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书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19137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执着追求   造福人类

——评《新药的故事》

钟南山

①我怀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梁贵柏博士撰写的《新药的故事》一书,对于目前非常活跃的生物医药领域,这是一本科普好书。

②作者梁贵柏博士是新药研发第一线的科学家,他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和长期向业界前辈们学习的体会,以生动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抗生素到抗癌生物药等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的药物,以及它们跌宕起伏的研发过程。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

③药物创新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什么是创新的动力?我相信每一个原药创新的科学家,在研究开始时绝不是先想到这个药研发出来后会给他带来多少利益,而是出于对“未知的未知”或“已知的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对广大患者,特别是完全无助、在当时无药可治患者的强烈责任感,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青霉素的产业化,以及有关艾滋病、河盲症药物的研发。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心,永远是他们执着追求的动力。

④创新总是青睐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偶然发现一只黑天鹅不放过,更深入观察,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得出“天鹅不等于白天鹅”的结论。科学家常常不轻易放过意想不到的现象与实验结果,再深入探讨,就会有新发现。

⑤坚持与执着是创新者最重要的素质。在本书提到的创新药物中,有哪个不是通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创制成功的?我和一位学者合作研发一种抗实体瘤新药,在他研究15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25年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我们均已年迈。他因突发性脑卒中半身不遂,曾想打退堂鼓。但看了这本书,我们要向书中的主人公学习,看到曙光,坚持下去就可能胜利!

⑥最后,精益求精。20世纪80年代,卡托普利已经是非常好的降血压药物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常有白细胞降低及皮疹的副作用,科学家继续努力,更有效而且副作用小的依那普利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问世。

⑦对于从事药物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温故知新的书。现代医药研发从磺胺、青霉素到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经历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集中体现了生物工程技术最前沿的突破性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突破如何被创造性地应用到健康领域,为人类造福。

⑧对于普通的社会公众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作者用非常通顺的语言,清晰地讲述了新药研发的史实和知识,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多年来的体会和思考。作为一名理科出身的资深科学家,作者的文字素养可圈可点,尤其是在解释新药研发的科技背景时,并不令人感到艰深和乏味,而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⑨21世纪的新药研发仍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需要更多投入,也需要更多像《新药的故事》这样的科普书籍,提高公众的医药知识水平,使医药创新得到全社会更广泛关心和支持。

(节选自《新药的故事》序言,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贵柏在书中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介绍了许多创新药物及它们的研发过程。
B.本文的语言朴实严谨,“常常”“可能”等词语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增强了说服力。
C.钟南山和一位学者合作研发新药长达40年,却因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也曾想过放弃。
D.文章最后认为,对21世纪的新药研发来说,像《新药的故事》这样的科普书籍越多越好。
2.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创新的真谛”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⑦⑧两段的顺序能不能对换,为什么?
20-21高一上·吉林白城·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评潘岳《秦汉与罗马》

田飞龙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边塞雄风与王朝政治建构相得益彰,是中华文明进取、综合与奠基的历史高峰。条条大路通罗马,地中海大帝国的商业文明、法律制度与政治智慧,引发西方后世模仿和世界性的赞许,是人类文明早期政治起跳屈指可数的模范。《秦汉与罗马》立意二者之间,是一篇立足于中西政治文明深度比较的长文。

②潘岳文章以极大篇幅处理了秦汉建制的特色和优势,敏锐捕捉了这一时段政治文明的结构化与制度化特征。周的“礼崩乐坏”标志着“礼乐共同体”的失败,而战国是这一失败的结果,也是填补该模式之“国家理性”维度缺失的起点与过程。孔子在礼乐秩序失败的基础上一边反思,一边重述,奠定了后世儒家的基本精神秩序与伦理政治的仪轨,但在国家理论与制度理性上并不严谨,不可能塑造福山眼中的“现代国家”。

③中国国家建构的绝对理性维度由法家完成,法家以严酷的功利主义和规则理性建构了人类最早期的大型现代国家,这是中国古典政治文明的重大成就,也是福山由衷赞叹的历史根据。但秦制法家以耕战为中心,以吏为师,激发人心之竞争和功利,但却涤荡了人心之仁义与廉耻,物极必反,二世而亡。汉承秦制,休养生息,《过秦论》与《治安策》寻求汉制特色及平衡,董仲舒天人三策及其儒家新义奠定汉代国家哲学之理性基础,在强大国家之外着力重建伦理社会,协调教化人心秩序,终于在汉武帝的“帝业”框架中成就巅峰性的文治武功。与秦汉相比,三代之治、春秋战国之类皆为序章、素材和处境,汉之后的各朝损益则是在秦汉大一统制度的总体框架内进行内外要素的调适,有局部创新,无结构性颠覆。若需要给这一结论加上一个恰当的学术性脚注,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为精当,其从汉制立论,详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和千年流转,从中折射出“贤能政治”的一贯传统和治理奥秘。潘岳文章就是为了揭示中国政治文明的“贤能政治”传统,解析“大一统”文明的制度密码。

④与秦汉同期文明相比,地中海区域的罗马则深陷“战国”式的地缘战争之中,以“战斗民族”姿态与传统完成了环地中海的西方帝国建构。罗马历史,长时段可以区分为罗马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与秦汉可比的历史时期是共和国后半段与帝国时代。罗马共和,是罗马政治文明的奥秘所在。潘岳在文章中声称希腊提供了西方的精神基因,罗马则提供了政治基因。这一论断颇有“片面深刻”的意味,因为希腊在政治上也贡献了“民主”,而罗马在精神上则接纳了基督教,开创了真正的帝国,故所谓精神与政治殊难别异。但潘文凸显罗马的政治根性,则具有显著的合理性:其一,希腊的政治是袖珍的城邦政治或者人类童年的“小共同体”政治,整体希腊从未建构为严谨的政治秩序,故希腊可贡献政治的价值元素和制度原型,但难以构成成熟的政治文明;其二,罗马自身存在从共和到帝制的制度跃迁,在共和的精神和制度基础上“演化”为帝国而不是“折断”重组为帝国,保持前后的基本政治文化与制度的延续性,这是罗马构建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秩序的伟大成就,是希腊所不能及的;其三,共和国末期西塞罗的“文治”与凯撒、屋大维的“武功”共同推动了罗马共和国的帝国转型与建制,其中的“军政”因素深刻塑造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心智与行为模式,并对后世西方的“民主帝国”建构有直接影响。罗马是战争塑造的,罗马是政治建构的,罗马是在对城邦政治学的批判超越中完成自我定位的。“罗马模范”成为西方后世的共和国与帝国的共同背景,因为罗马无论是共和国还是帝国,都是西方历史上的巅峰。《秦汉与罗马》对罗马共和及帝制的历史解析,抓住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内核与要害。

⑤以世俗帝国的治理指标而言,秦汉与罗马各有优劣,秦汉指向“大一统”,罗马指向“帝国和平”。但是罗马还受到一种特殊的精神挑战:基督教。罗马是泛神主义的,每征服一地并不消灭其本地神灵,而是诸神和谐相处,皆在罗马帝国的保护之下。因此,罗马帝国本质上是世俗主义帝国,多神传统是一种体现宗教宽容与文化包容的精神秩序。1_____而基督教本质上是反罗马的,与罗马帝国争夺“基层群众”和信仰权力。2_____帝国对基督教采取了先严厉镇压后整体皈依的极化政策。3______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了基督教共同体与蛮族王国长期并存的中世纪,基督教实现了超国家的普遍主义存在,甚至在公元11世纪经由教皇法律革命实现了以教会法为“神圣宪法”的法律秩序大一统。4______潘岳文章在“基督国教”一章中对世俗帝国与神圣宗教的冲突性质与后果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呈现出西方政教关系在罗马的紧张属性。

⑥当然,潘文对秦汉与罗马的比较,由于主题过于宏大,牵涉细节繁多,加之文章的写法夹叙夹议,趋近于“政治散文”,从而在有关比较议题及其核心判断上或有值得商榷与补充的余地。

⑦总之,潘岳先生的《秦汉与罗马》试图在真正平等和理性的基础上以持续性的文明对话重建中国自身的文化自信,并以此为基础巩固和提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但这样的“平等对话”带来的自信结论和解释范式,是否能够让国人真正信服,是否可以通达西方的当代人心,达到真正的相互承认的平等,甚至在平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世界性表达的方式和空间,这些疑问依然悬而未决,故我们在文明比较和理论建构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二者”指的是                
2.下列对第②段和第③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是“礼乐共同体”失败的结果,孔子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重述。
B.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其制度激发人心之竞争和功利,却涤荡了人心之仁义与廉耻。
C.《过秦论》《治安策》和董仲舒天人三策、儒家新义奠定汉代国家哲学之理性基础。
D.与秦汉巅峰性的文治武功相比,夏商周和春秋战国之类不过是序章、素材和处境。
3.在第④段作者说“这一论断颇有片面深刻的意味”,在后文作者是怎么论证其“片面深刻”的?
4.下面这句话放在第⑤段中的哪个位置最合适?(       
但“基督国教”以上帝之城凌驾世俗帝国,并不以维护帝国秩序为目标,甚至国教化政策还进一步加速了帝国的精神崩解。
A.1处B.2处C.3处D.4处
5.请为这篇书评写一个内容提要。
2022-10-28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往今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D.《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故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B.君子知礼好礼。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C.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
D.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B.无论在道德上还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C.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2021-06-02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百合花》在爱的精神上与《红楼梦》是相通的,茹志鹃用古典精神叙述了一个现代故事。独石成峰的《百合花》既是对逝去的温暖岁月的追忆,也是对《红楼梦》的一次遥远的回应,一个庄严的致敬。

②《百合花》成功的经验,就是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和物象进行简洁而准确的描写。这种由《史记》和《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传承而来的描写技巧,极大地过滤了作者的简单而随意的主观判断,排除了作者的缺乏真实性的消极想象,以一种切实、客观的方式,来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就是直接“摆事实”,用朴素、直接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话语,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来显示他们性格和内心世界。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作为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直观的“事实”,更是有助于小说家用来塑造人物。《百合花》继承了《红楼梦》的叙事能力以及描写对话和细节的技巧。在《百合花》中,茹志娟运用白描手法几乎达到了极为成熟的境界,取得了令人赞赏的叙事效果,她是一个会用文字两像的人,一个会用文字传递声音的人,她对新媳妇的描写,就给人一种绘国才有的生动、逼真的印象。

③象征既是一个外在的具象的世界,也是一个内在的情感的和观念的世界。正像《红楼梦》通过花草树木来彰显人物的性格,来暗示人物的境遇和命运一样,茹志娟也通过对大量自然物象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美好的内心世界。当然最具核心意义的象征意象还是百合花。百合花是充满湿馨感的幸福之花,而在《百合花》中,“百合花”至少可以被解读出两个层面的象征意义:一个是对勇敢的牺牲者深情的赞美,一个是对纯洁而惋伤的母性之爱的表达,这个象征甚至还隐含着这样一个意义层面:一个稚气未脱的战士,尚未体验过爱情的欢乐,就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死得太可惜了。我们有太多的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文学叙事,但却往往过于“宏大”,过于空洞,甚至过于冷漠。所以,在茹志娟这里,这种由“百合花”象征着的充满母性之爱的伟大情感,就令人特别感动。

④《百合花》具有核心意义的主题,就是赞美人们之间淳朴的感情,尤其是表现那种纯洁而美好的“没有爱情的爱情”。小说里,“我”对通讯员是爱着的,新媳妇对这个孩子似的战士也是爱着的。这里既有两位女性对于通讯员基于母性意识的疼爱,也有模模糊糊的异性之间的纯洁的喜爱——只是后者像火花一样,刚刚出现,就熄灭了;然而,也正因为稍纵即逝,它越发显得美好、宝贵。这种羞涩而敛抑的爱的情感,乃是《红楼梦》中描写得最成功也最感人的一种情感。可以说,正是《红楼梦》教会了茹志鹃洞察和描写这种纯洁的爱。“为什么要有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说,原因是我要写一个处于爱情的幸福旋涡中的美神,来比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没有爱情的爱情、母性之爱,这不正是《红楼梦》里许多人物之间最美好、最纯洁的“爱情”的特点吗?不正是茹志鹃对《红楼梦》所表现的生活情调的认同吗?

(摘编自李建军《<红楼梦>的孩子论<百合花>的谱系、技巧与主题》)

文本二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摘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1.下列关于文中的“白描手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和物象作简洁而准确的描写,是《百合花》成功的原因之一。
B.《百合花》描写人物的“白描手法”与《红楼梦》中“直接‘摆事实’”有相通之处。
C.“白描手法”就是以一种切实的、客观的、朴素的方式写人物。拒绝创作者的主观想象。
D.作家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时,尤其要注意作为人物心理活动直观“事实”的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从白描手法、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题三个角度论述了《百合花》的艺术特点和情感美。
B.文章自始至终将《百合花》与《红楼梦》对照着写,从文学的经验传承的角度揭示了《百合花》与《红楼梦》的关系。
C.第三段在解读“百合花”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将《百合花》与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叙事对比,指出其感人的原因。
D.第四段引用茹志鹃的一段话,目的是论证“没有爱情的爱情”是《红楼梦》里最美好、最纯洁的“爱情”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茹志鹃《百合花》的创作意图,是通过对《红楼梦》的遥远的回应,表达对曹雪芹及其伟大作品《红楼梦》的敬意。
B.白描手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的,主要用于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到今天已广泛运用于各类题材的文学创作中,
C.《百合花》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如“月亮”、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等,当然最核心的物象还是百合花。
D.叶圣陶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百合花》是对《红楼梦》的模仿,因而不属于茹志鹃的艺术独创。
4.请结合文本二对“文学短评”的界定和分析,简要阐述文本一第②段的文学短评有何特点?
2021-11-13更新 | 2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