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95744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工智能技术许多突破是在智商领域产生的,同时,这场人工智能的浪潮也在人类过去特有的情感领域取得突破。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或可视为人类情感的凝聚。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从而断言人工智能不可能习得这种特质。然而,人们实际上从未认真地论证过: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

②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显然没有人生经历。

③然而,这种论证存在瑕疵,科学家们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和他人的讲述等,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二次补充复原。在这种情况下,“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数据集,既不真实,也很有限。那么,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④“失忆者假说”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价值。因为对于一个尝试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人类失忆者的境况极为相似。这个假说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过去站在每个人类个体角度看来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人工智能而言,变得不再那么罕见。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一次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她们都有完整的人生背景……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地创作,而是能够将同样的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也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⑤今天,科学家们正从文本、声音与视觉三个角度,去尝试为人工智能赋予创作能力,并通过一种变通的图灵测试来检验它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我们对许多不断诞生的突破性进展感到欣喜,例如通过建模,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时期的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或有所感悟,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摘编自李笛《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智商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也将在人类特有的情感领域有所突破。
B.人工智能没有自我意识,即便创作出某种艺术作品,它自己也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
C.即使失忆者对自己的生平际遇能进行二次补充复原,也不能算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意义,既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更在于这种表达能激发观众的体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论述结构,行文富有严密的逻辑性。
B.文章论证破立结合,客观辩证,既有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肯定,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C.文章引用科学家的“失忆者假说”,旨在论证可以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
D.文章末段论证科学家们已从三个角度尝试赋予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并取得初步成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认为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能力的人们而言,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接受人工智能。
B.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构建完整的人生背景,这为人工智能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C.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和突破性进展,新文艺创作主体定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和成果。
D.一切人工智能均应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我们不能也无法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前,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学文化生活。

②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将夜》(猫腻)中的主角是国家的栋梁,保家卫国,坚守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盘龙》(我吃西红柿)、《仙逆》(耳根)、《斗破苍穹》(天蚕土豆)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③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描述了一个独具中华民族意味的超自然世界。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仙路烟尘》(管平潮)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后宫·甄嬛传》(流潋紫)中温婉含蓄的甄嬛体颇有中国温柔敦厚文化传统气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

④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 小说拓展历史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作为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历史事实严谨,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古代历史。《后官·甄嬛传》、《芈月传》(蒋胜男)、《燕云台》(蒋胜男)、《楚河汉界》(灰熊猫)、《步步惊心》(桐华)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背景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表达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观察和精神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中华再起》(花草)、《新宋》、(阿越)等历史小说重新总结历史教训,对历史进行反思,弥补历史缺憾,在想象的故事中实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刺绣、相声、曲艺、美食、中医等元素,网络小说近年来涌现出科举文、美食文、医术文、行业文。这些类型的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笙离)以苏叶、甘草、藿香、冰糖、怀香、龟苓膏、枸杞、决明子、杏仁、当归、桂花等二十八种中药材为小说章节的标题,在爱情故事中介绍中医文化。血红小说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阿菩小说中的商道文化,酒徒小说中的历史考据,拓展了小说的内容,使网络小说成为知识文化小说。

⑥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官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所蕴含的“生命如同蝼蚁”观念,跳舞小说中宣扬“丛林法则”等,招来许多批评,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走到正途上来。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在人物品质、想象力、文化元素、类型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和价值取向。
B.中华灿烂的文化对网络小说的熏陶作用明显,如诗书剑气、江湖人生等,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韵致。
C.网络小说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展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D.网络小说均积极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故事,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它们不仅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观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B.全文论证网络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按照网络文学传承内容传承现状的逻辑顺序展开,层次清晰。
C.文章第④段论证了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有对历史的还原,还有对历史的反思,甚至是对一段历史的虚构。
D.文章认为网络穿越小说对古典诗词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有力地支撑"网络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阅读--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时,只要深人欣赏其中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就可以增长并且丰富文化知识。
B.不少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甚至有经典作品的影子,可能与一些网络作家热爱古典文化有关系。
C.网络文学的成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濡养,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D.网络作家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认清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2020-05-26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作的生与熟

朱美禄

艺术创作中生与热具有辩证关系。

宋代韩驹说:“作语不可太熟,亦须令生。近人论文,一味忌生语,往往不佳。”何以用熟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欠佳呢?从文艺心理学角度看,正因为用语太熟,文人不经思考便“率尔用之”,致使创作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化状态,结果就出现了纰漏。

王直方在其《诗话》中说:“圆熟多失之平易。”沈德潜在《说诗晔语》中说:“过熟则滑。”表现的圆熟,读者虽然易于接受,但失之于顺滑,留下的印象必不深刻,因此接受效果难免会打折扣。表现的圈熟,还给人似曾相识的陈旧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滋生排斥和逆反心理。有见识的作家,都知道处理好诗文生与熟的关系。魏庆之在《诗人玉屑》“语不可熟”条中说:“东坡作《聚远楼》诗,本合用‘青山绿水’对‘野草闲花’,以此太熟,故易以‘云山烟水’,此深知诗病者。”苏东坡深谙“熟”的危害,于是改弦易辙,以陌生化的方式进行应对。陌生化理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苏轼的对句,打破了常规,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新鲜感。

对艺术世界完全陌生,当然不可能创作出作品;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艺术素养,对前人艺术成果有所熟参,对艺术形式上的规则了然于心,艺术家才能进行创作。由此可见,艺术创作是基于“熟”的基础上的。但是熟了之后还须能“生”。清人王澍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郑板桥也说:“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们的表述都隐晦地蕴含有这一要求。常言亦道:熟能生巧,所谓“生巧”就是生出新变,生出妙趣的意思。熟后不能生,艺术就了无新意,创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反常而不合道,艺术就步入了险怪一途,其接受和评价将受到影响。艺术创作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这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艺术自我圆满、自我突破的过程。

清代沈德潜认为:“唯生熟相济,于生中求熟,熟处带生,方不落寻常蹊径。”以此观之,前人对艺术生与熟的搭配,已有明确的意识,只是没有具体量化而已。在当今这个崇尚科学、一切都趋于量化的时代,艺术作品中生与熟的比例是多少才好呢?有研究表明,70%的熟悉,30%的陌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70%的熟悉,就是说要有这个比例符合读者的成见,读者才乐于接受;30%的陌生,则表明作者的创新须达到这个比例,才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深谙“三七开”这个公式,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文章要写得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古人今人如流水,几乎每个文人都感叹余生也晚,好文章被前人写尽了,好语言都被前人说完了。丰厚的文学传统对每个作家都构成了压抑,因此影响的焦虑在所难免。如何进行创新,前人进行过艰苦的探索。梅尧臣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倡导“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阮阅则说:“熟语贵用之使新,语如己出,无斧凿痕,斯不受古人束缚。”说的都是要以旧为新,把熟悉的内容用出新意,使之既似曾相识,又截然不同。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9日16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用语太熟,会使创作进入无意识自动化状态,这就是作品出现纰漏的原因。
B.作品圆熟会让读者印象不深,接受效果打折扣,或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排斥和逆反。
C.艺术创作的前提是,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熟悉前人艺术成果及艺术形式规则。
D.文章写的好与坏,除与作者是否熟谙“三七开”的公式有关外,还包括其他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观点句独立成段,字句简短、节奏明快,利于引起读者注意,具有强调的效果。
B.列举苏轼《聚远楼》一例,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文处理生与熟关系的重要性。
C.文章整体按照并列式结构展开,对“生”与“熟”分别进行了辩证分析,论证严密。
D.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艺术创作中“生”与“熟”关系的探讨,最早出现在宋代,如韩驹的论述。
B.沈德潜早已具备对艺术生与熟的搭配意识,这也促使现代人对其进行量化。
C.诗文中化用原有诗句而能写出新意,正是作者处理好了生与熟关系的体现。
D.借鉴了梅尧臣、黄庭坚、阮阅等人的观点,文人就可以做到“以旧为新”。
2022-01-13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10年来,上百位的小小说个人专著作为“素质教育读本”成为了大中小学生换代的课外文学读物。陈建功在《中国小小说50强》的出版序言中说:“不少作家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青少年阅读近三十年,相当多的作品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乃至国外的中文教材。还有的作品成为了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中国的小小说已从专门的期刊走出,与出版、与教育深度合作,出现了令其它小说品种和其它文学体裁羡慕的境界。中国的小小说参与了民族的素质教育,成为出版事业的重要文体,在凝练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整合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文学创作,重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邢可的“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是“文体学”重要定义的话,那么杨晓敏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则是“文化学”的定义。中国小小说的这个“文化学”定义,涵盖了、提升了以往人们对小小说文体的各种认识,并是目前中国小小说从“文体现象”演化为“文化现象”的内涵鲜明、外延周全的精辟概括。因为“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的(单纯通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的(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的(微言大义)”,这里面就涉及了大众文化的基本的寓教于乐的功能,也兼有了精英文学的“主旋律意识”,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包括平民百姓在内的“人全面发展的主体创造精神”。因为“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1500左右),审美态势(质量精度)和结构特征(小说要素)”等艺术规律上的界定(杨晓敏),这个文体理论基本上从内容到形式归纳了30年来人们对小小说文体特征上的种种认识——小小说是一种字数在1500字左右,在立意和结构上有特殊的创作要求的特殊的小说文体。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小小说是一种高品位的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人们走向精神全面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主旋律审美文化”。
中国小小说这种“文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引起了国外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穆爱莉教授以“中国小小说的文化学现象研究”成功地获得美国莱布斯特基金资助,她在2008年用了半年的时间对中国小小说的文化现象做了广泛的“田野作业”。她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用世界文化的角度和眼光来比较探讨中国当代小小说的文化学现象。她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我们观照、反思中国小小说从“创作现象”到“文体现象”再到“文化现象”的重要参照系。
(摘编自《文体与文化:小小说的历史演进》刘海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代又一代的大中小学生将小小说著作作为“素质教育读本”的课外文学读物,不少小小说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青少年阅读近三十年。
B.相当多的小小说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乃至国外的中文教材,还有的小小说成为了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
C.中国的小小说与出版、与教育深度合作,凝练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整合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文学创作,重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这个“文化学”定义精辟概括了目前中国小小说从“文体现象”演化为“文化现象”的鲜明的内涵和周全的外延。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邢可和杨晓敏分别以“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论断给小小说下了“文体学”和“文化学”的定义。
B.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审美态势和结构特征,所以30年来人们对其文体特征有种种认识。
C.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穆爱莉教授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探讨中国当代小小说的文化学现象。
D.我们将来研究中国小小说,还可以参照、反思国外比较文学学者有关中国小小说“文化学”现象的研究成果。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论述不符合小小说“文化学”定义的一项是( )
A.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的艺术形式。
B.小小说具有大众文化的寓教于乐的功能,精英文学的“主旋律意识”,还有现代社会“人全面发展的主体创造精神”。
C.小小说是一种字数在1500字左右,在立意和结构上有特殊的创作要求的特殊的小说文体。
D.小小说是一种高品位的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人们走向精神全面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主旋律审美文化”。
2016-11-18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