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9 题号:124071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

当我们理性冷静地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看待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孔子尊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述而不作。

我们说孔子好学,好学得先有所可学,就是学习先贤。学习先贤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养生送死”,无非是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何以生活得更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需要养生、送死。孔子还思考由民生而人生的问题,抓住根本,治理一个小小区域,进而治理整个鲁国、整个天下,这是空间的放大。

除此而外,孔子还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就是损和益,损就是把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去掉一些,益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增加一些,但深层的东西不会变,“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孔子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时间的绵延连续。孔子说的三代、十世、百世则是时间的绵延。

不管是时间的绵延还是空间的放大,孔子最为关注的还是能够超越暂时与区域性的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自己的自然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社会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接合与调和,孔子思考的深刻恰恰就在于此。

儒家的“儒”字,很像一个人在洗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其实这个儒,在商周时期就是相礼的人,也就是古代举行礼仪活动时,别人不懂的礼仪他懂,他的身份就是儒,是一种职业。

但到孔子创立儒家的时代,情况不一样了,孔子不但要洗净身体,也要洗净心灵。儒家,以先王之道濡其身,用尧舜禹汤文武等先圣之道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跟他的学生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只是把儒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君子儒应该致力于素养的提升,致力于社会的改良。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影响大家,他怎么做老百姓就怎么做。所以政者正也,为政者正,则天下不能不正。

儒家追求的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是公,这就是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一个人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这个人才是优秀的人,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天下的人都这样,天下为公,那便一定是大道之行,这就是儒家的追求。所以“天下为公”实际上说的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这种公共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追求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摘编自杨朝明《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光明日报》2020年6月27日)

材料二:

从孔子创立儒学一直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的这段时期是儒学登上历史的主旋律舞台的时期。儒学的创立是孔子对西周以来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传统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发展,孟子和荀子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论格局。

春秋时期没有统一的主流文化,儒学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是多元文化的一元”。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旧的价值观解体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空前激烈,对利益的关注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因而以对人的价值和德行为诉求的儒学就遭到了冷遇。在那个各国追求迅速强大争取霸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没有统一、稳定的时代儒学是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儒学更适合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中发展成为治理理论,而在社会转型时期或者动荡时期是会被冷落的。

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才宣告结束。到了汉武帝时期,制度稳定发展国力进一步强盛。这样一个稳定强盛的国家急需要一个统一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来适应当时的专制统治。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自此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于中国当时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一种集权的统治,统治者需要这种绝对权力、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的思想。儒学还具有调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的功能,在不动摇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情况下,让统治者适当地实行仁政爱护人民,让人民被这个“仁”迷惑,甘于受统治者统治。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儒学自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统治。

(摘编自赵颖《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孔子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的种种思想。
B.中华文明其实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夏商周时期就已有。
C.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开始讲起,其实孔子处于中间位置。
D.从孔子创立儒学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说明儒学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开头用大树作喻,意在强调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
B.材料一基于对“儒”这一概念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君子之德对于老百姓的作用。
C.儒学比其他的理论思想更加适合稳定的封建社会,因此才能持续两千多年的统治。
D.材料一在论证说理时,善于引用孔子的话,这样显得真实可信,又容易让人接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追求”范畴的一项是(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政者正也,为政者正。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D.士需弘毅,以为己任。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儒家”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易解史,即是以易学思维来认识历史、评论历史,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班固作为封建正统史家的代表,他撰述《汉书》,“综其行事,旁贯《五经》”,自觉以儒家思想作指导。而在儒家“六经”中,《周易》在班固心目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以“六经”为诸子之源,而视《周易》为“六经”之首,“《易》的尊崇地位的确立,班固是立了功的。”正因此,《汉书》重视以易解史,成为汉代史学以易解史的重要代表。

《汉书》深受《周易》及汉易时代天人一体思维的影响,以易学思维为依据,以历史学的形式对天人关系做出了新的探讨,从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与追求。

首先,“列人事而因以天时”。《四库全书》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汉书》在天人关系上,明确认为人事需要顺应天道。《律历志上》说:《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班固明确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这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也符合《易》的精神。这里所引“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和“治历明时”,分别出自《革卦》的《彖辞》与《象辞》,前者以汤武革命之事发论,肯定其乃顺天应人之举,所以取得成功;后者字面含义是整治历法以明四时之序,意为治理国事需要取象历法。二者其实都是强调人事需要取法天道,也只有取法天道才能成功。

其次,“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人道仿效、顺从天道是促成人事的先决条件。如何仿效、顺从天道?《汉书》以《易传》为依据,提出了“财成辅相天地之宜”的思想。《汉书》的这一思想,集中见于《货殖传》的叙述,文中阐发了“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的思想,主张要顺应自然节气,养育积蓄万物,以足备功用。其中“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一语出自《泰卦象辞》,这里“后”指圣人君主,“财”通“裁”,是讲如何调整和节制天下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一语出自《系辞上》,孔颖达随文疏曰:“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论述了物与用、器与利的关系,只有达到相互间的平衡,才能成就天人之间的和谐。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汉书》不但强调天人、物我的和谐,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一,“上下序而民志定”,肯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句话源于《履卦象辞》,原文为:“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说只有辨明上下秩序,百姓才能安定其志。其二,人主需“德配天地”,以德治民,以德服远。《汉书》强调君德的思想依然来自《易传》。所谓“德配天地,明并日月”,语出《乾卦文言》,原话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大人”,当然是指统治者。《汉书》以《易》为据,希望统治者德配天地,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万邦和谐的理想。

(摘编自汪高鑫、陶有浩《<汉书>的以易解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周易》是“六经”源头,在他心中《易》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撰述《汉书》重视以易山日解史。
B.班固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所在,也符合《周易》取法天道的精神。
C.《汉书》提出“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主要是为了建立上下、尊卑的思想,从而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想。
D.《汉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易》为据,希望百姓能明四时之序统治者能德配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采用层进式结构,依次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以《易》为据、对天人关系作出的新探讨。
B.为论证《汉书》深受《周易》影响,全文都是通过援引《易》中的相关文句来印证作者的主要观点。
C.文章第三段指出《汉书》“人事需要顺应天道”的思想与《易》的顺天应人、治历明时的精神实质相同。
D.文章末段指出,《汉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主张的明尊卑、立君德思想均来源于《易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主张遵循自然变化规律,讲求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平衡,体现了班固对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B.《汉书》肯定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主张体现了班固的封建正统思想,需要我们审辨认知。
C.《汉书》以易学思维为依据,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天下,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意义。
D.《汉书》中的天人关系包含天人、物我与人际关系,其追求的社会和谐则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020-11-15更新 | 1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刘海峰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书院与科举都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书院与科举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书院是有形的,科举是无形的;书院给人的印象多是建筑,科举给人的印象多是制度。书院也有无形的制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科举也有有形的考场,但至今多已灰飞烟灭。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中唐以后,有许多准备报考进士科的士子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便由习进士业的士人读书山林之风尚演进而来。过去多数学者都认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疏离的,或者说书院具有反科举的传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己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作为儒家文明的产物,书院是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理学作为宋以后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书院生存的科举时代,士人反对科举便只能居于修身齐家的层次,很难达致治国境界,更遑论实现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教育家也是深明此理的,因此他们本人积极争取应举入仕,而且不反对书院学生应举入仕,主要是劝导学生要学问、举业并重。正如最著名的书院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亦不免应举。”反对科举在当时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如果能够应举入仕,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之后,往往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自己学说的机会和条件。朱熹、陆九渊、湛若水、王守仁等书院大师都是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较好的学术和政治资本建立或修复书院,进行讲学布道。因此,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统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康有为不仅在1898年6月17日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而且在该年7月3日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我国各直省及府州县都有书院,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光绪皇帝很快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

所谓书院改制,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为西学。书院改制、科举停废,笔者认为都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书院与科举被废止的时代,实际上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传统事物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例如,冷兵器被枪炮所取代、帆船被汽船所取代、国子监被大学堂所取代,等等。今天我们在看待骑兵、刀箭、帆船、园子监、书院、科举等事物的时候,应该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1923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文中认为,书院的优点,“没有教授的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他兼采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其教学和研究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与科举各有特色、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中唐以后,一些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以求仕进,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也由此应运而生。
C.科举选拔只满足个体修身齐家的愿望,而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的宏愿则难以通过科举实现,因而遭到士人的反对。
D.时代和现实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孔子生活在那个时候,也很难不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等人考上进士之后,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以此为资本在书院讲学布道,体现了书院与应举统一的一面。
B.书院和科举的发展与儒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西学东渐,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它们均趋于衰落。
C.康有为先后呈上两道奏折,分别针对科举考试和书院提出改革,可以反映出二者“难兄难弟”的关系。
D.书院治学强调学问,应举入仕强调举业,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有对立的一面,但这一看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时代,书院中的读书人为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参加科举的行为,是理想和现实的折中。
B.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传统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即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看到其不再具有意义而难免趋于消亡的趋势。
C.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过去对书院的很多看法是不全面的,当下的教育可以从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有益经验。
D.毛泽东兼取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以期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展开研讨,最终有所收获。
2017-03-14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在哲学中,除了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面对怎样去解释、认识等问题。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这就像太极图一样,图中有阴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用在修身上,也可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句话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团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

贺麟说:“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不仅古代中国文化如此,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不可能分得那么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比如,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近一百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情况有逆转的倾向,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开展研究,也关心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并注重个体差异。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其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位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把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水里,随着水波流动,它也会起伏。顺其自然的思想,适用于一切方面,既适用于个人、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不顺其自然,个人、社会、大自然都会得病。同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街。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万物,那当然就“不齐”了。“齐”与“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惟齐非齐”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惟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自然合理就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尊重事物的个性。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于万物的标准化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一般性,而是主张要符合事物的特殊性,不是用一个统一的、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而是针对事物的特点灵活、多角度地处理问题。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但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离开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个性,就越合理。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北京日报2020-10-12)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论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强调彼此的不离、彼此的互有、彼此的转变。
B.事物、现象再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如孔子讲“士志于道”,老子讲“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C.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
D.现实中的人和人是“不齐”的。荀子的“惟齐非齐”观点谈的是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其背后蕴涵着传统哲学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总述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最核心的是思维方式问题。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B.第二三四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关联特点。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部分来说明整体。
C.第五六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平衡特点。“中”即适度。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的。
D.最后四个自然段论述的是中国文化的自然合理性。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来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B.“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也不可能分得特别细。
C.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而有些外感无法避免。
D.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精神与先秦儒家“惟齐非齐"一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2020-12-15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