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29248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如实直书是深刻影响史学品格的重要传统之一,这里说的“实”就是事实,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可以称为历史事实。两汉时人评论《史记》叙事之“善”时指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这里说的“实录”,可以理解为以事实为对象的历史记载。自此以下,“实录”在中国史学的话语体系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而记事之准确、真实成为史学的品质所在。

司马迁、班固等人虽然没有针对史书所记“事实”进行明确说明,但是在一些相关的表述中,可以见到两汉时人对于“事实”的理解,司马迁批评《庄子》中的《畏累虚》《亢桑子》等篇目,“皆空语无事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王充论《论衡•书解》篇以“《尚书》《春秋》采掇史记……书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作为质疑六经之高地位的依据。荀悦改纪传体《汉书》为编年体《汉纪》,他自称其书“质之事实不诬,通之万方而不泥”(《汉纪序》),他所说的“事实”,包括法式与鉴戒、废乱与持平、兵略与政化、术艺与文章等各方面丰富的史事。这些情况表明,古代史家对于书写“事实”具有共同的诉求,这种诉求不受史书体裁或其他因素的约束。

古往今来,正直、优秀的史家都提倡“直书其事”而排斥“曲笔阿时”。刘知几和吴兢同为史官,两人因在修实录方面具有共同的直书情操而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刘知几从史学批评角度写了《直书》《曲笔》《忤时》(均见《史通》)等名篇,提倡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留给后人理论性启示;吴兢不畏权势,断然拒绝宰相张说提出修改实录以饰已过的恳求,为“当今董狐”(《新唐书•吴兢传》)。北宋史学批评家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一书中,对史书所记“事实”作出了明确定义,他说:“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由此把前人关于史书采撰和书事的认识进一步凝练了。吴缜还讨论了“事实”“褒贬”“文采”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强调应当以“事得其实”为第一要义,而不能“徒以褒贬,文采为事”。明代李善长等人修撰元史,明确以“但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元史》)为其凡例。

在史学发展史上,由于立场不同而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形成两种极端评价的事例不在少数,往往造成“立言之指,各有所借,章奏之文,互有是非”的情况,对此,顾炎武提倡“作史者两收而并存之”,如此,则可以使后之君子“如执镜以照物”,事实也就得以留存于世。

中国史书叙事有自身的体系和特征,这一古老而又厚重的史学传统在三千余年的历史检验中每每发出光彩。西方在近代以后的史学发展史上,也不乏有相近理念的提出而与中国史学遥相呼应。当下,公众史学走进社会深层,人们高呼“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从而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撰述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史学家仍要继承和发扬古代史家博览善择的采撰传统,从人人所记的“历史”中抽绎出那些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事物发展本质的“历史事实”,对它们区分类例,撰述成篇,使后人得以寻其路径观察历史借鉴历史。

(摘编自朱露川《文史知识》,2020年第5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史学品质表现为记事准确、真实,这与“如实直书”的史学传统有关联。
B.“实录”以事实为对象记载历史,自司马迁以来,在中国史学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
C.“直书其事”是中国史学家共同提倡的史书叙事传统,这一传统历经检验而不衰。
D.博览善择是我国史学家的采撰传统,因而人人所记的历史是史学家撰述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二三段多处援引古代典籍,目的是论证古代优秀史学家对“事实”的理解基本一致。
B.文章列举刘知几、吴兢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他们有共同的情操和追求而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
C.文章引用顾炎武的观点,认为由此可以解决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不同而造成的“各有所借”“互有是非”的问题。
D.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从史学家对“事实”的理解和重视到对“直书其事”的提倡和坚守,从概念到实践,从历史到当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充、荀悦等人对于书写历史“事实”有共同的诉求,这种诉求不受史书体裁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B.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家对如何记录历史事实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古老而又厚重的史学传统。
C.北宋吴镇主张把“事实”放在第一位,否定“褒贬”与“文采”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前人的认识。
D.后人可以从记录的能反映一定时期事物发展本质的“历史事实”中寻得路径,来观察历史、借鉴历史。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诗歌创作的新高峰。现实生活给诗歌创作注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我看来,诗歌体裁的多样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要求。

我国数千年的诗歌遗产十分丰厚。大量的诗歌作品不仅题材丰富多样,而且体裁方面也是非常多样,唐宋后出现诸体并行的局面。早期上古歌谣,二言体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实”(载《吴越春秋》),三言者如《尚书·皋陶谟》所载:“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转引自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认为:“去其助字,实止三言,与后之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式。”)《诗经》则是西周至春秋数百年四言体集大成的总汇。战国出现杂言的楚辞体,汉魏六朝有五言为主的乐府体(也有杂言体),东汉有七言的柏梁体,晋代陶渊明有五言古体和介于诗与赋之间的辞赋体,南齐有七言的永明体为格律诗的滥觞,唐代近体、古体多样并行,唐五代宋有词牌多样的词体,元曲在词的基础上独创新体,明清诗词沿用以前格律诗词为主兼及其他体裁而没有明显新体生成。近百年来则有打破既有一切旧体格律的自由诗新体,当然还有注重格律的新诗。由此看来,在格律最严的格律诗(以及词、曲)和最宽松的新体自由诗之间,还有多种诗歌体裁先后出现、后来同期并行使用,留下大量丰富多彩的诗歌遗产。也由此看出,几千年诗歌发展,体裁多姿多彩,各种体裁对于表达表现各种题材内容是各得其宜、各展其长,而不能简单地判定谁优谁劣。

明清诗词相比唐宋之前成绩平平,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局限于唐宋以来已经成熟规范的格律之中,为狭隘的格律格局束缚。而与其相反,唐代诗歌之所以成就历代诗歌顶峰的地位,正是其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纵情歌唱的结果。

有鉴于此,我们的诗歌出版工作,特别是诗歌刊物,应多开垦广袤园地来刊登上述各代创新作品,鼓励多样化体裁或者突破常规的新体裁的创作,应当意识到当代诗坛的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等诗艺参天大树,要靠我们开垦的肥沃土壤来培植和造就。

在当前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多元并美的新时代,我们应当一方面不要局限于格律诗(以及词、曲)和新体自由诗两个大的体裁,而是要同时广泛利用两极中间各种优秀的诗歌体裁遗产,另一方面在已有体裁基础上进行诗歌体裁的大胆创新创造。这种创造无外两个方面:创造全新的体裁,或者对既有体裁的改造,包括既有体裁的组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记录历史,歌咏时代,也才能充分发挥诗人即创作主体个性表达的多样化,以充分满足广大诗歌受众阅读趣味的多样化。只有诗歌体裁百花竞放,才能带来诗歌作品的万种风情,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新时代的新气象。

不仅格律诗词要“求正容变”,其他体裁也必须要“求正容变”。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华先贤创造的独特的汉字精灵在旧体格律诗与新体自由诗之间纵横驰骋,用丰富多样的诗歌体裁来记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歌咏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天意君须会,时代要好诗,而要不拘一格纵情歌唱,一任澎湃激情自由奔放,就必须充分利用几千年积累的中华诗歌传统,广泛采用曾经创造大量优秀作品的各种体裁、体式,并大胆创造新的体裁、体式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迎接当代中华诗歌新高峰的到来。

(摘编自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体裁多样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四言体诗的集大成者,在《诗经》出现之前,早期上古歌谣没有四言体诗。
B.格律诗的发端在南齐,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代近体、古体多样并行,还有词牌多样的词体。
C.近百年来出现的最为宽松的自由诗新体和注重格律的新诗,打破了明清没有明显新体裁出现的局面。
D.要想诗歌能全面有效地记录历史、歌咏时代并充分满足广大诗歌受众阅读趣味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有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现实,指出新的时代诗歌需要新的面貌,然后直接点明中心论点,即诗歌需要在体裁方面多样化。
B.文章列举从上古早期到现代所出现的诗歌体裁,能证明我国诗歌成就巨大,体裁丰富,是对中心论点的有力支撑。
C.本文在论证结构上运用了典型的纵贯式结构方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比较清晰。
D.文章末尾将诗歌体裁的“求正容变”观点推而广之,并对当代中华诗歌新高峰的美好前景进行展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生活给诗歌创作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在作者看来,诗歌体裁的多样化是其中最重要的要求。
B.中国几千年来有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于世。唐宋以后,诗歌作品不仅题材丰富多样,而且体裁也变得丰富起来。
C.格律诗是一种在唐代成熟的新诗体,唐代诗歌取得的成就也最高,这些也不能表明格律诗相对于其他体裁的诗歌要优秀。
D.天意君须会,时代要好诗,我们的诗歌创作者一定要大胆创新创造,不要局限于格律诗和新体自由诗的羁绊。
2024-03-27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真实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眼见的未必为实,即便你见到的是现实,也可能只是表层的、单面的现实。所以,那些力图在非虚构写作方面有所作为的作家,永远也不会停留于眼见为实的浅层次层面。只有那些对社会展开深度观察、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的非虚构作品,方可进入生活本质的深层次,也才能走得更远、传得更久。从以上分析来看,这里的虚构显然已经不是形式层面的技术性虚构了,而是超越了形式虚构的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了,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关乎作家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表达,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重要伦理手段。

(摘编自宫富《论非虚构写作中的虚构问题》)

材料二:

自非虚构写作兴起以来,关于想象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意见认为,既然非虚构写作的关键词是真实,那么无论是事件、人物乃至场景和细节,都应百分之百地真实。另一种意见认为,生活的可能性或人性的可能性,是文学伸展的重要空间,也是考验创作主体想象能力的重要维度,所以,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否则,人物形象会显得呆板,缺乏必要的丰实度和立体感,叙事也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考虑到有不少非虚构写作为了忠于真实,或受到特定书写对象,以及材料爬梳和印证的束缚限制,忽略了必要的想象性重构,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我赞同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的观点。因为如果失去了想象性重构,非虚构写作便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区别开来。虽然绝对的、无条件的实录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现实生活的原貌,却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从而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非虚构写作应有的美学张力。不过,在提倡非虚构写作需要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的同时,不能无视非虚构写作的纪实属性;换言之,这种想象力和艺术重构应是有限的、节制的。

非虚构写作既然是文学,那就一定应该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值此非虚构写作大发展的时期,应旗帜鲜明倡扬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写作的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二是要把细节作为非虚构写作的重要元素和支点,三是在注重个人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非虚构写作要注重形象的饱满、叙事的变化、结构的完整、形式的和谐和立意构思的新奇,尤其是文字表达的简洁精准、生动优美,以及语言的张力、情调和韵致。如果非虚构写作有了这些元素,它的思想和精神自然也就在里面,它的非虚构自然也就有力量,同时又能给予读者以美感了。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三:

村庄(梁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就内部结构而言,村庄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或者,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经有过的话,也已经到了老年,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而城市里却拥挤着无数的农民。每年春运高峰期,火车站里肯定有梁庄打工者的身影,而那无数拼挤的身影也分别指向中国的无数个村庄。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几天几宿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等待,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幸福、渴望?焦灼、愤怒?对于那些打工者而言,一年之中仅有的几天相聚、几天轻松也是如此地艰难,对于遥远的村庄而言,那也是一年中仅有的热闹、充实、满足的时刻。

(节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处“从理论上讲”是指从理论层面对创作实践中出现的现象作出回答,第二处“从理论上讲”和第一处含义相同。
B.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通过“小说化”或“戏剧化”的叙事策略来体现,而其“思想性”通过虚构与想象得以凸显,以此区别于新闻报道和调查报告。
C.生活与人性的可能性为非虚构写作的“想象性重构”提供了重要空间,但在这一空间中,艺术重构应该是有限的、节制的。
D.因为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非虚构写作应有的美学张力,绝对的、无条件的实录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尊重非虚构写作“纪实”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B.材料一中列举非虚构写作在美国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的例子,是为了提出一种提升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方法。
C.非虚构写作的优秀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应对社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
D.如果非虚构写作能旗帜鲜明倡扬其文学性和审美价值,那么它的思想和精神也就蕴含其中,其作品就自然有了力量,能给予读者美感。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所述“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A.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作品《复活》
B.西汉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作品《史记·高祖本纪》
C.诞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D.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4.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非虚构写作中应如何处理“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5.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请结合材料,从真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三个角度,对材料三进行简要分析。
2023-06-10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4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义理及论证今义,这种观点依然为今天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B.典故的最初生成,其思想倾向往往是多种、不明确的,会在之后反复陈述中渐趋固定。
C.要深入理解典故,不仅要看生成的意义和传承中被运用的意义,还要看当下的意义。
D.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列举故事类典故“刮骨”的例子,论证了典故的生成有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B.文章的第四段以习近平的用典,向我们说明了在当下学习使用典故的必要性和意义。
C.全文从典故的形成、分类、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D.文中胡适提倡“不用典”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学习、使用典故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故的生成是化繁为简的过程,其中故事类典故相对于语言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
B.李商隐诗歌《锦瑟》中对典故的巧妙运用,正好说明了典故在文学创作上有重要作用。
C.随着汉语的发展,不少典故进入了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系统,它就丧失了典故的意义。
D.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因此学习典故不失为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021-11-10更新 | 2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