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2008535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各题。

消费=享受?

周国平

①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据他说,恺撒、亚历山大都是视享受生活乐趣为自己的正常活动,而把他们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动的。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③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像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④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苏格拉底看遍雅典街头的货摊,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每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会心一笑。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⑤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⑥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1.以下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间接引用蒙田的观点及他转述恺撒和亚历山大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第③段列举旅游消费的例子证明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排斥,有时会发生重合。
C.第⑤段用三个事例证明人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获得的快感是基本相似的。
D.第⑥段作者认为“幸福感”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奢侈的生活方式只会带来快感。
2.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随着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在美学领域不断有新概念出现,然而对于“和”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突出了传统的伦理观念,为“和”注入浓厚的人伦道德内容,把“和”引向人与社会的人际之和,认为美好的社会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和”。要达到这种和谐社会的手段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以诗、礼、乐对人们进行规范和熏陶,提倡以诗、礼、乐来治理国家。荀子同样强调“和”,他强调的是“礼分乐和”,认为社会应按礼来分而治之,社会才能按照等级差别而秩序井然;乐要讲求“和”,用乐来调和被礼所建立的政治秩序。

道家持有“以和为美”的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天之和。在道家看来,大自然是无限和谐、无限自由的,以素朴无为保持个体的天性和谐来契合天道,人与自然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老子曰:“知和曰常”,“复命曰常”。“知和曰常”是指和谐是事物运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由阴阳二气交合而成的平衡、和谐,失去这种平衡,万物就会终止生存和发展。“复命曰常”强调循环是万物最根本和谐的规律,万物是在循环往复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生生不息的。因此,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去除过分行为,这样才能实现各个事物之间的和谐。庄子也讲“和”,但表达更多的是“齐一”的“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顺应自然,达到人天之和的天和境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道两家的“和”虽各有特色,但也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都讲“人”,都是以人为主体,都是通过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及其理想境界的进寻等问题的进视来妙解人生的奥秘。二是都讲“和”,虽各有侧重,但在把“天人合一”作为其造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上,可谓殊途同归。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两点现实启示:其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生美学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文化转型的日益深化,技术化社会给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人的异化不断加深和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严重摧毁了旧有的价值观和信仰,对审美生存的期待也前所未有地进入了人们的心灵。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关注人的价值意义和人的理想生存方式,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生美学观,让美学关照当代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观。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未有的物质文明,也让人类过多地干预和掠夺自然,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熟视无睹。在屡遭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后,人们逐渐觉醒,不再追求以牺牲环境、毁灭自然为代价的发展,开始重新认识自然和善待自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走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道路。

(摘编自汤新星《论“和”的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有益启示。
B.在人际之和的观点上,荀子和孔子的看法一致;在对“礼”的阐释上,荀子超越了孔子。
C.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才是最高境界,庄子则认为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人与天的和谐。
D.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的人际之和不同,道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天之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和”文化的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两点现实启示,论述步步推进。
B.文章区分人际之和与人天之和,是为了论证儒家更关注推动社会发展和建立政治秩序。
C.文章论及“和”的现代启示时,也反思了经济文化转型、科技进步等带来的负面效应。
D.文章以“在道家看来”“可以从中获得”等语,对表述作出限制,言之有据,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以诗、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来维护国家秩序,这显然夸大诗、礼、乐的作用。
B.道家认为大自然是无限和谐的,人的行为破坏了自然和谐,致使万物发展缓慢和停滞不前。
C.儒道两家都强调人为主体,都主张“天人合一”,都坚持从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寻求和谐。
D.快速发展破坏了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慢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
2023-03-19更新 | 1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锺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吴娥川主人《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太腐”“太俗”“太杂”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顾炎武亦称明代士子除八股外,“他书一切不观”,北人能诗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

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的,《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儒林外史》中蘧太守和鲁编修的文学观念截然相反。蘧太守教蘧公孙作诗要“吟咏性情”。而鲁编修则从小教女儿做八股,鲁小姐每日涵玩,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它”。这样,就为后来蘧公孙和鲁小姐的婚姻不幸埋下了伏根。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而且,一般作为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因而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材料二:

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致,想起谢灵运的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两句。若非经历北方苦寒景象,那里知道“北风劲且哀”的个“哀”字下的好呢?这时月光照的满地的亮,抬起头来,天上的星,一个也看不见,只有北边,北斗七星,开阳摇光,像几个淡白点子一样,还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杓在上,魁在下。心里想道:“岁月如流,眼见斗杓又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一年一年的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又想到《诗经》上说的“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想到此地,不觉滴下泪来,也就无心观玩景致,闷闷的回到店里,也就睡了。

次日早起,闲着无事,到城里散步一回,只有大街上有几家铺面,其余背街上,瓦房都不甚多,是个荒凉寥落的景象。因北方大都如此,故看了也不甚诧异。回到房中,打开书筐,随手取本书看,却好拿着一本《八代诗选》,记得是在省城里替一个湖南人治好了病,送了当谢仪的,省城里忙,未得细看,随手就收在书箱子里了,趁今天无事,何妨仔细看他一遍?原来是二十卷书:头两卷是四言,卷三至十一是五言,十二至十四是新体诗,十五至十七是杂言,十八是乐章,十九是歌谣,卷二十是杂著。再把那细目翻来看看,见新体里选了谢朓二十八首,沈约十四首;古体里选了谢朓五十四首,沈约三十六首,心里很不明白,就把那第十卷与那十二卷同取出来对着看看,实看不出新体古体的分别处来。心里又想:“这诗是王壬秋闿运选的,这人负一时盛名,而《湘军志》一书做的委实是好,有目共赏,何以这诗选的未惬人意呢?”既而又想:“沈归愚选的《古诗源》,将那歌谣与诗混杂一起,也是大病;王渔洋《古诗选》,亦不能有当人意;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莫管他怎样呢,且把古人的吟咏消遣闲愁罢了。”

(摘编自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锺书先生很早就发现古代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主张“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B.《生花梦》《海游记》都认为小说创作应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认为“不真”才是小说的本质。
C.明清不少学者及一些文学作品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大都阅读面狭窄,读书的功利性太强,缺乏文雅性情。
D.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作者因自己地位卑下,常常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表明自己的博学,并借以提高小说的品位。
B.《红楼梦》首次揭示了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给徐述夔《快士传》以启发,赢得学界赞誉。
C.《儒林外史》中蘧太守说作诗要“吟咏性情”,可见明末清初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具有进步意义。
D.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虽然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方式,但其总体成就还是不能与专论相比。
3.万晴川认为有些古代小说“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1-03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解蔽》曰: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从儒家的视角看,荀子的批评恰如其分,入木三分。相对于老庄思想,儒家思想始终以积极进取的面貌示人。《论语·泰伯》载曾子之语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孔子一生克己复礼,以天下归仁为己任,成为后世士人效法的楷模。《孟子·滕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范仲淹《岳阳楼记》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横渠语录》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们,无不以上述儒家思想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被王夫之称赞为: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在庄子眼中,事君之难,是涉世的第一难题。在漫长的专制时代,一个士人想要建功立业就不能不走上仕途,就不能不面对统治者。庄子主张在身心之间以心为本,在多与一之间以一为本,在有心无心之间以无心为本。君臣相处之难,也表现为人道之患与阴阳之患。庄子主张忘身,所谓的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也就是顺其自然。人臣与储君相处之时会面临国与身的两难境地: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达之,入于无疵。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摘编自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解蔽》从儒家视角出发,对庄子的思想提出批评,这种批评是恰如其分、入木三分的。
B.在庄子看来,涉世第一难题是事君,人臣与储君相处之时会面临国家与个人的两难境地。
C.庄子主张人处世间要顺应物情,辩证看待“有用”与“无用”,这都是《人世间》中最核心的思想。
D.儒道可以共存互补,如人在面对逆境与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可有助消解焦虑战胜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破后立,先分析相对于老庄思想来说,始终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
B.文章第二段从人与社会关系角度,强调了庄子以心为本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
C.文章第三段总结全文,分析了儒道思想共存互补的意义,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D.文章综合运用了引用、举例、对比和比喻论证,语言准确,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们,无不以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
B.庄子认为,人们要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体现出与儒家不同的另外一种处世方式。
C.人要做到顺应自然,忘身而无己,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等,这都是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D.孟子主张“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的以心为本相通。
2022-07-12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