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122785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3至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910年至1911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他用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

( 节选自陈昀《文物见证抗疫史》,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熏烟蒸洗防疫法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秋官》记载用药草烧熏驱蛊防病做法。
B.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最多的时期,《博物志》就特别讲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大疫。
C.唐代的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蒸汽消毒法,明代李时珍经常用空气消毒法预防疫病。
D.葛洪认为熏烧药物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熏烟蒸洗法、空气消毒法等陈述,其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防疫方法多种多样。
B.本文论述中国古代防疫大量引用历史文献,论证结构呈现鲜明的并列式特点。
C.只要人们佩藏口罩,就能够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D.伍连德针对我国东北大鼠疫积极开展了隔离防疫并要求佩戴口罩,效果明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防疫成功,是因为佩戴口罩,掌握了空气消毒法与蒸汽消毒法。
B.古代书籍强调保持居室清洁卫生习惯,因为屋宇干净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C.武则天时妇女开始用的帷帽,有遮阳蔽沙功能,也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
D.蒸汽消毒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的记载乃依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然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引出了后文的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
C.文章引儒家注重的“孝”道“无违”,意在说明长老权力是不能容忍反对的。
D.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说明了注释大量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继替与社会变迁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一个社会不会突然与旧结构完全不同。
B.一个人,只要他能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他就可能成为“文化英雄”。
C.乡土社会是一个容易安定的社会,缺少“领袖”和“英雄”,因此时势权力在乡土社会中不易产生。
D.只要表面上承认长老权力的形式,内容就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口是心非,虚伪也就不可避免了。
2023-01-04更新 | 1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 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指由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文字系统)。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 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 正价值。
书法其实没有“古、今”,书法即为最“现代”的艺术;反之,以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节选自《书法:写意抒情方称美》,任平)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至今使用的汉字是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自源文字,经历了一个从从线条式的图绘到笔划式的书写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B.商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的审美标准是整齐、均衡、图案化,其文字图绘线条构形都与文字所表示的实物形态相关联。
C.由线条走向笔划的最早汉字是隶书,此时,人们留意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感受书写过程中带来的节奏动态之美。
D.从具有严谨构形和图案化的篆书向相对简化、解放和“放纵”的隶书的转变,已开始孕育具有抒情审美功能的中国书法艺术。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抽象化才有可能第一次让书写具有了写“意”的功能,摆脱了汉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 抒情和审美的特征。
B.从马王推汉墓出土的帛书可以看出,在帛上书写文字常常要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使书写收到了很大约束。
C.魏晋作品大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因为当时文人已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
D.书法没有古今之分,只要致力于书法艺术表现的理念和实践,重视以书法直抒胸臆,就达到了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境地。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写意识形成之后,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但人们仍十分关注汉字由具象转向抽象的构形之美。
B.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渐趋进步,书写才得以纵横驰骋、自由洒脱,晋人的行草书得以札传世,并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
C.魏晋文人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和稍纵即逝,认为书写和绘画诗歌一样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
D.如果一个书法家把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同时这也否定了书法是最为“现代”的艺术的观点。
2016-11-18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

①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是用寓意、比喻、象形、谐音等手法,来影射和暗示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学体裁。它是一种利用谜面的语言描绘引导猜谜者的联想,从而推测出所指之事、物或文字的语言游戏形式,是汉语语言智慧的结晶。谜语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具有口头表达和匿名流传的特征。

②关于民间谜语的起源,学者们历来说法不一。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提及: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谜语便已现雏形。当时的谜语多反映民众生产生活实践,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其谜底是做弹弓,暗指制作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到了唐代,猜谜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将谜语作为一种娱乐游戏。谜语的制作方法更趋精巧、体裁特征日渐稳定,谜语的发展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峰。两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兴盛,民众文化需求扩大。猜谜形式不仅包括专业艺人在专门场所里进行的民间猜谜表演,而且出现大量适应市井文人生活的灯谜,谜语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元明清时期,谜事活动渐成大观,在当时文学作品中可窥见一斑。如曹雪芹《红楼梦》中有谜语二十八则, 与作品内容相勾连,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如今,民间谜语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反映新时代特色、形式活泼、语言幽默的谜语大量涌现。各地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元宵节灯谜活动、游园会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谜语活动中。谜语书籍出版的兴盛也促进了民间谜语的发展,使谜语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得以传承并创新,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着它特殊的文化功用。

④从民间谜语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直接又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充满民间智慧与艺术的一种口承文学。民间谜语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息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与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⑤具体说来,民间谜语在艺术上的特色可概括为:谜面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包括短语歌谣、诗词歌赋、实物动作等;修辞手法十分丰富,有比喻、夸张、比拟、排比、典故、反复等。谜面的设置通常暗含机关,极力掩盖谜底答案而又极力彰显谜底特征,让人们在猜谜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精妙趣味。比如同一个谜底可以用多个谜面进行描述,且看关于灯笼的几则谜语: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三则谜语分别从灯笼的构造、外形特征、用途三方面进行描述,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

⑥谜语本身包含的各种知识是地域文化的承载、民众集体记忆的表达,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价值。谜语是一种民间语言艺术,是民众集体记忆的表达。透过谜语,人们可以了解到一方社会的民俗风情、历史地理以及民众的心理趋向、审美情趣等。谜语也是民间表现智慧、测验智慧并开启智慧的一种口头艺术的特殊形式。周作人对谜语在儿童智慧培养和认识自然方面的特有功能大加赞赏,认为谜语体物入微,情思奇巧,幼儿知识初启,考索推寻,足以开发其心思。民间谜语是民众自发产生和流传的智力测验题,在活跃民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民众的心智。此外,谜语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字谜、灯谜、事谜、物谜、地名谜、动物谜、植物谜、历史典故谜、风俗民情谜等等,无所不涉。通过参与谜语活动,人们可以认识大千万物,了解各种知识。

⑦民间谜语中包蕴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社会认知世界的百科全书,它涵盖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鸟兽虫鱼、农桑耕织、百工技艺、衣食住行等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与民族心智与审美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民间谜语根植于人民生活之中,是民众审美情趣和智慧的表达,是中国口头与文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谜语文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1.第②段加点词“酝酿一个新的高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对“民间谜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谐音、比喻等手法推断出所指事物或文字的民间口语艺术。
B.能直接又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和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C.《红楼梦》涉及的诸多谜语体现出明清时期谜事活动已然盛行。
D.举办游园会和出版谜语书籍促使民间谜语发展步入鼎盛阶段。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谜语的兴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繁荣有关。
B.民间谜语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就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色。
C.猜谜的审美趣味主要在于同一谜底可以用多个谜面进行描述。
D.传承和弘扬谜语文化是保护非遗、增进文化认同的核心途径。
4.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校园文化节即将到来,学生会正在策划校园猜谜活动。请结合本文,以“弘扬民间谜语文化”为主题,为该活动撰写一段校广播台宣传语,150字左右。
2022-06-21更新 | 1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