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184748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拼音一甲子

从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起,汉语拼音已经走过六十年。从学习汉字到推广普通话,从文本输入到信息沟通,从教育普及到国际交流,汉语拼音早已嵌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须臾不可缺少。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5亿多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当年制订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初衷,就是要用一个好方法来扫除文盲。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摆在专家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字母形式来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数番讨论,几易其稿,《汉语拼音方案》终于在1958年被正式批准通过。方案最终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实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1982 年,汉语拼音还从中国的国家规范成为国际标准,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60年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三大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在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深刻变革,汉语拼音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扫盲工具。在推动汉语现代化和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手语和盲文研制、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汉语拼音彰显出强大而持续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制订者们的最初构想。

现如今,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汉字输入法已经被普遍应用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人名地名拼写、图书排序检索、旗语灯语设计、产品型号编制、人事档案和户籍管理等领域,汉语拼音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半个多世纪来,《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让古老的汉字走上了服务社会的“快车道”。

在为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研制新文字时,《汉语拼音方案》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据了解,以《汉语拼音方案》为依据,国家帮助12 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了16 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民族文字,为民族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语拼音同样深刻影响了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为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研制、使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为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提供了便利。

汉语拼音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成为进入国际的文化桥梁。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推广。目前,在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汉语拼音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大大推动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陈章太用“前后两个30年”来评价《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六十年来的实践。在他看来,前30年主要是为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扫除文盲,普及学前教育,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后30年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改革开放和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在信息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摘编自2018年5月《人民日报》、人民网)

1.下列关于“汉语拼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语拼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用来扫除文盲的工具。
B.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实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
C.汉语拼音在同一年被认定为国家规范和国际标准。
D.汉语拼音现在已经延伸成为进入国际的文化桥梁。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汉字输入法普遍应用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
B.汉语拼音使用于人名地名拼写、图书排序检索等多个领域。
C.国家借助汉语拼音为12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6种新型民族文字。
D.汉语拼音是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和工具。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推行汉语拼音,残疾人才能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B.没有《汉语拼音方案》六十年的实践,就没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国民教育的普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完全归功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
D.如果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深刻变革,汉语拼音将继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镇,意谓边境地区的要塞重镇。无论是经过还是居留此地,均要求作者有亲身赴边的经历,因此这类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作者通过诗文记录行边经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弘治元年,马中锡赴陕西任管粮佥事,转饷延绥。其《东田漫稿》自《赴延绥》诗开始,后十余首诗串联起来宛如一幅行程图。这类作品的形成,是因作者受到眼前迥异的边塞风物的触动而产生了复杂的内心情绪。明代行边文学中屡屡出现思恋故园宁馨、追忆庙堂尊崇的情感,大半是行边者被眼前陌生荒凉的景象刺激而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落差成为明代行边文人的一种突出情绪,使创作蒙上了消沉的调子。而另一类行边者的心态恰好相反,因身负国家使命而显得更为积极进取。就整体而言,无论是荒漠中的艰苦行旅还是气吞万里的移营拔寨,相关描摹的出现均是由边镇场域直接赋予创作者的。

如果说第一类“触发”来自作者行旅途中印象式的“惊鸿一瞥”,第二类“触发”则源于作者较长时间的居留而对边镇环境所产生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晚明诗僧释昙英从北京行至榆林卫,在当地居留数年。其《昙英集》卷一中存有数十首居边诗,对明代榆林卫的独特气候与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记述。不仅如此,他还在诗中叙写自己每日耕田种地、参禅打坐、待客访友等日常活动,乃至涤器熨衣、煎茶做饭等具体生活片段。与短期任职的官员相比,在边镇长期居住者的观察视角就显得更为从容不迫、细腻生动。

寄赠与题作并不要求作者亲身赴边,这意味着此类诗文的创作地点与边镇不是必然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事酬答取代了边镇场域,占据了触发创作的主导位置,成为促生寄赠、题作等涉边作品产生的直接因素,而“边镇”则退居为作品中的点缀性元素。语涉边镇的寄赠作品就用途与内容又可分为“寄”与“送”两类。前者包括寄往边镇的诗歌和书信,后者则包括用以饯行的送诗送序。但无论是遥寄还是饯行,一般涉及叙述所赠对象赴边的缘由,对所赠对象品德才能的赞美,对边陲景象的遐思,对所赠对象建功的期许。

相较而言,送序则少于铺排夸饰,而详于记述分析。与送友人赴边相类,遥寄给边镇人物的作品内容亦包括对所赠对象的褒扬,对军威整肃、边塞靖定、君主策勋等情景的想象。而一旦传来友人立功边陲的捷报,则会极大地激发作者的热情,直接促使寄赠作品产生。除寄赠外,为边镇建筑名胜题作也是因人事往来促生的重要创作活动。作者可能亲身行边,在实地为建筑名胜题作,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必远赴边镇,只需差遣仆役往还,借助间接描述与想象即可完成。

对边镇产生想象与议论的明人往往远离边镇,甚至终身未尝赴边。空间的阻隔并没有阻挡明人对边镇的好奇,因阻隔形成的陌生感反而激发出他们各种瑰丽的遐思与揣测,而一些重大边事的发生则促使这种想象集中爆发。而当边警频现局势转急时,浪漫瑰丽的想象就被严肃峻切的议论替代。这种侃侃而谈尽管凝结了作者的极大诚意,但其笔下所涉及的西北边镇却不一定与现实完全对等,属于作者在脑海中对现实场域的二次构建。

(摘编自高璐《明代诗文与西北边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涉及边镇的诗文均要求作者记录自己经过或居留边镇的多种生活状态,往往具有行旅文学的特征。
B.在涉边的寄赠类作品中,“边镇”退居为作品中的点缀元素,体现出此类诗文创作不重视意象的选择。
C.语涉边镇的寄赠类作品有寄、送两类,都通过对边镇的想象表达了对赴边对象建功的希望。
D.诗人未必亲自赴边、即便赴边但表述有个人主观体验等,可能使涉边诗中出现情景与现实不对等的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经过与居留、寄赠与题作、想象和议论方面讨论了明代诗文与边镇联结的三种方式。
B.文章列举马中锡《东田漫稿》的事例,证明了身负国家使命到边境的官员大都积极进取的论点。
C.为证明居留边镇的诗人所写诗文的特征,文章详细列举了诗僧释昙英在边镇生活的诸多方面。
D.讨论明代涉边诗文的送序时,文章在点明了写作手法的特点后,又从表达情感方面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长时间居住边镇,有更具体的生活体验,写出的诗歌比短期任职官员的诗歌风格更细腻、思想更深刻。
B.送友人赴边与遥寄给边镇人物的作品内容类似,会褒扬对方,会通过想象展现戍边将士的风貌等。
C.为边镇建筑名胜题作是人事往来促生的创作活动,诗人可以通过别人对景色的叙述想象情境。
D.明代涉边的诗文中不乏各种浪漫瑰丽的想象,而当边警频现局势转急时就以议论替代想象。
2022-01-26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始自1928年的殷墟发掘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田野考古工作。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在华北、西北等地考察遗址、收集古物。1921年,西方学者甚至已经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和北京房山周口店进行发掘。1926年,中国学者李济、袁复礼又实施了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工作。然而这些早期田野工作皆由国外学术团体出资,无论发掘选点还是工作思路,皆由外国学者主导。此外,这些发掘无一例外地没有按自然地层收集遗物。因而这些只是考古学诞生之前的孕育或准备阶段的工作。

与以上的田野发掘不同,殷墟发掘是中国学界主动接受现代考古学的结果,其策划和组织者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发掘的选点受其影响,也打上了深深的金石学烙印,带有强烈的“证史”目的。殷墟发掘是持续的田野工作,主要的发掘主持人受过西方训练,这些为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落地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条件和学术条件。更重要的是,考古地层学作为最重要的考古学方法,是在殷墟发掘中发展成熟起来的。

中国考古学与殷墟科学发掘的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因此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学的起点。第二,殷墟科学发掘使得中国考古学打下了深深的“证史”烙印,这使得中国考古学一直从属于历史学科。殷墟发掘选点受到金石学影响,早在发掘之前,中国学者即已经知道殷墟是商代甲骨文出土地,因而殷墟的考古工作某种程度上是从“证史”开始的。第三,殷墟发掘给我们提供了年代距今最远的“已知点”,中国考古学的展开即从殷墟考古出发。殷墟既是寻找夏王朝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基础。第四,殷墟发据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贡献了“地层学”,地层学是考古学中最重要的方法。第五,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然而在殷墟发掘过程中,尤其是殷墟发掘后期,中国考古学的整体氛围也反过来给殷墟发掘带来重要影响,延续了殷墟溯源中华文明的灯塔地位。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殷墟文化分期”得益于中国考古学的整体进步。中国考古学中的器物类型学并非诞生于殷墟,而是在宝鸡、洛阳等地的考古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是借助了器物类型学的“他山之石”,殷墟在20世纪60年代初成功实现了“文化分期”。其次,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第二次进入中国。区域考古调查本是首先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古代聚落研究法,1996年,中国学者将此方法应用到殷墟考古工作中,从而获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包括发现洹北商城。再次,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也是中国考古学整体进步的结果。受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2006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摘编自崔志坚《追溯考古学与殷墟发掘的渊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田野发掘选点和思路皆由外国学者主导,工作不具连续性,不能算真正的考古学。
B.地层学这一考古方法发端于殷墟发掘,按自然地层收集考古遗物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C.殷墟发掘主要的主持人受过西方训练,这为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落地提供了学术条件。
D.殷墟发掘作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一个标志,对中国考古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末段提及殷墟申遗成功,重在论证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对我国考古学的影响。
B.文中既有深厚的考古学理论,又佐以考古实例,增强了文章学术性和说服力。
C.首段重点阐述早期国内田野考古工作,主要作用是引出下文的殷墟发掘的特点。
D.文章辩证论述了中国考古学与殷墟发掘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发掘获得重要考古成果,与区域考古调查法1996年首次引入中国关系密切。
B.器物类型学诞生于殷墟,为殷墟成功实现“文化分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C.殷墟作为溯源中华文明的灯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考古学的整体氛围。
D.殷墟发掘有“证史”烙印,故而殷墟发掘选点需受到金石学影响。
2022-12-03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的海水稻并不能直接在海水里种植。海水稻只是对耐盐碱水稻的一种通俗表述。2012年,袁隆平在山东青岛组建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技术攻关。我国最初的海水稻种质资源,是袁隆平院士从国内外一点点收集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的品种。目前,我们已拥有种质资源近2000份。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研发部部长万吉丽介绍,不仅如此,种质的耐盐能力也不断提高,从最初的3‰,提高到现在的8‰。光筛选种质是不够的,还得改良土壤。为此,科研人员探索出一套以综合排灌系统、物联网传感器系统、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基础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十年来,我国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2020年,袁隆平院士进一步在全国开展海水稻推广种植,启动十百千工程。该工程计划用八到十年时间,改造一亿亩盐碱地,实现盐碱地变粮仓。

(摘编自《我国海水稻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

材料二:

据科学家研究,海水稻的耐盐能力一般可以达到耐盐浓度0.4%~0.5%。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的耐盐水稻最高耐盐浓度不超过1.2%,而海水的平均盐分浓度是3.5%。水稻属于中等盐敏感植物。显而易见,直接在海水中种植水稻是不可行的。那么,海水稻为什么能够耐盐碱呢?

盐碱地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钠离子,这就会引发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离子不平衡等盐胁迫,会引起植物的各种生理、生化变化,如光合作用降低、能耗增加、营养物质摄取受阻、活性氧增多和代谢毒物积累等,这些变化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抑制,植株最终因碳饥饿而死亡。但是,海水稻对盐分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它具有对钠离子毒害作用的适应能力和保持自身钾营养的能力,能够想方设法地减少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并提高钾离子浓度。在盐碱土壤里,大量的钠离子从根部进入水稻植株体内,使钠离子浓度增高而钾离子的吸收受到抑制,但海水稻在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能够尽量维持高钾离子、低钠离子的状态,从而在盐碱地上得以生存。

在近海水域,海水盐分浓度因降雨、洋流、海水混合等因素而变化较大,特别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被海水浸润的沿海滩涂等地,土壤中所含的盐分浓度,会远远小于海水的盐分浓度。因此,海水稻就可以在沿海地区和其他盐碱地种植并收获。

(摘编自《盐碱地上的奇迹:海水稻》)

材料三:

中国的盐碱地在中国版图中占据了不小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海水稻的种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海水稻抗盐抗碱抗涝抗虫害,因而可不使用化肥,这对当今提倡的绿色农业来说,是非常有潜力的助力因子。而且,海水稻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海水稻可以将海水净化,同时保持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将海水稻进行杂交培育,应该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水稻种子,尽管过去的培育过程中有许多失败。

海水稻也可以走向世界,全世界共有143亿亩盐碱地,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当然,海水稻在推广过程中也会遇到阻碍。海水稻除了要解决提高产量这一大问题,海水稻能否适应各地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海水稻这一研究课题,还需要大量的测试,并未达到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的目标。

(摘编自《海水稻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推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海水稻研发首起于袁隆平院士,经过十年研究已经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加上“十百千”工程的启动,前景乐观。
B.我国海水稻研究一方面要选取优质种子,提高其耐盐碱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C.耐盐水稻最高耐盐浓度远低于海水的平均盐分浓度,而一般的耐盐水稻的耐盐浓度和后者之间的差距更大。
D.海水稻的种植遇到的阻碍也很多,如解决产量的提高、适应各地的环境等,而后者在其中是最重要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预计到2025年,我国盐碱地稻作改良总面积将突破亿亩大关。
B.含有高浓度钠离子的盐碱地土壤会引起植物如代谢毒物积累等各种生理、生化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抑制。
C.盐碱地中高浓度的钠离子会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而海水稻可减少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提高钾离子浓度,从而得以顺利生长。
D.海水稻的种植可让近海水域的海水盐分浓度大大降低,甚至能使河流入海口或被海水浸润的沿海滩涂等地的盐分浓度接近于零。
3.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