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129276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唱不完的歌(节选)

刘白羽

一个夜晚,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过来,我觉得有人正呼呼喘着气,在我床头边摸索,我赶紧问:

“哪一个?”暗中一个笑吟吟的声音回答“是我”,等我拿打火机把洋蜡点着,仰头一看,站在我面前的,原来不是旁人,是电话兵——高兴旺,来团部开会。

我见他还站在那里不动,就邀他坐下,并且说:“团首长忙了多半夜,你就在这儿先抽根烟等一等吧。”我也点着烟吸了一口,隔了一阵儿,他跟我说起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下半夜,大概也是这天快亮的时分吧,他睡得正蒙昽,忽然听见有人在旁边说话,再一听,是个女人声音在唤他:“同志!同志!”他立刻攥着他的冲锋枪一下爬出来。他一看,心里立刻明白,这定是朝鲜白鹭山游击队的同志们到敌后侦察回来了。那个朝鲜妇女被两位男游击队员搀扶着,高兴旺感觉她正咬着牙忍耐着疼痛,不免一惊问:“怎么?负伤了?”一个朝鲜游击队员点点头,指了指自己胸肺,没作声。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说到这里也说不下去了。

可是,那女同志还笑了一下说:“没什么,就是渴得很,给我一口水喝。”高兴旺立刻掏出两个救急包,给女游击队员裹起伤口,把她安置在草褥子上,盖上两条毛毯。高兴旺和游击队员们都没作声,可是都知道她的伤势十分严重,有生命危险。高兴旺往卫生站打了电话,就坐下来等那边带担架来,时间已接近黎明了,这时敌我双方战线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了。

高兴旺问:“你们的家在敌占区吗?”别人没作声,那女游击队员却说了话:“我们的家不在敌占区,就在这里,你这面前就是我们的家。”“就这里?”高兴旺不相信地往那黑暗的荒凉里瞥了一眼。女游击队员告诉高兴旺说:“从前,这里是个大村子,我们的人民委员会就在那棵梨树下面,那梨树没有炸死,它活得真顽强,今年春天还开了花呢!……这旁边是我们的苹果园。我们这儿的苹果顶好,金黄色的,又甜又脆,那儿,现在长满乱草的地方,是我们的稻田,那一年,我们试种了新的种子,那一年,我们顺着这条山沟,修了水坝,可是,我们水坝没修完,战争就爆发了……”

当高兴旺这样跟我说的时候,我又回想到那天早晨所经过的那段路。哪有什么苹果园?哪有什么稻田?我看见的是烧焦的树根,烧黑的石头,乱草长得比人还高,不知一种什么草还秀了白花,就像绿布上撒了一层白霜。到处是黑黑的炸弹坑,坑底积着雨水,到处是锈得发红了的碎弹片。

我看了看高兴旺,此刻他眉头皱得紧紧的,两眼闪光,由于愤怒、仇恨,他的脸色有点发白。因为每天每晚就守着那片荒凉的焦土,他不知一天要在那儿跑多少遍,走多少趟,那块地方不仅是那女游击队员的家乡,还是高兴旺自己最亲近的同志、乡亲——班长流过血的地方。他亲眼看见那鲜血,一滴、一滴,像一点点火焰一样,钻进土地,渗进土地……

我和高兴旺都沉默下来,突然间,几声冷炮爆炸的声音,从坑道外面传进来。高兴旺伸手在大腿上拍了一下说:“不要紧,有一天,庄稼总归要长起来,石板也有裂缝的呀,庄稼总归会长得挺棒挺棒。对,总归会长得挺棒挺棒的,一定会……你知道我们那沿河的家乡吗?从前还不是一年到头眼泪流不干的地方。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娘就抱着我,拉着我逃荒讨饭。可是只要有一天,只要这一天一来,咱们做主了,天大的灾难,咱们也会把它变个样儿。你看,现在我们家门口,黑天半夜,轮船呜呜地叫,金黄金黄麦地一眼望不到边,你知道,我们那里有句话,你听说过没有?收了大河湾,养活半个天。总有一天,使用上拖拉机、康拜因……总有一天,麦子长得像小树一样高,麦粒落在地下,像金豆子一样蹦蹦跳。”

我见他一提到家乡,就如同吃了蜂蜜似的,眼睛笑得眯成条缝。我就问他:“怎么样?想家吗?”他想了想说:“同志!说句心窝里的话,谁不想家?”他一面抽着烟,一面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志!你看,把美国军队打走,这地方得多少日子才能建设起来?”

这个问题一下倒把我问住,我只好含含糊糊回答:“我想很快,也许有一年,就行了。”

他放心了,说:“那就好。那,把美国鬼子打走我就先不回去……”

“怎么?不回去?”

他大概看出我的疑问的眼光了,他严肃地看了我一眼,说出了他的心事:“不,要讲爱,谁还不顶爱自己家乡,可是,打完仗,咱们难道说,松开两只手,扭头就走吗?不,不行,我要亲手帮助朝鲜同志栽上树,插上秧;我要亲眼看这炸弹坑怎样填平,上面怎样长出青苗。”

这时,蜡烛光渐渐发暗,从坑道口上却闪进明亮的晨光来。

(有删改)


[注]①康拜因:谷物联合收割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了一位坚强、乐观、热爱家乡的朝鲜女游击队员的形象,也是一位令高兴旺由衷敬佩的女性。
B.“他立刻攥着他的冲锋枪一下爬出来”,看似简单的一个举动,却将高兴旺的机敏与警觉展现出来。
C.鲜血“像一点点火焰一样,钻进土地,渗进土地”此处描写表达了高兴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恨。
D.小说的结尾,对比“渐暗的蜡烛”和“明亮的晨光”,表现了战士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2.本文在叙事艺术方面别具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文章描写了女游击队员和高兴旺的“家乡”,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概括两人“家乡”的特点,并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北京人家夏天的门和窗

肖复兴

老北京人,是很讲究节气的。夏天到来的日子里,在皇宫,男的要脱下暖帽,换上凉帽;女的要摘下金簪,换上玉簪。这些都是夏天到来的象征物。人体最能感受季节的冷暖变化,而装饰品则是为变化的季节镶嵌的花边。

对于住在普通四合院里的百姓来说,夏天到来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首饰要换,首先要换的是窗纱,然后便是搭天棚了。清竹枝词有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这里所说的“搭凉棚”,便是说无论官宅民宅,只要是四合院,都要在院子里搭凉棚,就是老北京四合院讲究的“天棚鱼缸石榴树”老三样中的“天棚”。这里所说的“糊冷布”,就是要在各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的纱帘。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凉棚和帘子是度过炎热夏天的必备用品。不过,能搭得起凉棚的,得是多少有点儿钱的人家。而对于一般人家,帘子是要比凉棚更实惠,也更需要的。即使是再贫寒的人家,可以不搭凉棚,但是,窗帘和门帘,哪怕只是用便宜的冷布糊的和秫秸编的,也是要准备的。

如果说,立夏换首饰,多少还带有一点儿对这个节气形而,上的象征意义,搭凉棚、换帘子,乃至换冷布,都是彻底的形而下了,却也是地道的民生,让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接上了地气;热腾腾的,一步步逼近了人们,不敢怠慢。

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那时候,不少人家用塑料线绳和玻璃珠子穿成珠串,编成帘子;还有用旧挂历捻成一小截一小截,就像炮仗里的小鞭差不多大小,用线穿起来,挂历的彩色变成了印象派的斑驳点彩,很是流行一阵。

当然,这是只有住四合院或大杂院才有的风景,人们搬进了楼房里,这样的帘子渐渐被淘汰在历史的记忆里了。记得当年在天坛东门南边新建的一片简易楼里,还曾经见过有人家挂这样的帘子,风摆悠悠的样子,多少还有点儿老北京的风情。如今,这一带都拆迁了,时代的变化,帘子只是其注脚之一

窗户,对于老北京人度夏而言,更重要了。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全靠窗户通风透气,让凉爽能够进得屋子来。老北京一般人家,大多不是玻璃窗,是那种花格纸窗,即使不可能家家都像有钱的人家换成竹帘子或湘帘子,起码也要换上一层窟窿眼儿稀疏的薄薄的纱布,好让夏天的凉风透进屋里来。这种糊纱布,即竹枝词里说的“糊冷布”。那时候,我们管它叫“豆包儿布”,很便宜。

对于老北京四合院这样房屋门窗的格局,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曾经给予特别的赞美:“京城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以研究数百年,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夏日,窗以绿色冷布糊之,内施以卷窗,昼卷而夜垂,以通空气。”他说的没错,一般的窗户都会有内外两层,只是,我小时住过的院子里的房子,和他所说略有不同,窗户外面的一层,糊窗户纸,里面的一层,则糊冷布。糊绿色冷布的有,卷窗很少见。外面的一层窗是可以打开的,往上一拉,有一个挂钩,挂在窗户旁边的一个铁钩子上,旁边还有一个支架,窗子就支了起来,既可以挡住蚊虫,又可以让凉风长驱直入进屋子来。如果夏夜窗户外面正好有树的阴凉,又正好有明亮的月光,把绿叶枝条的影子,摇曳在窗户纸上和冷布上,朦朦胧胧的,变幻着好多奇怪的图案,很有一种在宣纸上画的水墨画的感觉,挺好看的呢。这在玻璃窗上是绝对看不到的景象。

前些日子,偶然读到邵燕祥先生的一则短文,题目叫《纸窗》。他说的是1951年的事情。那时候,郑振铎的办公室在北海的团城上,他去那里拜访,办公室是一排平房,郑振铎的写字台前临着一扇纸窗。郑对他兴致勃勃地说起纸窗的好处,最主要的是它不阻隔紫外线。老人对这种老窗,才会有这样的感情。事后,燕祥回忆那一天的情景写道:“心中浮现一方雕花的窗,上面罩着雪白的纸,鲜亮的太阳光透过纸,变得柔和温煦,几乎可掬了。”将纸窗的美和好处,以及人和心情乃至梦连带一起,写得那样的柔和温情。

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我回大院,看到那些花格木窗早都已经没有了,都换成了大玻璃窗。但是,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都还在,虽然都已经锈迹斑斑,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任风吹日晒,这是那个逝去的年代给老北京夏天留下的一点儿记忆的痕迹。我问站在旁边的年轻人:知道这是千什么用的吗?他们都不知道。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宫里的人在夏天到来要变换首饰,一方面交代了老北京人讲究节气的民俗,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换门帘、窗帘作了铺垫。
B.老北京人家的窗户由从“糊冷布”、纸窗变成了大玻璃窗,这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进步,也蕴含了作者对文化变迁的感悟和思考。
C.文章第九段补叙邵燕祥在《纸窗》中描写拜访郑振铎的生活场景,使昔日充满温情的纸窗与现在透明的玻璃窗形成了鲜明对比。
D.文章通过老北京人家夏天的门和窗来写老北京的风情,着力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和文化逐渐消逝的感慨,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1)立夏换首饰,多少还带有一点儿对这个节气形而上的象征意义。
(2)如今,这一带都拆迁了,时代的变化,帘子只是其注脚之一。
3.对于老北京人而言,夏天的门帘、窗帘有什么意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04-10更新 | 1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味巷

贾平凹

①长安城内有一条巷:北边为头,南边为尾,千百米长短;五丈一棵小柳,十丈一棵大柳。那柳都长得老高,一直突出两层木楼,巷面就全阴了,如进了深谷峡底;天只剩下一带,又尽被柳条割成一道儿的。路灯就藏在树中,远看隐隐约约,羞涩像云中半露的明月,近看光芒成束,乍长乍短在绿缝里激射。在巷头一抬脚起步,巷尾就有了响动,背着灯往巷里走,身影比人长,越走越长,人还在半巷,身影已到巷尾去了。巷中并无别的建筑,一堵侧墙下,孤零零站一竿铁管,安有龙头,那便是水站了;水站常常断水,家家少不了备有水瓮,水桶,水盆儿,水站来了水,一个才会说话的孩子喊一声水来了!全巷便被调动起来。缺水时节,地震时期,巷里是一个神经,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将军。巷北口有四间门面,一间卖醋,一间卖椒,一间卖盐,一间卖碱;巷南口又有一大铺,专售甘蔗,最受孩子喜爱,每天门口拥集很多,来了就赶,赶了又来。巷本无名,借得巷头巷尾酸辣苦甜咸,便五味,五味,从此命名叫开了。

②这巷子,离大街是最远的了,车从未从这里路过,或许就最保守着古老,也因保守的成分最多,便一直未被人注意过,改造过。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住户越来越多,门窗越安越稠。东边木楼,从北向南,一百二十户,西边木楼,从南向北,一百零三户。门上窗上,挂竹帘的,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一入巷口,各人一眼就可以看见自己门窗的标志。楼下的房子,没有一间不阴暗,楼上的房子,没有一间不裂缝;白天人人在巷里忙活,夜里就到每一个门窗去,门窗杂乱无章,却谁也不曾走错过。

③这里每一个家里,都在体现着矛盾的统一: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两个人不能并排,提水桶必须双手在前;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向高空发展,乱七八糟东西一古脑全塞进去;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自由市场的鲜菜吃不起,只好跑远道去国营菜场排队;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当然没有高干、中干住在这里,小车也不会来的,也就从不见交通警察,也不见一次戒严。他们在外从不管教别人,在家也不受人管教:夫妻平等,男回来早男做饭,女回来早女做饭。他们也谈论别人住水泥楼上的单元,但末了就数说那单元房住了憋气:一进房,门地关了,一座楼分成几十个世界。也谈论那些后有后院,前有篱笆花园的人家,但末了就又数说那平房住不惯:邻人相见,而不能相遇。他们害怕那种隔离,就越发维护着亲近,有生人找一家,家家都说得清楚:走哪个门,上哪个梯,拐哪个角,穿哪个廊。谁家娶熄妇,鞭炮一响,两边楼上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看闹新房,吃一颗喜糖,说十句吉祥。谁说不出谁家大人的小名,谁家小孩的脾性呢?

④他们没有两家是乡党的,汉,回,满各种风俗。也没有说一种方言的,北京,上海,河南,陕西,南腔北调。人最杂,语言丰富,孩子从小就会说几种话,各家都会炒几种风味菜,除了外国人,哪儿的来人都能交谈,哪儿来的剧团,都要去看。坐在巷中,眼不能看四方,耳却能听八面,城内哪个商场办展销,哪个工厂办技术夜校,哪个书店卖高考复习资料?只要一家知道,家家便知道。北京开了什么会,他们要议论,某个球队出国得了冠军,他们要欢呼,哪个高干搞走私,他们要咒骂。议完了,笑完了,骂完了,就各自回家去安排各家的事情。

⑤早上,是这个巷子最忙的时候。男的去买菜,排了豆腐队,又排萝卜队,女的给孩子穿衣,去炉子上烧水做饭。一家人匆匆吃了,但收拾打扮却费老长时间:女的头发要油光松软,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鞋光袜净,夫妻各自是对方的镜子,一切满意了,一溜一行自行车扛下楼,一声叮铃,千声呼应,头尾相接,出巷去了。中午巷中人少,孩子可以隔巷道打羽毛球。黄昏来了,巷中就一派悠闲:老头去喂鸟儿,小伙去养鱼,女人最喜育花。

⑥鸟笼就挂满楼窗和柳上,鱼缸是放在走廊,台阶上,花盆却苦于没处放,就用铁丝木板在窗外凌空吊一个凉台。这里的姑娘和月季,突然被发现,立即成了长安城内之最,五年之中,姑娘被各剧团吸收了十人,月季被植物园专家参观了五次。

⑦就是这么个巷子,开始有了声名,参观者愈来愈多了。八一年冬,我由郊外移居城内,天天上下班,都要路过这巷子,总是带了油盐酱醋瓶,去那巷头四间门面捎带,吃醋椒是酸辣,尝盐碱是咸苦。进了巷口,一直往南走,短短小巷,却用去我好多时间。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千缕思绪,万般感想。出了南巷口,见孩子们又拥在甘蔗铺前啃甘蔗,吃得有滋有味,小孩吃,大人也吃。我便不禁两耳下陷坑,满口生津,走去也买一根,果然水分最多,糖分最浓,且甜味最长。

(选自《贾平散文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一群生活在五味巷中的人,他们来自祖国不同的地方,工资少,地位低,住得简陋,生活百态如万花筒般,展示着他们最真实的生活面貌。
B.第②段中写巷中门上窗上,“挂竹帘的,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写出了五味巷的杂乱简陋,体现生活之苦。
C.巷内人们虽然认为在五味巷住了憋气但也不肯搬到别处去住,体现了大家对五味巷的喜爱依恋。
D.巷内人们虽来自全国各地,但能和谐相处,小到日常琐事,大到国家大事,都有共同的话题。
2.下列关于文章的手法技巧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五味巷的环境特点,并交待了“五味巷”命名缘由,照应了文章题目,为下文写巷内人们的生活作铺垫。
B.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展现五味巷人们的生活琐事,来反应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表现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C.作者通过“一溜一行自行车扛下楼,一声叮铃,千声呼应,头尾相接,出巷去了”的细节,给读者展示了巷内人们早晨的生活情形,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热情。
D.作者用巷内姑娘和月季被人发现后成为长安城之最,暗示五味巷人们最终会摆脱困境迎接新生,起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3.文章通过“五味”巧妙地表现人们的生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无论是散文的心还是散文的体”都是“平凹体”散文的典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的创作特点。
2021-05-07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梓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现在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跋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而且,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迪马大叔听从唐•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
B.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
C.“有许多魔鬼”既表现了唐•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D.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贯穿小说全文。
B.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等。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
D.小说在塑造唐•罗洛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容。
3.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4.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
2020-11-08更新 | 2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