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8 题号:123776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学家说,你们会毫不在乎数量概念,比如“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为了对仗,让十根竹竿共一片叶子,也称最得意的写竹诗?比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的竹子直径大约七尺,区区七尺之径,要支撑两千尺高的竹子,可能吗?

文学家哈哈大笑:先生过虑了,依你之见,那个“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是不是也该唤他来替你磨墨、脱靴?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是不是也该实地丈量一下,看看究竟是吹牛,还是缩水?

数学,硬邦邦的,一根筋,严格按照逻辑来办事;文学,海阔天空,信马由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道理,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庄子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都成道理。

文学讲道理,举上三四个例子,就下结论了;数学讲理,对的就必须100%,即使一万个例子都对了,只要有一个例子出现了偏差,也一定不对。按文学思维“论道”,数学绝非文学的对手,但是文学归纳出来的东西,能全当真吗?

数学,科学技术的教父;文学,文化艺术的养母。正是由于矛盾的万物构成了和谐的宇宙,包括数学与文学的两山对峙、二水分流,今日才有这等风光。

(摘编自潘国本《数学与文学的对话》)

材料二:

引入虚数固然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困难——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这迫使数学家创造出一根“虚数轴”,使之与改称为“实数轴”的原来之数轴相垂直。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复平面”。实轴上的点是实数,虚轴上的点是虚数。复平面上其余的点就是“复数”,它包含实数及虚数两个部分。零就是实轴与虚轴的交点,是整个复平面的中心,仍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难怪最近在网络上评选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时,零也在被提名之列。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

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虚数和复数有没有实际的原型呢?乍看似乎“虚”无缥缈,“复”杂得很。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虚数代表虚功,这使得电工学计算大为简化。如果说在电工学中引入复数只是为了计算方便,不用它也行,不过麻烦一点而已,那就请看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必须以复数表示,这不是简化计算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换言之,微观世界深层次的自然规律要求复数。谁说数学太抽象?即使抽象如复数,其应用也实际得很呢。

(摘编自沈致远《说数》)

材料三:

在文艺创作领域,人们对数据背后规律的探寻,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已开始。比如,电影行业对票房、排片率、上座率等数据的关注。但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在线文艺作品最后的“黑匣子”才真正打开。如今,所有观影数据、用户交互数据、播放表现、演员等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量化成一些固定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面貌,已经广泛为采买、制作、投资、宣发和播放各个环节提供参考。

比如,“选角”是大数据应用的一大场景,大数据算法可通过舆情数据提炼出网友对演员的评价标签,计算演员和候选角色的标签相关性,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扮演者就是由大数据参与推荐的。除了选角,大数据还能指导剪辑。观众对视频的观看反应,比如何时拖动视频进度条快进等,都会纳入监测范围,从而让制作者对观众喜好判断有据可依。而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机器甚至可以智能生成精彩短视频(如进球瞬间),直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环。此外,在“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下,不同用户在视频平台看到的首页是不同的。就算是看到同一内容,其封面图和推荐文案也可能是量身定制的。

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将大数据描述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伴随网络视听的迅猛发展,竞争越发凸显,为了从中突围,制作方对于“爆款”的追求较以往更甚。用数据说话,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节目反馈“不确定性”,提升“爆款”命中率。另一种观点则将大数据置于艺术家“创意”“灵感”的对立面,认为技术探索在文艺创作者的智慧面前显得虚妄。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属性,用大数据描绘它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商品,但否认科技与艺术在当下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样不可取。事实上,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新技术无一不在深刻影响文艺发展。

因此,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善于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捧。通过分析数据,有助于了解观众喜好和习惯,认识当下艺术潮流、创作方向,从而为创作提供参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甚至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使创作者得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不可替代的精神创造中去。

(摘编自庄卓然《善用大数据,赋能好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注重数量概念,要求逻辑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文学则海阔天空,可以完全不用考虑现实逻辑。
B.数字并非枯燥无味,其中蕴含许多美的内涵,有无穷的妙趣,没有数字就不可能有流传千古的优美诗句。
C.文学讲道理时,举三四个例子就下结论,而数学则要用大量例子来论证,因此文学中的道理不可信。
D.“零”代表着无,是复平面的中心,在所有的数字中地位很特殊,被提名为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天地空间无限,无论是数学本身,还是其中蕴含的哲理性和趣味性,都值得去研究挖掘。
B.数学抽象,文学形象,数学与文学有着很大差异,但看似矛盾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宇宙。
C.数字蕴含着许多哲学道理,譬如数字“零”,能给人以人生启迪,告诉人们定位人生位置的重要性。
D.虚数和复数有的是有原型的,其运用非常实际,譬如在量子力学中复数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数据提供的参考是有限的,观众浅层的娱乐需求容易归纳,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仍需探究。”
B.“随着数据维度不断细分,越来越多内在的创作规律将被大数据挖掘出来,为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C.“集纳了大数据推荐的流行元素和吸睛话题,而没有在打磨作品上下足够功夫,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
D.“大数据是用数字说话的,只能提供一些量化的参考指标,对充满智慧与艺术性的文艺作品没有实质性帮助。”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我们应当怎样处理好数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做“神农”。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医药之神。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更有的民间传说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为民众牺牲了生命。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

材料二:

近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以身试药提炼青蒿素的经历,与“神农尝百草”的远古神话不谋而合,为此,本报特别约请神话学专家田兆元教授解读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问:如何看待中国的神话源头与“中国梦”的关系?

答:神话是一种人文理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梦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理想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神话文化现代性传承发展的体现。

问:①                   

答:中国神话中的五帝神话,是崇尚道德精神的。如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叙述了蚩尤侵犯诸侯,暴虐天下,而黄帝则相反,是“修德振兵”,为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带领大家击溃了蚩尤暴乱,今天我们强调以德治围,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古代神话同样是崇尚法治的,如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就被舜依法处置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各民族交流和谐,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的伟大故事,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我们今天高铁建设,克服空间障碍,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问:②                   

答:首先,中国神话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每到清明,我们祭祀黄帝炎帝,体现出对于祖先神灵道德精神的归依,其次,中华民族勤勉地建设美好世界,大禹治水精神,精卫填海精神,都是当代中国人奋斗崛起的精神榜样。最后,追求科学的精神,如嫘祖发明纺织,黄帝发明车辆,这些神话的创造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精神。屠呦呦亲自服用青蒿素,是一次神农尝百草精神的践行。古老的神话与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是高度的精神一致。神话的精神不是低端的,而是崇高的,神农尝百草是一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当代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继承的精神。

(摘编自施展露《从屠呦呦“尝百草”看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材料三:

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当下,中国作家的神话改写,乃至中国文学对本民族神话的汲取与发扬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实在是一个需认真对待的问题。众所周知,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自文艺复兴开始,莎士比亚、雪莱等都曾以此为素材展开创作,“潘多拉的盒子”和“特洛伊木马”,更成为彼人的日常用语。但基于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神话终究具有不同的特质,落实到文学创作,以下的区别更值得重视。

譬如,西方神话中众神大抵不以道德的化身出现,相反都有凡人的欲望与情感——宙斯的风流,赫拉的嫉妒,神具有很强的世俗性,这使得那里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更像“人话”。但中国古代神话中诸神具有与生俱来的恒定神性,是人所敬畏的初祖,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眼睛变为日月,血液变成江河,头发变成星辰等,所带出的浓厚的神秘色彩,使其显得更像“神话”。

西方神话通常崇力,赞美“力拔山兮”的力者,他们血统高贵,通过力战取得王位。中国神话不同,神大多没有高贵的血统,也不太在乎出身,《山海经》》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身世可谓显赫,但神话对此不多夸饰,神话专注于神的严以律己,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救世拯民的情怀和克己奉公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通常不以征服者的面貌出现,而多是关德与贤能的化身。

受地域特质与海洋文明的影响,古希腊神话多写自然对人的惩罚和人对神的抗争,神三番五次想毁掉人类,而人偏能为大自然的伟力反激出不屈的斗志,在此过程中,一种“人神对立”的观念得以逐渐形成。相比之下,封闭的生存环境与农耕文明使得顺天而行,和谐有序成为华夏初民的思想主宰,大自然幻化的诸神在其眼里,首先不体现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更多成为可以给人带来福祉并能促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道德力量。因此,在这里人神并非截然对立。

凡此中西对比之于今人汲取神话资源创生重构无疑深具意义。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既是它创作的起点,某种意义上又是它的终点。这或许正是传统神话之于今天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

(摘编自汪涌豪《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是起点也是终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有不同版本,但都解释了炎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
B.清明时对黄帝和炎帝的祭祀,体现了祖先神灵道德精神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C.全球化的当下,与中国传统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对本民族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
D.东西方不同的“人神”观念使其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并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文明。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高铁建设和大禹治水神话,两者体现的精神具有一致性,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追求。
B.诸神的恒定神性和浓厚的神秘色彩,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特征,而西方的神话则一般不具备这些特点。
C.《山海经》中关于夸父的记载,说明中国的神也会有高贵的血统,只是中国的神话不以此为关注点。
D.如果想让当代中国文学更好地发掘本民族神话的元素,就必须清楚区别中国和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质。
3.根据材料,下列最不能体现中西方神话区别的一组是(     
A.女娲造人炼石补天成为创世神——宙斯力战推翻父亲统治成为众神之主。
B.为击溃蚩尤而进行的涿鹿之战——为争夺美人海伦而引发的特洛伊之战。
C.嫦娥吃下后羿的神药飞上月宫——纳西索斯爱上自己的影子变成水仙花。
D.燧人氏受神启发学会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受到天神惩罚。
4.请根据材料二中受访者的回答,在横线处分别填上采访者提出的一个问题。
5.在当下,怎样对炎帝神话进行创生重构,才能更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23更新 | 7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段时间,“区块链”成为舆论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党中央的前瞻判断,让“区块链”走进大众视野,成为金融资本、实体经济和社会舆论共同关注点。

从网络强国到大数据,从媒体融合到区块链,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瞄准技术变革前沿,展现出党中央的方向把握力、前瞻判断力和未来预见力,引领着中国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步伐。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专门强调“区块链”,则为区块链的发展和应用打开了想象空间。

什么是区块链?从科技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从应用视角来看,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而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

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证”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实现社会征信提供全新思路;区块链“分布式”的特点,可以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区块链形成“共识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到“信任互联网”的转变;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能够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从而大大拓展了人类相互合作的范围。总体而言,区块链通过创造信任来创造价值,它能保证所有信息数字化并实时共享,从而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使得离散程度高、管理链条长、涉及环节多的多方主体仍能有效合作。

区块链“未来已来”,但也要保持理性。区块链技术与加密货币相伴而生,但区块链技术创新不等于炒作虚拟货币,应防止那种利用区块链炒作空气币等行为。同时还要看到,区块链目前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安全、标准、监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对于利用区块链存储、传播违法违规信息,运用区块链进行非法交易、洗钱等行为,也应该予以严厉整治。通过包容审慎监管,既包容试错又严禁越界,才能更好推动区块链创新发展。发展区块链大方向没有错,但是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方能在有序竞争中打开区块链的发展空间。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早有布局,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推动区块链产业的政策,人才储备相对充足,应用场景比较丰富,完全有条件在这个新赛道取得领先地位。

从更大视野来看,人类能够发展出现代文明,是因为实现了大规模人群之间的有效合作。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也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将极大拓展人类协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许,区块链不只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更是下一代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

(摘编自李拯《区块链,换道超车的突破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区块链技术打通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从而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信用共识体系。
B.区块链的出现虽与虚拟货币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区块链并不能和虚拟货币划等号。
C.区块链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任何运用区块链进行活动的行为都是可以包容试错的。
D.我国在区块链领域基础好、布局早、政策优、人才足、市场大,具有国际领先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块链,体现了区块链的重要性。
B.文章主要从特点、现状、意义等方面对区块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C.文章在论述我国区块链的发展时,既有对现实的观照,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D.文章最后一段类比论证了区块链也许是下一代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媒体融合等都是不同时期的前沿技术。
B.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等特点,应用场景丰富。
C.区块链的颠覆性不在于信用的建立,而在于保证所有信息数字化并实时共享。
D.我国应瞄准区块链这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同时也要保持理性。
2020-04-24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现在的大健康产业不同于传统医疗产业,其发展模式从一种单一救治模式转向了“防—治—养”一体化模式。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涵盖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养老养生保健产业、以“健”为支撑的康体运动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健康产业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举措,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强大推动力。大健康产业是典型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民生产业,是覆盖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服务身心健康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十分巨大。但是,当前我国大健康产业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在资金、项目支持等方面力度仍不够大。

(摘编自吴明兰《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时不我待》)

材料二:

2011~2016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结构(亿元)

美国大健康产业结构图

(摘编自《2017年我国大健康行业产业结构及市场规模分析(图)》和《2014~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材料三:

当前,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大量疾病不是单纯由生物因素引起,而是综合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医学模式,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才能较好地控制疾病。国务院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方向,国家卫健委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要求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优化诊疗、结算、用药、公卫、家庭医生服务、远程医疗、健康信息、应急救治、政务共享、检查检验等十方面的服务流程,这相当于全方位打通医疗健康体系各大“堵点”,打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不均衡局面,整合并重新配置资源,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这意味着,医疗体系需要联动医疗、医药、医保三方,并对个体进行疾病前、中、后的全周期管理。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也在倒逼医疗机构转变服务理念。大医院应主动打破“信息孤岛”,以维护患者健康为出发点,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优化服务流程,满足人民群众便捷就医需求,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李红梅《让“互联网+”托起“大健康”》)

材料四:

当前大健康产业面临着巨大机遇,潜力巨大。在庞大的人口数量、老龄化加剧、技术突破、互联网+、医疗体制改革等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到 2020 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总规模预计会突破8万亿元。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体质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让庞大的老龄人口变成扩大内需、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摘编自《“十三五”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机遇》)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大健康产业结构来看,美国的发展比较全面,涉及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医院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
B.与美国相比,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医药产业占比过高,健康服务产业结构不太完善。
C.我国保健品产业在2011~2016年间发展缓慢,增长不快,但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迅速,这不利于大健康产业均衡发展。
D.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在众产业中占比最高,表现出国民对健康养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也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健康产业涵盖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具有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目的。
B.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与“医”“养”“健”“管”相关的医药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实现“防—治—养”一体化模式。
C.我国居民的发病成因复杂,要改变传统医学模式,把全部工作重点前移到预防上,才能较好地控制疾病。
D.互联网医院全方位打通医疗健康体系各大“堵点”,对个体进行疾病前、中、后的全周期管理。
3.关于我国发展大健康产业现实意义的概括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B.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先进社会发展理念,带来了社会均衡发展的新局面,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
C.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D.倒逼医疗机构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2020-04-15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