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8 题号:118626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能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自由的劳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普遍的困乏。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作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有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之为人自由本质的途径。
B.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D.文章多处引用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过程。
B.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C.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
D.在现实的劳动要求的驱使下,劳动者更加自觉地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
20-21高三上·安徽·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6]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②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③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⑤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⑥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选自《人民日报》2020042009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就是严谨认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和劳模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重视工匠精神,对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C.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我们已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D.我国古代就非常注重工匠精神,但是,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自古就有“尚巧工”的传统,技能人才从古至今一直得到重视,因此才会有瓷器、丝绸等精美制品。
B.只有我们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C.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加快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品牌形象,是我国当前重要工作。
D.弘扬工匠精神,要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构建体制机制,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一定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B.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会逐渐降低。
C.号称“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35年时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D.拥有健康市场环境的国家、劳动者素养深厚的国家,必将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就能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制度。
4.梳理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是如何来探讨“工匠精神”的?
2022-09-22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偶尔涉足,这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 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

昆曲,是世俗艺术 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

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味,也出现过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文化大师,但是如果北杂剧的创作队伍与昆曲的创作队伍作 一个整体比较就会发现,昆曲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要多得多。

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 人还亲自扮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 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 《清 忠谱》所表现的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 《长生殿》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已逝情爱的幽怨 缅怀,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对至情、生死的试炼和感叹,都是上层知 识界内心的真诚吐露, 我们如果把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 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 格的几根支柱。这几部传奇作品与《红楼梦》等几部小说加在一起,构成了明清两代一切文 化良知都很难逃逸在外的精神感应圈。

高层文化人在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相应的审美格调。 众所周知, 昆曲 从文词的典雅生动、 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有不少唱词段 落在文学价值上完全可以与历代著名诗词并驾齐驱。 更难能可贵的是, 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 技法上也十分高超, 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 受水平,引起全社会的欣赏和迷醉。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 控制,配器的齐金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 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丰富,念白的生动幽默,也成了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 能把握的复杂技艺。 这些自然都与社会性痴迷所造成的激励有关, 也与高层文化界对它的精 工细磨分不开。 高层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 一 腔一调之中,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离开 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得到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携其文化优势深度介入世俗艺术,就会产生影响极大 的文化现象。
B.上层文化人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使昆曲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
C.多数编剧技法上高超的昆曲作品,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变得通俗易懂,能为社会大众所欣赏。
D.昆曲在唱词、编剧技法、唱腔、表演技艺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与高层文化人给它输入了精神浓度 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观点,然后从高层文化人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和给它带来的审美格调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将昆曲和北杂剧进行对比,目的是突出昆曲和上层文化界的紧密联系。
C.第四段中主要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为例是为了证明上层文化人将自 身的文化感悟影响了昆曲。
D.文章分析了昆曲对上层文化界的影响,昆曲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北杂剧的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不如昆曲多,但并不能据此判断其文化品位的高度不如昆曲。
B.昆曲是一种世俗艺术,有一定的社会普及性,因此这一艺术吸纳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的参与人是世俗现众。
C.社会痴迷性对昆曲所造成的激励和高层文化界对昆曲的精工细磨使昆曲成为了一门复杂的技艺。
D.昆曲在唱腔上的细腻打磨,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这主要表现了上层文化人的审美追求。
2018-06-26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对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提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年3月8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

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9. 18亿亩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

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核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3月2日《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

材料三: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保障,其关键就在科技进步,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使农业产业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更大的就业容量、更好的生态质量。

在实际行动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多投向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农业数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物的信贷活动,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能力;积极探索适合农业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税收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农业科技金融资助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投资补助等,拓宽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保障农业科技行动顺利开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持续夯实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看到,智能终端等设备是农业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利用的窗口,是查询、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农业交易信息的载体,要切实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应用普及。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8月9日《把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点》)

1.下列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B.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要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C.农业的“芯片”是种子,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只有充分依托科技,才能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
D.虽然我国耕地持续北移,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要关注粮食的生产和储存,又要把好粮食消费的大门,双管齐下,确保粮食安全。
B.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关键在科技进步。
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信贷活动能够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
D.我国耕地利用强度较高,化肥用量相当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土壤污染、肥力下降。
3.2022年某一天,我省某地接到有关耕地使用的投诉,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概括。
2022-09-20更新 | 2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