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119139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劭字仲远。少笃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康,辟车骑将军何苗掾。中平二年,汉阳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皇甫嵩西讨之。嵩请发乌桓三千人。大将军韩卓议曰:“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劭驳之曰:“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中善不叛者,简直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沉静有谋,必能奖厉得其死力。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韩卓复与劭相难反复,于是诏百官大会朝堂,皆从劭议。

三年,举高第,再迁,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皆退却,郡内以安。初,安帝时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皆坐杀人当死,次兄初及玉母并诣官曹求代其命,因缢而物故。尚书陈忠欲以罪疑从轻,议活次、玉。劭后追驳之,据正典刑。其议曰:“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劭凡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乃奏之,曰: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利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二年,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后卒于邺。

(选自《后汉书·应劭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B.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C.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D.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康:汉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B.三辅:指治理京城地区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后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C.高第:文中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最后一级中央政府组织的廷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D.《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劭富有作战才能。三十万黄巾军攻入郡界时,他率领文武官员连续与黄市军作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保全了郡内,使郡内得到安宁。
B.应劭敢于坚持原则。尹次、史玉因杀人应当被处死,尚书陈忠包庇尹次、史玉,想要免除他们的死罪。而应劭坚决不同意。
C.应劭尽力建章立制。朝廷刚迁都到许昌时,不但旧典章全没有了,典籍记载也保存得很少,当时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大多是应劭建立的。
D.应劭具有文学才能。他年少时就博学多闻,后来撰写了许多的典籍,虽然其文不够典雅,但赢得了当时人的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中善不叛者,简直精勇,多其牢赏。
(2)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了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特立。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任司空牟融府期间,第五伦代融,乐恢为避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疏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暗示下,州县官吏胁迫其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2018-09-16更新 | 2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从安议     竟:竟然
B.书连上辄     寝:搁置
C.公于京师使客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D.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       诛:诛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安严肃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②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③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⑤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译文:                         
(3)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
2016-11-18更新 | 6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劭尝至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定。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劭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栽量若此。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乎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勖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节选自《后汉书·许劭传》)


【注】①陈建:字仲躬,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B.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C.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D.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官名,汉代郡、县均设此职位,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或县的政务。
B.公族,指诸侯或君王的同族,地位尊贵。这里指袁绍出身官宦世家,权势很大。
C.乡党,指乡里、家乡或邻里、乡亲。文中“乡党”指的是乡里那些志同道合的人。
D.避地,指因避乱而迁居他乡,也指避世隐居。从“王室将乱”看,此处应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劭重视节操,喜欢品评人物。他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对当时的人物作过许多赞赏的评定,袁绍归乡时就曾因为他而轻车简从。
B.许劭坚持原则,交友很有主见。他经常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却拒绝拜访因道广而难以周全的陈太丘、因严厉而少有通融的陈仲举。
C.许劭不事谄媚,始终坚守品行。他看不起靠谄媚宦官而封侯的族兄弟许相,也与邑人李逵、堂兄许靖等品行不端之人明确划清了界限。
D.许劭遇事果断,颇有长远眼光。避乱途经广陵时,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但他选择离开,投奔扬州刺史刘繇,从而避免了被陶谦迫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
(2)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
2022-06-28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