

日本人飘飘忽忽站起,没打招呼,鬼魂般荡至屋外。落着小雨的黑夜把他瘦长的身影愈罩愈小,直至完全淹没。

三天后,一件奇事闹得满城风雨。不少人为此受到牵连。一名叫川峙的日本军官不知缘何死于寓所。

夜深,梁先生取出棋子,一枚枚细细观看,觉得里面似有许多奥秘难以一喻。他神色黯然地独坐了好久好久。

(有删改)


[注]手谈:下围棋的别称,因为下围棋时,默不作声,仅靠一只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来斗智斗勇。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的起因是日本人逼梁先生合作,故事的发展是日本人想得到梁先生的棋子与梁先生连续手谈,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日本军官落败而死。
B.梁先生提出以军刀作赌注之后,日本军官的表现在结构上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为后面激烈的对弈决战和日本军官的死作了铺垫。
C.梁先生反败为胜这一情节中巧妙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并于突出的细节中展现了日本军官的贪婪形象。
D.通过几天的对弈,梁先生感觉到两人的实力本在伯仲之间,故而惺惺相惜地对本军官因输棋而死感到遗憾,“神色黯然地独坐了好久好久”。
2.试分析小说主人公梁先生的形象特点及塑造方法。
3.“言近旨远,小中见大”是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请结合文本对此此谈谈你的理解。
2017-12-26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