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8 题号:124007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虽未发轫于中国,却在中国充分发展,因为中国有系统融会的哲学理念。两千五百年前,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以分解的思维,从“万物皆数”开始揭示自然规律;而东方的孔子以系统的思维,从人的“德行”开始,力图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数字经济的核心,不是“数字技术+传统产业”,也不是“数字技术+政府职能”,更不是“数字技术+社会生活”的简单叠加,而是“形和神”的有机结合,契合《易传》提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分一为二,合二为一”的观点。

数字经济发端于知识经济,发展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成形为数字经济。二战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使社会经济焕然一新。知识经济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两翼。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知识的传播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促进知识积累,推动人类向数字时代过渡,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数字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

数字经济是我国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数字技术在解放旧生产力的同时,创造新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变,使经济发展可预期。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期。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从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发展模式转交,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此外,数字经济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盘活存量,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经济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字经济集中体现了创新的内在要求。它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理念。十八大以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催生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数字经济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实体经济,使之成为创新经济的驱动力和实现工具。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数字经济发展改变工业经济所遵循的生产性规模效应,成为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效应。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引领经济发展新市态。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诞生在中国,中国孕育了若干数字化巨头,而且已经形成不断扩张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巨大的用户市场,分别构成宏观经济方程中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制度优势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制度落后会阻碍数字经济发展。美国2001年数字经济的倒退是为明鉴。我国从2014年开始建立信息化领导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避免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之间的不匹配阻碍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在积极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促进数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摘编自王锐《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因及路径》)

材料二:

第三届进博会相比于前两届而言,最大亮点莫过于深挖数字经济潜力,与数字经济结合更为紧密。这从侧面反映出,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下,中国的消费潜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而做好数字经济这门功课,将有力促进经济复苏回暖。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万亿元。数字经济总值占GDP比重达36.2%。不难看出,现如今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货通天下”是许多国人的梦想,随着广大民众收入水平提升,对于消费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其中,“买全球”过去还是一个比较奢侈的方式,需要依靠人力带货,大老远把东西从海外背回国。不仅耗时长,费用高,而且选择还比较有限。

进博会的举办,为普通人买到物美价廉的全球优势商品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数字经济的结合则进一步深挖了购买力。直播电商、智慧物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的快速发展,都让消费变得更加便捷,让老百姓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全球福利。

在现有全球治理秩序中,西方国家无论在规则制定上,还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依旧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总体还处在较低位置,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较弱。这些年,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经济遭受重大冲击,加之今年疫情影响,中国成为事实上的“增长发动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支持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将迎来全新机遇和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积极推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有利于世界市场健康有序成长,让世界发展搭乘上中国高水平的数字经济快车。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发展的全新挑战,只有以数字经济为重要抓手积极打造互联互通的世界,全球经济才能尽快走出阴霾,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

(摘编自黄日涵《数字经济是又一辆可供搭乘的中国快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的核心是“形和神”的有机结合,契合《易传》、宋明理学家提出的相关观念,所以在中国起源,并能够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
B.数字经济经历了一段发展时期,数字经济发端于知识经济,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C.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变,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消除存量,改造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D.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诞生了占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数字化巨头和独角兽企业,而且已经形成不断扩张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两翼,是二战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的重大成果之一。
B.数字经济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数字经济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实体经济,有利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C.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中作用巨大,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总值占GDP比重超三成,深挖数字经济潜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D.中国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目的是扭转中国在全球治理秩序的劣势地位,争抢话语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的一项是(     
A.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B.建造5G基站。
C.举办进博会。D.提倡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4.请结合文本,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相较于西方国家具有哪些有利因素?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人的美,可以从字的起源、成型、字义关联中得到基本的理解,而美学,即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在中国有怎样的独特内容,也可以从宇说起。

②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美,从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美化器物中产生出来;人类发明文字之后,美就从各种文字中体现出来。中文的字,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美有了自觉意识,也内蕴中国人关于美的观念。

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等字型。从起源上,字源于与羊相关的羌姜族。羊的驯化始于西亚,转至东亚。羌由西北进入中原,在与远古东西南北各族的互动中,其中的姜,融入华夏。在古代文献中,神农、炎帝、蚩尤、夸父等,都被归为姜姓。到了夏,禹起于西羌,商与羌或战或盟;周,则是姬姓之周与姜姓之太公望结盟,才获天下。内容上,字源于羌姜族的仪式整体,包括仪式中的羊饰之人(巫师型领导的人物之美)、羊饰之器(礼器的器型和雕绘之美)、羊肉之味(礼献之美食),以及所有与仪式相关的建筑形式(空地、坛台、宗庙)、礼用物品(玉帛水火)、行礼程序(诗乐舞剧)……美是由仪式整体产生出来的。字形上,美由羊和大组成。大即人。

④羌姜族的仪式,因而形成的观念,因有整体之美,各个部分方为美。在仪式整体中,美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也是中国思想在理性化升级以后,讲到善时可说美与善同意的原因。羌姜进入中原后,其仪式整体之美,与各族群进行互动,如羽饰之美(䍿、翟、翌、翚等),戴干之美(钺、辛、干、瞂等),戴日之美(皞、昊皇、冕等),佩玉之美(靈、巫、瑬、瑝等),在关于美的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是,包含羊之美在其中、而又不限于羊之美、乃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⑤美的字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字的转变,而是所有带有羊的起源又具有观念形态意义的字群的转变。比如善,成为不仅与羊有关、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同理,祥成为,义成为正义,仪成为仪容;羹,不仅指羊肉羹,而成为各种肉粪、莱羹、汤羹的总称……

⑥在中国文化理性化的演进中,各族群多种多样的美,升级成为具有大一统意识的华夏之美;到秦汉大一统时,统合成以中央王朝的朝廷之美(包括冕服、宫室、陵墓、旌旗、车马、饮食、诗文等)为中心、以地域民间(包括北方草原、中原农耕,沿海地区、南方山区、西域各地等)的多样之美为辅助的整个文化的美学系列。

⑦然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却难找到题目为美的论著。因为美实在是最复杂最玄妙的现象。在中国美一直是在整体中得到的。中国的宇宙整体是道,是气,是不能言说只可意会的。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子欲无言。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定义。中国对具体的美,讲到深处。便以虚体的气为主,文以气为主。画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书法讲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其他各美。莫不如此。

(摘自《美:中国的美是整体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美既体现在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等行为中。同时也体现在各种文字之中。
B.羌姜族仪式中“羊”和“人”的结合,促成“美”的观念。整体和部分之美相应而生。
C.秦汉时的“朝廷之美”和“多样之美”的巧妙组合,得益于中国文化的理性化演进。
D.中国古代没有以美为题的文献,主要是因为美特别复杂多妙。难以用文字表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中国人的美与“美”字的起源、字义转变等相关,并进行了具体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了事实与理论。既有对事实论据的分析,也有对理论依据的概括。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分析问题,在逻辑上总体采用逐层递进的结构。
D.文章首段引用了一些名句,形象地阐释了美的某些特件,有力支撑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羌姜仪式中的羊饰之人、羊饰之器、羊肉之味体现了中国占人对美的自觉意识。
B.羌姜仪式的整体之美在与各族群之美进行竞争中胜出,并成为普遍意义的美。
C.“美”字字义的转变,使得部分与“羊”字相关的字群的字义也变得美好起来。
D.美一直是在整体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
2021-01-13更新 | 1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陈 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五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等作品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出现,体现了先民对牛的非凡创造力的崇拜。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一致的。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 “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七年铺就一条八公里的“绝壁天路”。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2021-04-02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

②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③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到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④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因为,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是自由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得自己的证成。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⑤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形成某种转换,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尊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在平等与尊重的问题上,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否,而是转化为对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平等的话题。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资格的尊重问题,远比经济平等与否更为重要和根本,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正当性。在法兰克福看来,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他试图打开两者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上,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过往的论述大多是通过论证平等的道德正当性,从而导向社会变革,不是制度上的重大革命,至少也是福利政府的理性构建。作者的论证路径则相反,它通过揭示平等的外在价值性,一方面提出了充足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视不平等的并非不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最深刻的价值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备,是权利保障,也是维系自己的自由权利。

⑥诚如作者所指出: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实际上往往是有害的,但经济平等也并非毫无意义,它通过某种方式也是可以重新获得道德性的,那就是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

(摘编自高全喜《超越平等主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困情况下的平等不具正当性,而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者越来越少,富者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
B.法兰克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不平等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增加社会财富,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
C.满足感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感递减,是很不实际的。
D.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这一观点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具有一致性。
B.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概念所主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
C.法兰克福不认同平等具有道德正当性,因此,他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
D.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往往有害,但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是有意义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帕累托最优: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B.马斯洛理论:一个人满足了较低水平的需求,然后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
C.贝勃定律:当一个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D.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一特定行动越是得到报酬,他就越有可能再次进行类似行动。
4.第⑤段围绕“平等转化为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点。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4-01-30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