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124521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根据1994年4月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

(摘编自《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和趋势分析》,华律网2020年3月15日)

材料二: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业在GDP中的占比虽超过了50%,但和同等水平经济体相比仍偏低,存在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不强、结构不优等明显短板。其深层次的原因表现为:全社会对服务贸易和服务的认识不够。不少人简单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立,在实践中,二者其实是相互促进的。企业层面,缺乏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管理和协调服务贸易的机构主要为商务部,服务管理机制存在诸多瑕疵。最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缺乏专门的协调管理部门,中央和地方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在原则上存在矛盾,服务贸易的管理仍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各有关职能部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极其严重。

总体上看,服务业面临对外开放不够对内管制过度的状况。服务领域既有地方保护,还有行业保护。对内管制过度,就限制了竞争。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但没有通过竞争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竞争能力。要通过扩大开放引进先进的服务业态、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商业模式、先进的人才,还要引入充分竞争。

(摘编自《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嘹望东方周刊》2020年9月5日)

材料三:

9月4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服贸会是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和交易平台,与进博会、广交会一道成为中国三大对外开放展会。2020年上半年,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受疫情影响较大,而以数字贸易、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新兴服务领域占比显著提升,其背后动因主要来自科技创新的驱动;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此次服贸会的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体现了中国坚定开放合作的一贯主张。当前,全球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巨大,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国际秩序变局,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举办规模盛大的服贸会,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念和决心。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也是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在全球经济陷入泥淖的当下,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愿意同世界各国共担风雨、共享阳光,携力争取早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共建共享包容普惠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钟超《拥抱服贸机遇共享美好未来》,《光明日报》2020年8月18日)

1.下列不属于“国际服务贸易”范畴的一项是(     
A.一国向另一国提供服务,没有人员的流动,而是通过电讯、邮电等完成服务。
B.病人到国外就医,旅游者到国外旅游,或是学生、学者到国外留学进修。
C.中国工商银行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200家分支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D.专家教授到国内外讲学、作技术咨询指导,歌手到国内外开演唱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境支付和境外消费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过境支付不要求消费者跨越国境,跨越国境的只是服务,而境外消费则要求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
B.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按其发生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我国是服务贸易大国,服务贸易体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C.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背景下,中国以数字贸易、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占比显著提升,其动因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2020年9月,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交易平台,意在表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次新冠疫情,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很多。我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得到的不能仅仅是,应对疫情的社会治理如何改善,医疗科技如何创新。在这次疫情中,最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之一,就是要重新认识中国乡村的价值。

首先,要认识到乡村对这次疫情的贡献。这次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正好是农民工返乡过年期间。疫情期间,随着城市封城的同时,各地乡村各自为政也进行了封村。同为,不同的是,乡村本身就是自足体系。春节期间,从人口分布看,至少一半人在乡村,一半人在城市。但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大量物质资源和服务等保障措施,主要是为城市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的自足性,使当今中国在应对疫情上的成本降低了一半。他们不仅居家防疫,同时也承担着满足城市蔬菜等食品供应的服务。特别是城市居民蔬菜的供应,从种植、收获、运输和销售,都以农民为主完成。另外,为保障疫情用品供给,开动生产的工人,大部分也是没有回家的农民工。

其次,还需要认识到中国乡村具有城市不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中国乡村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的保险阀、化解危机的蓄水池。中国越是出现风险和危机,这个功能就越凸显。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其重要秘密是乡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曾遭到来自北部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侵扰。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侵扰后,中华民族能够劫后重生的原因,来自分布在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乡村。乡村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避难所,而且也是为这个民族保留文明种子的种子库。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一次次被毁灭,但只要中国乡村存在,就会劫后再生。但是,21 世纪以来,在追赶西方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乡村千年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其实,中国乡村所具有的保障中华民族安全的价值仍然存在。

再次,疫情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乡村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根,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底线。但实际上,我们在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中,仍然站在城市的一端看乡村、以资本的思维发展乡村产业。而不是把乡村振兴看成是保证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把乡村看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来保护;把乡村看成是中华文明安全的大后方来珍惜。所以,反思疫情,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中国需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而不是西方式的城市化。

最后,我认为,乡村振兴最需要的不是资本下乡,而是乡贤回乡。如何解决城市和乡村融合的问题,我们需要借鉴古人的智慧。中国古代解决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最关键的一个制度,就是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回乡乡贤不仅解决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投资问题,也带来乡村公共投资,还使乡村获得一流的教育资源。他们把城市的文化艺术、生活带回乡村,结合当地乡情成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而我们今天解决乡村和城市发展的诸多政策,大部分来自西方的理论和做法。西方式的这种单级城市思维,在全球蔓延,是造成当代人类诸多文明危机的深层根源。最近几年,城市频繁发生疫情,就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前兆。

21 世纪的今天,乡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乡村文明的全面复兴和振兴发展,需要有情怀、有能力、有财力的新乡贤

(摘编自张孝德《疫情反思:我们如何看待乡村的价值和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对新冠疫情的贡献,一是降低了应对疫情的成本,一是承担着城市食品供应服务。
B.反思疫情,重新认识中国乡村的价值显得比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医疗科技更为重要。
C.乡村振兴,是乡村文明整体的复兴,乡村振兴需要的不只是资本下乡,还有乡贤回乡。
D.走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要从中华文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等多个维度来反思中国乡村的价值和未来,思维开阔。
B.文章中“保险阀”“ 蓄水池”“种子库”等比喻让说理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C.文章论及古代告老还乡制度,是为了说明乡村振兴需要借鉴古人智慧,需要乡贤回乡。
D.文章开篇总领全文,接着从四个方面分说,最后总结乡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疫情,中国乡村满足城市蔬菜等食品供应,保障疫情用品供给。这些功能是城市所不具备的。
B.西方式的单级城市思维在全球蔓延,造成当代人类诸多文明危机,所以,我们中国要吸取教训,走好以复兴乡村文明来带动城市文明发展之路。
C.我们要发掘中国乡村的价值,因为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根,只要乡村存在,文明就会劫后重生。
D.在落实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我国还是存在认识不足、保护不力、珍惜不够等问题。
2020-06-01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 “念” “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很有道理。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   标志性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汉杨雄也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们对书法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B.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艺术比其书写内涵更重要。
C.古人说:“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就是在书法上我们如果跟古人写得太相似,就不是创新了。作者觉得这很有道理。
D.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首段提出的问题,剖析危害,寻求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在分析汉字书写被剥离的原因时,阐述了当代书法艺术与古代“文字”两者对立的关系。
C.文章论述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为我们重新认 识书法的重要性提供了例证。
D.文章末尾的结论即提出要求,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把中国宇写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皮”,艺术为“毛”,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C.为了塑造民族的性格,古人常把书法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和品行的标准,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D.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样的书法教育没能结合当下的文化社会现实,是狭隘的。
2020-03-24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B.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C.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B.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C.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D.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B.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C.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D.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2020-05-24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