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122216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

生物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助于解决食品短缺、疾病传播、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生物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一旦失控,就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生物技术滥用、病毒样本泄露、基因武器风险等问题,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技术保障。

当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上相对落后,在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上有较大差距,生物安全原创技术少,优秀成果少,存在关键技术卡脖子现象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生物安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优化科技创新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投资、各类型企业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大对生物安全领域的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开展战略前瞻性研究,培育壮大生物安全科技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生物样本数字化与安全存储、信息实时更新、快速检索、在线监控和安全传输。针对传染病疫情,及时建立病毒传播模型,为精准溯源提供支撑,加强预测技术,通过症状监测系统,有针对性地提高生物安全防御。加快提高技术研发实力,鼓励生物技术原创精神,努力创新、突破国外专利封锁,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规范化发展,稳步推进生物技术安全有序应用,加强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抵御技术风险和外部威胁的能力。

生物技术是一项前沿科技,尚处于探索阶段,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种生物技术的出现,亦引发了相关科学伦理和安全性问题,生物技术可能带来的内在安全性引发人们的忧虑。随着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相关技术的扩散和制造成本降低,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及早应对生物技术带来的科学伦理道德问题,防范生物技术误用、滥用和非道德应用,控制生物安全风险,已成为国际科学界和世界各国的共识。目前,美国、德国等国家均建立了国家层面的生物安全科学咨询委员会,对相关科学伦理道德进行审查,以确保生物技术规范化发展。

对此,需从国家层面制定生物伦理审查标准,汇聚生物技术、医疗卫生、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组建生物安全伦理审查委员会,建立完备的生物技术科学伦理道德审查机制,对各项新生物技术、新项目进行生物伦理安全评估,未雨绸缪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生物安全保障需要走依法防控、依法治理之路,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国际社会对生物安全立法工作一直十分重视,美国、欧盟等均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生物安全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加强合作,联合国通过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等国际公约,我国已加入并作出承诺。显然,加快制定生物安全法,为建立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奠定基础,有利于我国履行国际承诺,与世界各国一道防范生物威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多年来,我国在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方面作出巨大努力,相继出台了若干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在各个领域起到了监管作用。但整体而言,我国生物安全法规较为分散,内容不完整,导致依法管理难度大。近年来,一些生物安全事件,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亦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凸显出我国构建完备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急迫性与重要性。2019年,生物安全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该法统筹安全和发展两方面的要求,积极应对国家生物安全挑战,将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纳入法律。当下,我们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之中,更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安全问题与加速推进相关立法的重要性。加快生物安全立法进程,健全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更有利的法律支撑,实现依法防控、治理生物安全。

目前,全球性的生物恐怖活动和生物犯罪活动增多,国际生物科技研发活动的规范准则呈现碎片化、无序化趋势,潜在安全风险和利益冲突矛盾突出。我国在生物安全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已有初步成效,但在政策协调、组织人事等环节仍较为薄弱,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不健全,抵御新型生物威胁的能力较差。同时,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力不足,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较弱,导致在国际生物安全规则制定方面话语权受限。

因而,我们应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出发,倡导世界各国合作治理生物安全,联手打击全球生物安全犯罪活动。同时积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环境,加强生物安全智库战略研究和人才培养,抢抓国际战略话语权。引导和规范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防范潜在的危害和损失。并加快设立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归口、合并各细分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明确各方责任,构建完整严密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

(摘编自文倩《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这给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B.生物技术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引发了相关科学伦理和安全性问题,因此人们担心生物技术会带来内在安全问题。
C.近年来,一些生物安全事件威胁着我国安全,凸显出我国构建完备生物安全法律体系是迫在眉睫、非常重要的。
D.目前我国在国际生物安全规则制定方面话语权受限,是因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力不足、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还较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引用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文章更有说服力。
B.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紧扣“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多角度地展开论证。
C.文章在生物技术研发方面将我国和先进国家做比较,论证了我国应加强生物安全技术保障工作。
D.文章对我国目前国家生物安全治理方面的举措和不足之处都有所论及,体现出作者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生物技术研发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相对落后,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B.从国家层面制定生物伦理审查标准,建立完备的生物技术科学伦理道德审查机制,可防患于未然。
C.加快生物安全立法进程,健全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更有利的法律支撑。
D.构建完整严密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需要设立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归口、合并各细分机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句,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

简捷地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的特点是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一个伦理性的方法,与法家以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置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动,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观念信仰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更精确点说,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因为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儒家思想主张阶级分明。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回溯到当时封建制度崩溃以及此后数百年内的状况。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级的国家,各自独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周朝天子名为华夏君王,统治全国,实则徒拥虚名,衰微已极。直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虽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这颇与其所主张之建立理性社会、尊崇周王之学说相矛盾。因当时国内情势纷乱已极,周室衰微,天朝荏弱,纵然前往朝见,终无大用。各国间虽订有条约,转眼粉碎,结盟和好,终难持久。养兵日众,捐税日增,强凌弱,众暴寡。国与国间随时会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见成功。学人智者开始定攻守之计,和战之策。当时国界之分渐渐混灭,学者智士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亲疏无常。而古礼失,尊卑乱,贫富悬殊,政教乖误,此等混乱失常遂使思想锐敏之士,劳神苦思以求拨乱返治之道。在此种气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极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见,如百花齐放,竞妍争香,乃形成中国哲学之黄金时代。

而孔子,则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与国之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这都是孔子的信念。

(摘编自林语堂《孔子思想的特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是一个智者,还以其丰富厚重的思想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立身之道。这是中外学界对孔子的共同认识。
B.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尊崇人性中的“善”,并以此作为治国理政之道去追求实现理想中的完美。
C.在孔子的理性社会里,要实现政治的修明,没有法家之“法”,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和道德力量。
D.儒家思想立足现实,强调人应该担负的责任,既和适世玩世的道家大有不同,也摒弃了毫无价值的玄学与神秘主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然后由概括分析到具体分析层层深入地对孔子思想的特质进行阐释。
B.文章由今及古,评古论今,纵横开阖,作者阐析纷繁复杂的史实,语言凝练雅致,句式整散交错,说理透辟深刻。
C.文章第四段立足于时代大背景,分析了孔子思想产生的外部原因,彰显了孔子在乱世中弥足珍贵的信念及力量。
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中西方观念的对比,儒家与不同学说的对比等,揭示了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主张做人要有社会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适世玩世,因此儒家是理性的,道家是感性的。
B.儒家把追求“人的标准就是人”作为最有力的教义,这无论是对于过去,还是当今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C.对于周室王朝,孔孟在学说上尊崇但实际行为却不屑,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周室衰微对他们实现志向终无大用。
D.当时天下情势纷乱,国运没落,却迎来了思想的黄金期,各路学说精彩纷呈。
2021-07-30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从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准。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还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杷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摘编自赵婀娜《美育是一种刚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它已成为教育体系中至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B.看似抽象的美,实际上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都与我们相连,并为每个人所感知。
C.无论是美术馆的名画,是音乐厅的乐曲,还是一位白发老者,都有可能成为人们欣赏美的窗口。
D.审美能力不仅关乎个人幸福,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能否树立、现代文明水准能否提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指出公民审美能力培育缺少长期有效的方法之后,进一步展开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
B.文章在论证时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对美育价值的理性分析,又涉及生活中美育的实例。
C.文章论证注重逻辑,第二段以时间顺序展开论述,在论证审美能力价值时则按个人到社会的逻辑行文。
D.文章运用道理、举例、引用、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将美育、审美能力等概念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美育环境,使公民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得到再提高,任重而道远。
B.社会物质的日渐丰富使得人的精神问题随之突出,审美能力将在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C.有些人虽然接触到了人类艺术的宝藏,但由于缺乏审美能力,他们很难欣赏到其中的美和价值。
D.学校教育在美育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只有从功利式教育中走出来,学校教育才能真正促进美育的发展。
2023-06-28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2016-11-18更新 | 5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