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34 题号:121402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雕版印刷术是活字印刷术的前身,在我国印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雕版印刷历经唐、五代,在宋代取得了空前发展。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对宋诗的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发展到唐代,已达到顶峰。宋诗的境界虽然难以和唐诗抗衡,但宋人还是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让宋诗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宋诗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当时的雕版印刷是分不开的。正如张高评先生所言:雕版印刷之崛起与繁荣,所触发的图书流通、知识传播效应,是宋代文明登峰造极之推手,是宋型文化孕育之功臣,是宋诗特色形成之中介,是‘诗分唐宋’之重要触媒。

宋人运用雕版印刷刊刻了大量宋人诗歌集,并为宋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中收集的有传本的宋人诗、词、文合集共739种,《唐集叙录》中收集有传本的唐人诗集、文集、诗文合集共108种,两者相比,唐人传世文集的种类约是宋人传世文集的1/7在唐代,文人诗集大多依靠抄写的形式流传,传播范围受限。可是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文人诗集大多能得到及时广泛的刊刻,一些有名望的作家的诗集一经刊出,就被人争相刻印流传。名声不大的文人,其诗歌在经后人整理后也能刊刻。无论哪种模式,只要被刊刻,都有利于作品的保存,并能为作品进一步流传奠定基础。

宋代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刊刻宋人诗集,这使诗集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宋人的诗集通过雕版印刷成册后,如果仅局限在保存的层面,那么诗歌的发展则会停滞,只有让这些诗歌作品真正进入传播渠道,它们的价值才会得以更好地凸显。在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让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样,传播途径之一是官方传播。所谓官方传播指通过官方渠道对诗歌等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其主要表现就是宋朝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大量编刻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文学类书籍。宋朝统治者除了重视正常的修书外,也重视对文人作品集的编纂和刊刻。南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云,六月壬申,门下侍郎薛昂奏:承诏编集王安石遗文,乞便不置局,差检阅文字官三员。从之。这样王安石的诗文在统治者的重视下,镂板传世。除了官方传播,还有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书肆等场所传播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商业传播。书肆之所以会刊刻众多诗文集,其原因在于获利颇丰。北宋《渑水燕谈录》曾记载:时蔡君谟为《四贤一不肖诗》,布在都下,人争传之。鬻书者市之,颇获厚利。书肆让宋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对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苏轼的诗歌正是由于被商家大量刊刻,才能家喻户晓,这就提高了他的文坛影响力。还有一种传播方式是民间传播,它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目的在于保存经典,传播文化。比如一些世家大族,从弘扬前辈先贤的文章功业,启迪儿孙的层面考虑,刊刻了一大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例如周必大所刻的《欧阳文忠公集》。

宋代通过雕版印刷来传播宋人诗歌,这对文学流派影响深远。对文学流派总集进行雕版

印刷是文学流派形成乃至壮大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最为典型的当属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诗集通过刊刻传播的形式,汇聚了江西诗派众多诗人的作品。到了南宋末年,即使诗坛后学之风已逐渐发生转变,江西诗派仍是诗坛的主流。其原因就在于诗集的刊印传播,将此派诗人那些分散的作品汇聚在一起,更好地延续和发展了诗派的传统。

(摘编自《宋代雕版印刷传播对宋代诗歌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雕版印刷的崛起让宋诗形成了与唐诗迥异的风格,也使宋诗在诗学史上的地位卓然。
B.宋代文人的诗作都可能被刊刻印刷,但如果诗人缺乏名气,则保存的意义大于传播价值。
C.民间书商刊刻文人诗集,通过书肆进行售卖,这样的目的是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获利。
D.江西诗派起源于北宋,以黄庭坚的创作理论为中心,即使到南宋末年依然有很大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从保存、传播和对文学流派的影响等方面分述了雕版印刷对宋代诗歌的影响。
B.文章引用张高评先生的话,很好地论证了繁荣的雕版印刷业对宋代诗歌乃至宋代文明都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一观点。
C.文章在论述诗歌的传播途径时,着重强调官方传播对诗歌传播的影响,同时也论及了商业传播和民间传播的影响。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不仅以具体刊刻作品为例,还引用宋人著作中有关雕版传播的内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雕版印刷技术的支撑,宋代的一些优秀的诗文作品就难以得到保存,也更难以流传后世。
B.仅仅停留在保存的层面,文学作品就不能发挥文化价值,只有让其传播,才能更好地凸显其价值。
C.宋代文学流派能够壮大离不开雕版印刷,刊刻这些文学流派的总集,对延续诗派传统有积极作用。
D.宋两浙西路转运司刊刻的《临川先生文集》和国子监刊刻的《资治通鉴》均属于官方传播的范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二十几部纪传体正史中,有两部是记载唐代历史的,这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从今天看来,它们间优劣如何呢?

《旧唐书》是五代时修纂的,当时离唐灭亡只有四十年,不少编修者都是唐末出生的,由他们来修唐史,当然有时近迹真,见闻亲切的有利条件。另外,唐代官方很重视整理自己的历史,从唐初以来,经过令狐德藜、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崔龟从等人不断修纂,大体上中唐元和以前,已有了纪传和编年两套粗具规模的国史、实录。后梁、后唐不断搜集史料,不仅收罗了许多公文档案、私人文件、野史笔记,也收到了国史和九朝实录。毫无疑问,这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给《旧唐书》的修纂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旧唐书》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旧唐书》的编纂工作做得很草率,加上成书过快,因而留下了不少毛病。其一,是重复杂沓,失之粗糙。像《唐绍传》先天二年,今上讲武骊山,这是《玄宗实录》旧文,所以称今上,而《旧唐书》没有删改;萧颖士、杨朝晟都是一人两传,而《旧唐书》编者没有发现;《高宗本纪》:皇太子弘薨于合璧宫之绮云殿,《则天皇后本纪》:庶人贤薨于巴州,都是当时史官为武则天绊死李弘和逼死李贤掩饰的话,《旧唐书》却沿而不改。此外,一事重见数处,一文叠出数卷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其二,是全书前后极不相称。由于唐德宗贞元和以前,有国史、实录为基础,所以本纪简明扼要,列传详尽明晰,而唐穆宗长庆以后,没有国史、实录为底本了,于是便粗制滥造,本纪杂乱繁复,列传事迹寥寥,错误百出。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举《高祖本纪》记高祖在位九年事仅六千八百十四字,而《哀帝本纪》记哀帝不满三年事就用了一万三千字;赵翼《甘二史札记》所举的(武宗)本纪书吴湘狱至千余字;《四库全书总目》所举的《武宗纪》记右庶子吕让所进婚状,《夏侯孜传》只记历官履历,《朱补传》只记其相昭宗一事等等,都是很明显的例子。其三,对唐代的历史缺乏深刻的见解,因而在体例上内容上都沿袭旧史,墨守成规,无所革新。史书是记载历史的,因此,对于与一代兴亡盛衰大有关系的史实就应该特别注意,并根据这一代历史的特点适当改革史书的体例,像班固去掉世家、魏收创立《释老志》就是这样的。但是,《旧唐书》主要是抄撮旧史,荟萃成书的,它的编者本身,并没有对唐代历史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也没有抱着一个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来修书,所以,它对唐代历史的看法是支离破碎、残缺不成系统的。例如宦官专权,是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穆宗以下诸帝,都是宦官拥立的,但《旧唐书》却沙撮唐人讳莫如深的旧史,在各本纪中一律记上前君遗诏如何如何,嗣君某日于柩前即位,好像没有宦官这回事似的,这就说明了《旧唐书》修纂者们历史见解的肤浅和史学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对唐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如藩镇置废、兵制演变、考选制度等,都没有十分重视,更谈不上单立志、表来详细记载论述了。

《新唐书》正是针对《旧唐书》的这些缺陷来修纂的。首先,《新唐书》的编修者们在进一步搜集史料上下了很大功夫。由于宋代政局稳定,各种逸书佚史不断被发现,所以,给重修《唐书》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

其次,《新唐书》有《旧唐书》这一前车之鉴,因此对史书的整齐简洁十分注意。如《哀帝本纪》,《旧唐书》极为繁琐,《新唐书》便砍去三分之一。《新唐书》不仅没有一人两传的现象,就连一事分见数处、一文别见数卷的现象,也尽量做到以一处为主,互相参见。

再次,《新唐书》的编修者不仅对唐代近三百年的兴亡盛衰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改修《新唐书》的目的也是十分明确的。北宋自真宗以来,冗兵冗员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势日益衰颓,宋祁、欧阳修都是力图改革这些弊病的支持者或参加者,因此,在《新唐书》中,他们十分注意对唐代的兴衰原因进行探索。因此,《新唐书》着重叙述了那些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针对各种制度的重大改革、演变专立了志。

然而,《新唐书》虽然改正了《旧唐书》的缺陷,但矫枉过正,又带来了新的缺陷。比如,他们用删减诰诏章疏、简练文字的方法来浓缩史料,这样一来,产生了删削太过的弊病。《新唐书》为了增加史实记载,在一开始修纂的时候,就叫在馆学士,人供《唐书》外故事两件,这固然是好事,但硬性摊派,必然导致为勉强凑数而拾取小说私记、滥竽充数的现象。

《新唐书》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欧阳修、宋祁两人,一个专以褒贬笔削自任,一个独以文笔词采为先,特别是宋祁,不仅喜欢古文,反对骊偶,还特别喜欢删改旧文,换用生僻字眼,他说他修《唐书》,没找到唐代一篇诏令可以修入史内的,因为唐人诏令全是骈文。他用这种偏见去修史,惹出了很多毛病。《灿武后传》的耘夫菟子、《窦威传》的可胜咤哉等,这些生造的词眼,只会使史文晦涩难通,令人感到佶屈聱牙,没有兴趣。

总而言之,新旧《唐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看唐代历史,不能只看其中一部而不看另一部。

(摘编自《新旧唐书之比较》)

材料二:

史才三长是刘知几关于史家修养的理论。刘知几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才、学、识三长缺一不可。是组织史料和表达的能力,包括对文献的驾驭能力,对史书体裁、体例运用的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是指读书搜集史料的学问,渊博的学识;是见解,对史事的见解、鉴别判断能力,尤其强调好是正直,善恶必书

(摘编自橙子《史通》前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旧唐书》于五代时修纂,在此之前,官方和民间已有不同体裁的粗具规模的记载唐代历史的史书。
B.《旧唐书》穆宗以下诸帝的本纪中不见宦官拥立的记载,是修史者历史见解肤浅、工作草率的表现。
C.《新唐书》修纂时增补了不少新发现的散失史料,与《旧唐书》相比,在历史研究中更具史料价值。
D.《新唐书》的文字晦涩难通、佶屈聱牙,带有明显的修纂者的个人风格,这影响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镇置废、兵制演变、考选制度都具唐代历史上的重大现象,应该为它们单独撰立志、表来详细记载论述。
B.欧阳修、宋祁等删去《旧唐书·哀帝本纪》三分之一,说明他们与钱大昕一样,都很注意史传叙事的繁简。
C.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十分注意探索历代兴衰的原因,由此可见,他也是力图改革的支持者或参加者。
D.宋祁修《唐书》时喜欢删改旧文,换用生僻字眼,认为唐代无一篇诏令可入史,这是受他文学喜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下列四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史才三长”的某个方面,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史记》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②欧阳修为“伶官”立传。
③《春秋》记二百四十余年历史不足二万字,《左传》补其记事之不完备。
④齐太史记录“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太史的弟弟仍然记录“崔杼弑庄公”。
A.①史才       ②史才       ③史学       ④史识
B.①史学       ②史才       ③史识       ④史学
C.①史才       ②史识       ③史学       ④史识
D.①史学       ②史才       ③史识       ④史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一如同《乡土中国》,属学术论著,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著,作者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分条概括。
2022-04-09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其《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金科玉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诉我们,“情”与“辞”要具有内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

“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是正确的。

“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

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刘勰还说,风骨需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

(改编自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

材料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观群怨”的《诗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骚》,还是“慷慨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

《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炼,“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避免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改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与“辞”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构成要素,而“风清骨峻”则是对“情”与“辞”内质美的具体要求。
B.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文采又对风骨起润饰作用,好的作品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C.在当代中国,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
D.传承并创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有助于我们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具有内质美,真正达到了“风清骨峻”的美学要求。
B.文学作品要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除了注重辞藻、语言流畅,还要做到精约峻拔,气势刚健有力。
C.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需要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到其文学作品中。
D.“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风骨”特点的一项是(       
A.南朝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B.唐代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C.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辛词:“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
D.清代陈廷焯评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两则材料都谈到“风清骨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5-28更新 | 3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是最早有意识地以《诗经》为教材的人。《诗经》本名是《诗》。汉代董仲舒把《诗》奉为经典,此后便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后人把它列为“五经”之首。直到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废止读经”,两千多年间,《诗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教材,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孔子看来,《诗经》、礼、乐是弟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诗经》是弟子学习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开始阶段。孔子的诗教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气质高雅,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这种道德教化形式,是和诗乐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的。《孝经》里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句是断取《小雅·小旻》末章拿来教人谨慎、恐失孝道的名言。像这样直接用《诗经》教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例子在《学而》《八佾》《子罕》等篇都能见到;《论语》中直接引用《诗经》说明修身养性进行道德教化的篇章有七章。

《诗经》还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孔子对《诗经》的审美功能有很深刻的理解,他总结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大意是“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首先是《诗经》引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感染人情,激发人的志气,振奋人的精神,从而最终达到美育的效果;然后通过“观”来考察社会和执政的得失,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先秦有“观风俗,知得失”;再有“群居相切相磋”,在相互切磋中引发感悟,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最后的“怨”是讽喻社会或者是表达不满情绪。因此说“诗教”是双向的,诗教是人心灵的净化器,纯洁的心灵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孔子在诗教的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史记》曾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诗歌教学中,主张配乐吟诵,而且他还亲自把诗谱成乐曲,在教学中“弦歌”而诵,诗的内容通过美妙动听的“雅言”来表现,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孔子还运用或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采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弟子。《韩诗外传集释》第十六章,就记述了孔子引证《诗经》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诗句,用谈话问答法,教诲子路“取束帛以赠先生”。孔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师生轻松、平等的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性情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陶冶。

孔子的诗教思想,无论是把《诗经》作为教材的角度,还是他的诗教方法和原则,都是在强调诗教对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诗教有助于养心怡德,它把汉语的声情、韵律、节奏及乐感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能自然地和着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引起情感的升华;能变化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摘编自赵会莉《孔子诗教思想与人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

孔子开创儒家的私学,坚持“有教无类”的主张,以真诚坦率的立场和民主平等的作风教育学生。他举办私学,目的就是为国举才,他感到当时各诸侯国缺乏栋梁之材管理政事,以致社会混乱,民生凋敝。因为当时掌握政权的世卿大夫多不称职,所以孔子在培养人才时不会只从贵族子弟中选取学生,而是秉持了“有教无类”的态度,不问阶级阶层,不分贫富贵贱,不限地域、年龄,来者不拒。“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的弟子中,有贵族,有富商,有新兴阶级,有平民。从区域上说,除鲁国人外,还有来自齐、晋等诸侯国的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冲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更切合了当时士阶层提高社会地位的要求,士人在春秋时或直接从贵族阶层下降,或直接从平民上升,而后者居多,他们处于社会中间部分,没有多少物质手段和政治资本,只有靠自己掌握文化知识,具备政治才能,才可跻身统治阶层。孔子以诗为教,培养了士人的政治才能,他坚信“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目的是鼓励士人更加努力。同时他深信教育是可以造就人才的,对学生充满了教育的信心。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后天的勤学苦读可以使人成才。因此他才满腔热情、真诚坦白地教育学生。

恰是在这种真诚的情感基础上,孔子养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从来不强迫弟子的学业,而是平等地与他们探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子知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他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八佾》记录孔子和子夏讨论《诗经·卫风·硕人》,孔子从子夏那里得到了理论的启发,感叹“起予者商也!”平等讨论从而教学相长正是儒家诗教的特色之一。

孟子和荀子沿着孔子的教育态度在不同路线上发展。孟子在实践中看重学习的自求自得,即使对儒家经典也是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何谓“以意逆志”?前人说法有两种,关键在对“意”的理解有异。一种认为“意”是读者之“意”,即从读诗之人自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出发去推度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志”;另一种认为“意”是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从教育的角度看,孟子的关注在于前者,强调用读者自己的理解去揣摩作者之志。可见孟子发展了孔子平等观念中学生主动性的一面。荀子则把孔子之道神圣化,同时视传播儒道的教师为君子、圣人,认为教师应当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应“师云亦云”,服从老师,这就和孔子的教育态度背离了。尽管如此,荀子毕竟流传下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认可弟子可以超越老师,这又契合了孔子“后生可畏”的观点。

(摘编自马兆杰《早期儒家诗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的统治者提升了《诗经》的地位,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否定《诗经》存在的价值。
B.孔子在弟子完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后,便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
C.《论语》和《孝经》深受《诗》的影响,两部著作都有引用《诗》的内容,以此起到教化的作用。
D.孔子着重从平民中选取学生,很少收纳贵族子弟,此举意在冲破当时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诗教思想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让人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并可以表达不满情绪。
B.孔子强调乐的教化作用,他主张以乐为媒介将诗歌表达出来,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C.孔子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也能从学生处得到启发,让自己成长。
D.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强调教育的实践功能,而荀子更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观点的一项是(     
A.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B.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D.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下面三段文字分别体现了孔子、孟子、荀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①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

②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

③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

[注]①櫽栝,矫正木的工具。②称,称道。③畔,通“叛”。

2023-02-23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