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2672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儒商,徽商不仅在经营过程中,大都能按“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道德规范来行事,而且在社会遭到重大灾难时,也能做到乐善好施、赈灾济困、扶危救难。他们设立善堂、善局等组织,捐资捐物,延医送药,成为明清时期地方救灾、疫情防控的一支重要力量。徽商积极参与地方救灾、防治疠疫的事例比比皆是,遗存的文献文书资料也较为丰富。其中,《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即是记载徽商在疠疫面前,主动作为,防治疠疫的珍贵资料。

屯溪是明清时期徽州重要水陆码头和商业集散之地。有“茶务都会”之誉,然而,茶季恰值春夏之交,正是“时疫偏多”时节。“数万”制茶工人都是“远近来就食者”“多属佣作贫民”,他们的大量涌入,不仅使屯溪的人口骤增,也增加了感染流行性传染病的风险。“一遇疠疫流行”,患者“疾苦则须臾难忍,一朝去世,尸骸则暴露堪悲”“病无以医药、殁无以棺殓者所在多有”。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往往导致民生苦难,甚至社会危机。

因此,为了防控疠疫,治疗患疠人员,徽商主动应对,积极采取措施。仅就《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所见,徽商防疫治病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倡议创办公济局,作为实施医疗救助、防治疠疫的常设机构。屯溪公济局的主要工作是:“按年五月起至八月止,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棺则大小悉备,随时给送。”救助对象主要是在屯溪佣工的“四方贫民”,他们一旦患有疾疫,由公济局聘请的内外科医生“送诊送药”,进行医疗救助;一旦因病去世,则由公济局司事人员送去棺木,掩埋安葬,以免“尸骸暴露”。

光绪十八年,徽商又响应上谕,适应民需,在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并为百姓施种牛痘等。施种牛痘,是为了预防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所谓“育婴”“保婴”,即是对外来佣工家庭遗弃女婴的救助。养疴所的兴办,是因为在屯溪佣工的“客民居多无家,一经疾病颠连,不无可悯,又设养疴所,便其就近调医”。可见,养疴所的作用是收治身患疾病又无安身之处的“客民”,也属于医疗救助。

由上可知,虽然屯溪公济局的救助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无论是“送诊送药”、掩埋安葬尸骸,还是育婴、种牛痘,始终都以防控流行性传染病为中心,反映了徽商对疠疫防治与民众救济的重视与努力。

身体力行,多方筹措经费。屯溪公济局采取多渠道的方式筹措经费。在公济局成立初期,其经费来源主要为常捐与劝捐两种。所谓常捐,是指对屯溪茶商,以及在屯溪中转的婺源县茶商收取的茶箱捐,按照每箱茶叶捐钱六文的标准,每年大概可收取六百千文,占可资岁用之半,由茶厘总局统一汇收,永为定例。而劝捐则是由屯溪公济局董事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劝说、劝导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随缘乐助,共襄善举。总体而言,以常捐为主,劝捐为辅。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清末屯溪地区的疠疫防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徽商遗存的文献文书资料已经为数不多。其中,《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是珍贵的资料。
B.屯溪外来人口增多使得急性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增加,这导致了民生苦难,甚至社会危机。
C.“按年五月起至八月止,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主要援助患有疾疫的外来屯溪的贫困佣工。
D.屯溪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为百姓施种牛痘,但却长期缺乏资金,需要多方筹措经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体评论徽商的道德规范,以及乐善好施、扶危救难的具体作为和表现。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屯溪疠疫流行的原因,这也是徽商防疫治病、主动作为的原因。
C.文章第四到七段,主要论述了徽商防疫治病的具体做法、救治范围以及经济来源。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由总到分,先引出论述的话题,再纵向深入论述,最后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溪公济局的创办成立,有助于改善四方贫民“病无以医药、殁无以棺殓”的现状。
B.屯溪公济局是慈善性质的,这一点可从育婴堂、养疴所救助的对象即可体现出来。
C.徽商对疠疫防治与民众救济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始终以防控流行性传染病为中心。
D.公济局成立初期,经费来源主要为常捐与劝捐两种,后期将不再需要筹措经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节延绵至今,相对其他非遗,其保存和传承情况较好,并且其盛况及节俗演变也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内容逐渐消逝,出现了被稀释、淡化、遗忘的危机。

现代意义上的元宵节,与古文献记录中的元宵节已大有不同。灯会仍在,传统扎灯的手艺却慢慢蜕化消失,印着赞助商大字的彩灯充斥在节日的街道。灯彩技艺在非遗政策的保护下,得以以记录性的方式留存,但仅仅是呆板的留存和资料整理,不是有影响力的传播。近代以来,由于战乱及外国文化的涌入,曲艺、戏曲等享乐、娱乐方式被迫淡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即使保留下来,很多也面目不全。而节日元素也同质化严重,与传统文化越走越远。无论何种节日,主流活动已演变成商业促销,文艺细胞尽丧。在此种态势下,延续经典,打造民族、民俗特色非遗文化元素,将其融入社会生活,很有必要。

非遗保护,既是保护现有遗存,也是追溯历史精髓,更是发掘外延潜力。非遗视觉转译的目的是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释放经典美学元素,增强民族美学的审美教化力。经典流传,顺从时代,引导人们去了解非遗,利用新形式、新媒介,让非遗深入大众视野,有益于丰富非遗技艺传承的手段,激发人们学习了解非遗的兴致。精髓不变,形式转译。元宵灯会,秦淮灯彩,玉壶光转,游龙飞舞,讲求一个流光溢彩的意趣。对秦淮灯会的非遗视觉转译探索,不同于灯会摄影图集,而是将元宵灯会总体化作一盏灯,化灯会为书籍,模拟华灯的影影绰绰、光彩绰约,仿佛将元宵节的灯霎时都捧在手上。社会娱乐资源与文化内涵进行重新组合配置,将元宵灯会的影响扩大得更深更广。

对非遗视觉转译方向的探索,可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将高高在上或落满尘土的非遗翻出来,提取元素,锻造新视觉意象。查阅非遗名录,可见非遗本就源自生活,千百年的劳作孕育出灿烂的非遗文化,滋养了社会文化习俗。因此,应当利用科学技术、艺术手段,彰显非遗在历史长河中的秀蔚气象。转译,是延续非遗在生活中的角色,寄托了人们内心的祈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对“夜”和“光”的想象,将秦淮灯会汇聚成册,不同于传统阅读,以星轨的曲线编纂文字,呈现美好祈愿。若问秦淮元宵灯会如何,便可从册中窥得一斑。

非遗的内涵是博大的,可读、可用、可视、可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值得一再地探索一切可运用的元素进行再创作、再设计。从非遗,到生活;从非遗技艺、非遗民俗,到视觉再现;从中国样式,到中国方式,提炼元素进行艺术再设计,实现非遗的视觉转译。以非遗金陵刻经为例,扩大刻经技艺的影响,发掘刻经之美,将非遗艺术通过创意设计转译可融入社会生活的实用器物,从多角度入手阐释刻经技艺,如反映刻经元素的文创产品。

非遗面临的形势,无论是流传、发扬,还是经济效益,都不容乐观,还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所以,仅仅依靠政府扶持是不够的。要让非遗的美好不仅仅停留在作坊和特定节日,应以多种视觉形式将非遗元素广泛铺开,如书籍、多媒体、文创产品纪念品、快闪店等等,慢慢地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要依托政府引导、企业出资、设计师献智,打造三位一体的产、学、研非遗产业链,引导非遗文化健康发展,良性循环发展。

(摘编自徐宝娟《从元宵节传承谈非遗视觉转译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元宵节在内容上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即使有灯会,却也不是古代元宵节时的模样。
B.得益于非遗政策而保存下来的灯彩技艺,仅仅是呆板的留存和资料整理,本身并不具有文化及社会影响力。
C.在保护现有遗存精髓的基础上,非遗视觉转译只是传播形式上利用了新形式、新媒体,引导人们去了解非遗。
D.传统民俗活动应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取元素,锻造新视觉意象,脱离生活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从元宵节文化内容的消失谈起,接着论述非遗文化元素融人社会生活的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当今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被商业活动过度消费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秦灯会的非遗视觉转译探索,论证了非遗视觉转译的必要性及意义。
D.文章末段针对当前非遗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引导非遗文化健康发展,良性循环发展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节日元素同质化,节日主流活动成为充满商业元素的促销活动,而本身的文艺细胞流失殆尽。
B.非遗文化转译可以利用科学技术、艺术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规避、传承、创新形成新的文化风尚。
C.秦淮灯会的非遗视觉转译,体现社会娱乐资源与文化内涵之间的重新结合,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D.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方能让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更健康地发展。
2020-04-28更新 | 2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的主观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耐人寻味的一面,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固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B.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这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C.“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D.李白《将进酒》“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不复回”除有“不再回流”之意,还会令读者有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对下文的论述。
B.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C.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D.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3.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B.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C.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D.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
2023-08-01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方言写作,是指在写作中较多的使用了地方方言,即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从词汇、语法、语气、语感等各个方面大量吸纳汉语方言话语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独特方言特色的文学作品”。一般来说,方言写作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方言写作,即纯粹运用方言进行写作,运用方言进行思维,并且整个的叙事结构中都贯穿着方言的思维。第二类是广义的方言写作,这类方言写作就是在使用共同语写作的过程中,适当的使用方言俗语,方言经过书面语的加工,能够不失方言的味道。湖南学者董正宇先生将纯粹的方言创作之外的方言写作称为“泛方言写作”。

从创作主体来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为了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作家在写作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他最熟悉的语言,即方言。俞平伯就曾说过,文学创作“最便宜的工具毕竟是母舌,这是牙牙学语后和小兄弟小朋友们争夺泥人竹马的话。惟有它,和我们最亲切稔熟,于我们无丝毫的隔膜,能显示我们的性情面目”。事实上,当代众多作家在书写家乡时,都大量使用方言,如贾平凹《秦腔》中的陕西方言、刘震云《手机》中的河南方言、阎连科《受活》中的豫西方言、池莉和方方小说中的武汉方言。

(摘编自《方言写作的意义》)

材料二:

在短篇小说《空响炮》为王占黑摘得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之,“90后”的她就经常要面对这样的提问:你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写点什么不好,为什么要用方言写中老年人的生活?

我也特别喜欢写人物不会讲普通话硬讲的这种场面。我写过老人不会说英语,只能把英语转换成他自己的方式,像ATM机,“ATM”对他来说就有一些难,他就会说成“阿嚏机”,“阿嚏”就是打喷嚏的意思,对他来说就会更好记。他们和普通话打交道的瞬间,普通话和方言交融的时候,有一种碰撞,会是一个很有趣的场面。所以我觉得用方言完全不是一个封闭的东西,也不是一个画圈的东西,相反它是打开的,有一种邀请你来看看这边儿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有方言的话,他(她)最先接触方言,再接触学校里的普通话,方言其实会更像母语,包括语法、句式等等。这些东西应该更能塑造他(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在口语对话之外的文本上表现。通常我们使用方言最大的表现就是在对话里面,人物用的语气词、人称代词,也包括动词、名词这些词汇组成的句子,它能够展现一个地域或者一种文化的特色。

(摘编自《身为“90后”,为什么要用方言写作?》)

材料三:

苏珊·席勒的观点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人们非常关切比如某些英国鸣鸟的灭绝,或是植物世界中物种的减少。语言的消失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而这对我而言有相同的重量,如果语言已死,这通常说明相应的使用人群也离开了,或是其后代不认为保留这门语言是值得的。而语言的消逝代表着的是一个世界观以及对现实之建构的死亡。”

方言学家喜欢说,“礼失求诸于野”。这是指更古老的语音常常保存在更偏僻闭塞的村落,封闭有利于语音保持稳定。然而,实际上,我们的方言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于一次次人口大迁徙中层层垒叠而形成的,它的层次中蕴含着人口流动的信息和痕迹。如果说中原地区的口音在不断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中早已改变了模样,那么南方方言在接纳北方移民的同时,也容纳了这些变化,它的稳定性恰好存在于这种流动性之中。然而,随着现代交通通信空间改变,语言开始迅速变化。这个浩浩荡荡几千年都相对稳定的传统在这短短几十年发生了断裂,很多读音开始消亡。当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失去附着的载体,其式微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1.下列对材料中“方言”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写作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纯粹的方言写作即“泛方言写作”。
B.贾平凹、刘震云等人在书写家乡时都会选择他最熟悉的语言进行创作,即方言。
C.如果一个人有方言的话,方言的语法、句式会更能塑造他(她)的思维方式。
D.使用方言最大的表现就是在对话里的词、句能够展现一个地域或者一种文化的特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的方言写作就是在使用方言俗语的写作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共同语,方言经过书面语的加工,能够不失方言的味道。
B.相较于动植物而言,语言的消失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语言一旦消失,就说明相应的使用人群必然也离开了。
C.几千年都相对稳定的传统在这短短几十年发生了断裂,很多读音开始消亡,当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失去附着的载体,就不可避免由盛而衰。
D.古老的语音常常保存在更偏僻闭塞的村落,封闭有利于语音保持稳定,很多读音开始消亡说明现代交通通信空间改变。
3.请根据材料概括方言写作有什么优势?
2021-05-30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